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配图纯属凑数,因为很难找到应景的)
师与范
关于老师,或者说“师范”,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如果以这个概念衍生,那么“老师”一定是,我想,这应该是上的,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只要个人愿意好好琢磨,其实万事万物皆可成。
考虑到这是教师节的一篇内容,还是先聊聊我遇见过的老师吧!
诚然,咱不能说每个老师都是的,道貌岸然、衣冠禽兽者有之,若不是遭遇侵犯且无从申诉,林奕含也不会以性命为交换写出《房思琪的初恋乐园》。
就想到什么说什么吧。
我一直挺感激当年带我论文的ZZX老师。她就是属于那种学术上极为严苛认真,其他方面十分平易近人的那种德行与学识都让人心生敬仰的象牙塔中的大学者。可能现在回过头去看当年的论文,无非是堆数据、建模、调试、出报告这样其实有点“低端”的工作,但我的这位老师却是认认真真对待每个细节——换做别的不太负责的老师可能敷衍一下就过了。
平心而论,她的这种“较真”(褒义)对我这么些年的影响。
套用葛优葛大爷在《甲方乙方》末尾的那段经典台词“年过去了,我很怀念它”,那就是“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依旧很感激她”。
当然,还是要聊点反例,就是我的某几位英语老师。我的英语能力当年相当糟糕,一方面可能是天赋不行,另一方面也是老师本身的缘故——每当我听到那种带着地域口音的“Chi-English”,再加上极为刻板的英文教材,使我对这门课真的毫无兴趣,成绩自然也不好,也就引发了负面循环,成绩差的娃通常得不到老师的好脸色,这样更影响学习兴趣。
之后,就是彻底摆脱英语考试的束缚,好像我的英语能力科技树被火柴点亮了,看看原版电影(双字幕)、大量的wiki资料和艺术馆藏品资料等,虽然口语能力有必然的退化,但阅读理解能力算是得到了跨越次元的飞跃。
书中自有黄金屋
如果说你指望老师来“传道受业解惑”,那肯定是不够的。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要想补充学识,恐怕还是要(部分)依赖书本——书本,是一类永远不会拒绝你求教的。
只是,读书也有它的逻辑和技巧。用来打发时间的消遣读物,用来借古思今的深度读物,用来当工具的参考读物。消遣读物嘛,对于我而言主要是研究它为何能成为“畅销书”;用来借古思今的深度读物,可能就要琢磨里面的内容要怎么用。
古往今来的凡人,有人从老祖宗的书中去了解人性心术,是为了为非作歹,但善恶到头终有报,我们断然不能如此。之于我,了解这些“奇门遁甲”、“奇技淫巧”,就像我们学习各种武术一样,初心并不是为了伤害他人,而是一旦发生极端情况,能第一时间更好的保护自己和自己身边在乎的人。
对了,上面的是我9月预计要读完的书,可能会通过直播和视频的形式与大家分享心得,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期待下,说不定还有抽奖。
当然,人生可能不过区区天,假定一天看一本书,一辈子也不过本,知识之海无边无际,人生之路却是有自己的尽头。
其实,不看书也能长见识,例如,生活中的各种七七八八恐怕才是令人成长最快的。
刘项原来不读书,吗?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这句诗原意是说,秦始皇焚书坑儒,自以为万世太平。可是,后来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刘邦、项羽楚汉相争,这些天下豪杰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读书人”,有的是半文盲,有的根本不读书(不认字)。
衍生之后,这句诗还可以解读成“有心栽花花不开”、“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或者是相当zhuangbility的“你以为你以为的真的是你以为的吗?”
反正,文字和语音的魅力在于只要你心思机巧,完全可以“无中生有”,把各种精神灵活运用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有些时候,智慧这东西与阅历有关,所以,生活啊社会啊会给你学校和书本上从来不会明说的道理,而这些道理,甚至没法放在台面上去说。
杂说
最近就是觉得自己各种点儿背,诸多杂事不顺,比如各种奇奇怪怪的小事:什么耳机的线断了、家里的插座烧了、寄送的包裹莫名其妙没了,看书写字也难以沉下心。
虽然有时也会用“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之类的聊以自慰,但我个人是不相信什么“否极泰来”的说法,毕竟,假如你已经身处谷底,只要你努力向上,都可以算是,这种鸡汤算“正确的废话”。要知道,这个世界上很多人是一不小心栽了跟头,就再也没能爬起来。悲观一点讲,你又如何知道今天的低潮不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巅峰呢?
亲历的事情多了,可能的确会对这个世界的一切多一些悲悯,但这种悲悯并非“听之任之”,而是想法设法寻找解决思路。软性的可能就是寻求一些简单的娱乐——例如看看轻松的视频或故事,硬性的就是知难而上。
其实扯了这么多,总结起来,我觉得一个人想要真正的成长,“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与万人谈”缺一不可。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17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