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消遣 >> 消遣前景 >> 正文 >> 正文

生活的简朴是一件苦事,还是一种消遣

来源:消遣 时间:2022/5/19

李砍柴·插画

七节

点上方绿标听主播阿成朗读音频

点击阅读原文,完成今日晚读打卡!

(星期一)

各位书友晚上好,又到了晚读的时间,很高兴和大家一起共读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的经典作品《瓦尔登湖》。还记得今天上午,我们交代了《瓦尔登湖》的写作背景,理解了我们读《瓦尔登湖》的现实意义,明白了梭罗为什么选择到瓦尔登湖隐居。晚上我们将继续阅读《瓦尔登湖》第一章“省俭有方”的后半部分,第49—97页,看看梭罗是怎么养活自己的。

在新的时代,我们很多人都希望能跟梭罗一样,能积极主动的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但是问题在于,精神满足了,物质能不能有保证?我们首先不得不面临的,就是一个生存的问题。这一章,梭罗用自己的亲身实践对这个问题做出了积极肯定的答复——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谋生,只要生活得简朴和聪明,并不是一件苦事,而是一种消遣。

在这里,我们提出两个开放性的问题,大家在阅读的时候可以比照思考一下,开一下脑洞:

为什么陶渊明“归田园居”后穷困潦倒,而梭罗就过得没那么窘迫?

你会选择隐居吗?如果不依赖之前的收入,你能否做到养活自己,甚至更好?

1.“我的木屋是全世界最独一无二的!”

在交代完自己为什么选择隐居在瓦尔登湖之后,梭罗借了一柄斧子和其他工具,就开始在瓦尔登湖畔边哼着歌边为自己建造房子。他砍伐树木,切削立柱和椽子,给木料开榫眼,削好榫头。中午就坐在砍倒的树上吃着黄油面包。

他还花了两个小时的时间,在南边的山坡上挖了一个地窖,在梭罗看来,“所谓房子,只不过是通往地洞的一道门廊罢了。”

7月4号,梭罗终于住进了他在湖畔的小木屋里,他为他的小木屋感到骄傲不已。他讽刺这个国家一个所谓高明的建筑师,他的改革是从飞檐入手,从装饰入手,其实也只不过是一知半解。只有居住者才是独一无二的建筑师,因为居住者建房子是迎合了自己的各种需要和性格。

在入冬之前,梭罗终于有了一所完全按照他个人心意建造的,独一无二的建筑,他列出自己建房子的所有花销:28.元,同时他也要考虑到怎么挣钱,来应对额外开支了。

2.“我给大家算笔账:我靠种豆子就能活得很好!”

到底怎么养活自己?

这是古今中外所有隐士们都不得不面对的头等大事。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采集野菜而食之,最终饿死在首阳山。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过得也比较穷困潦倒。梭罗跟陶渊明一样,也开始在房子附近二英亩半沙土地上种豆子,种土豆、玉米、豌豆和萝卜,一个季度一英亩能八块零八分钱。

他不厌其烦甚至是自得其乐地统计自己的收成和开支“:他的农场收入是23.44元,支出费用14.元,最终还结余8.元。他精打细算地过着小日子,想办法避免一切买卖和物物交换,他穿的衣服是在农人家里织的,他自己打造家具。

——说到这里的时候,可爱的梭罗又忍不住大发议论了:那些笨重的家具,无非都是身外之物,我们为什么要把那些笨重的家具搬过来搬过去,成为家具的奴隶呢?他才不会把这些家具当回事,他也不需要窗帘,他推崇“某些野蛮民族的风俗”,墨西哥人准备好新衣服、新的物件,把旧东西,余粮以及其它旧物,一起付之一炬,在他看来这是最真诚的圣礼:“一种内在的心灵美转为外在的可见到的神迹。”

短时间内,他的收成居然比康科德任何一个农场主的都好。从两年的经历中他发现,获得一个人所必需的食物,一点也不费事,一个人饮食可以像动物一样简单,但仍然保持健康,孔武有力。

3.“慈善可不是把钱一扔给穷人就完事了。”

在第一章的最后,梭罗谈到了一个在当时颇有争议的话题——慈善。并不是他真的反对慈善,也并不是他自私,而是在他看来,慈善不是把钱一扔给穷人就完事了,而这恰好是那个时代慈善的主要方式。

行善走了味儿,那才是奇臭难闻。自渡方能渡人,“先让我们自己简朴和美如同大自然一样,驱散悬在我们额头上的乌云,给我们体内的毛孔注入一丁点儿生命活力。”而不是像济贫院里的教会执事济贫助理一样,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让自己成为一个看起来德高望重的人。——这一段,梭罗毫不留情地对教会的虚伪面目进行了揭露。

在梭罗看来,财富不是判断穷人和富人的标准。根据信仰和经验,梭罗确信,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谋生,只要生活得简朴和聪明,并不是一件苦事,而是一种消遣。梭罗讽刺的语言中展示出他独特的幽默感:“一个人要谋生,其实用不着汗流浃背,除非他比我还容易出汗。”

这一点跟古代的很多隐居者不一样。伯夷叔齐“不食周黍”,隐居到首阳山,靠采集野菜为生,最终饿死了。王维半官半隐,王安石隐居半山园,“十年归隐山水间,经注禅诗存几篇”,他们活得很好,那都是因为他们攒下了足够的俸禄和产业,从来不自己劳作。真正以农民身份归隐的,唯有陶渊明,但他却难以养活自己和家人,在《乞食》诗中他写自己的窘迫:“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这不禁给我们留下很多开放性的思考:为什么我们的知识分子“君子固穷”到养活不了自己?我们所谓的隐居和梭罗的隐居,为什么在本质上有如此之大的不同?

在第一章后的补充诗篇中,他写道:“你看到了文明的新天地时/仔细研究就会知道最有价值的是什么”。对于梭罗,最有价值的究竟是什么?在明天的早读(第二章:“我的住地,我的生活探索”以及第三章:“阅读”,这两章较短,所以放在一起读)中,我们将和梭罗一起,在“阅读”中“探索生活”,在生活中探索什么才是生活中最有价值的事情。

?作者:李砍柴,85后,古代文学硕士,原新华社《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编辑,目前为自媒体人、新媒体行业观察者。把阅读和写作当做自己的最高信仰。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3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