今天带给大家的是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娱乐至死这个词本身似乎是一个网络流行语。我们很喜欢直接引用这个词作为自己不想努力的借口。比如说我不想看书。不想写作业,只想玩手机,我要娱乐至死。而尼尔波斯曼的娱乐之死这本书,它的成书时间在80年代,结合这一时间点,作者所谓的娱乐指向并不是当下的互联网。而是当时的电视业所要论述的问题,不仅仅是停留在娱乐行为本身,而是对20世纪后半叶,美国文化当中最重大的变化即印刷术的没落、电视时代蒸蒸日上的批判与思考。
本书从媒介及信息这一观点出发,重点谈论到了印刷机和电视统治下的美国。对应着所谓的阐释时代以及娱乐业时代,在阐释时代铅字占据主导地位,信息的组织是有逻辑有语境的,然而随着电视的普及。我们进入到了娱乐业时代,一切的内容都以娱乐的形式呈现。本书的核心观点,电视的娱乐性,恐怕是存在争议的最大的一点,电视的本质难道就是娱乐性吗?其实通过看电视,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有意义的东西,比如书中提到很多严肃的新闻以及富有教育意义的节目,都是通过电视播出的。但是问题恰巧就在此处,为原本应当呈现严肃的事物覆盖上娱乐的色彩,久而久之,这些话语逐渐失去严肃性,取而代之的就是娱乐性电视节目,娱乐性的本质,割裂了每一则新闻的语境,我们看似在节目中听到大量的新闻,但实际上每则新闻之间都是孤立的关系,并且由于语境的缺失,观众不会再去追究其逻辑性,最终导致的结果是,“我们心甘情愿能为娱乐的附庸,最后成为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当电视传入中国由于作者所谈论的是离当下稍微有一点距离的电视时代,所以也许在阅读的过程当中,我们没有那么强的代入感,但是如果将电视一词替换成网络,本书的观点其实一样,如今在网络时代,大量的信息冲击着我们,给我们带来信息焦虑生怕错过某个新闻,于是我们的休息时间原本是可以拿来养精蓄锐的,却被这样一个一个碎片化的信息给填满了,并且由于语境的缺失,我们很少会去考虑信息的来源信息的真假等等问题,只会被动的去接受他们。拿读书这件事情来说,当下有一种非常流行的阅读方式,就是听书,听书也分为不同的方式,比如说听主播将整本书读下来,或者是将自己对于本书的思考给读下来。
喜马拉雅app我每天其实都会用碎片时间去听书,但是我觉得这种方式只能作为消遣,不可能去替代阅读行为的本身,在听的过程当中我们只会专注于听的行为,而不会过多的去思考内容组织的逻辑性,最后得到的其实只是一些割裂的没有语境的信息。如果我们只是听听小说类的文本当做消遣娱乐那是无可厚非,如果我们企图以听他人讲解一本书的方式来代替自己的阅读与思考,那么只会给自己制造了一种掌握很多知识的假象,最后看似收获了很多信息,实则一无所获。当然尼尔波兹曼本人并不是要抵制娱乐行为,而是企图唤醒人们的思考,面对质疑,他本人曾经说过,“我的焦点是放在认识论上,而不是放在美学或者文学批评上,说实话,我对这些所谓的垃圾的喜爱绝不亚于其他任何人。”
电视本是无足轻重的,所以如果它强加于自己很高的使命,或者把自己表现成重要文化对话的载体,那么危险就出现了。具有讽刺意义的是这样危险的事情,正是知识分子和批评家一直不断鼓励电视去做的。在这里其实我们把电视替换成网络一样成立,我们并不是反对娱乐行为本身,而是我们对于自身的处境,究竟有没有清醒的认识,我们是选择沉醉在这美丽的新世界里,还是选择行动呢?
最后我把书中的一段话送给大家,希望我们可以一起去思考这段话的内涵,“如果我们没有听到痛苦的哭声呢,谁会拿起武器去反对娱乐,当严肃的话语变成了玩笑,我们该向谁抱怨?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抱怨?对于一个因为大笑过度而体力衰竭的文化,我们能有什么救命良方?
(本文部分素材来源网络,侵删)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24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