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消遣 >> 消遣前景 >> 正文 >> 正文

苏东坡一流的人格源于豁达的四重境界,看看

来源:消遣 时间:2023/5/11

最近在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苏东坡早已成为旷达、智慧、洒脱的代名词,他的名句: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等等,耳熟能详。就如同林语堂所说:“我若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

苏东坡的一生颠沛流离,命运坎坷,多次贬谪。在人生起落、宦海沉浮之中,他以诗酒入世,以随顺处世,以人道为世,以安乐出世,这种旷达处事之境界,放在今天依然无人能及。

而当我们彷徨、失意、压抑、落寂时,看一看苏东坡豁达人生的四重境界,定能扫开精神上的阴霾,向着远方重新出发。

01.以诗情入世。

苏东坡20岁中进士,从此他在文坛上一发不可收拾,被当时还是文学权威的欧阳修赞赏。

在考试的文章里,苏东坡杜撰了一段尧和皋陶的一段对话,事后主考官询问时,苏东坡承认是自己所杜撰,并说:“帝尧之圣德,此言亦意料中事耳。”

欧阳修当时说:“读苏东坡来信,不知为何,我竟喜极汗下。三十年后,无人再谈论老夫。”这话果然应验,在苏东坡死后的十年之内,果然污染在谈论欧阳修,而是都在谈苏东坡,即便是他的著作在遭到禁阅之时,也有不少人在暗中偷读。

青年时期,苏东坡的诗情与西湖密不可分。苏东坡初到杭州时,就写下了诗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在杭州期间,因为工作比较清闲,在游山玩水时,留下不少诗文,其中也有不少与和尚和女人有关。

有一天,苏东坡和一群人去逛庙,还将一个女人带入了方丈的禅房,颇让方丈不悦。苏东坡笑道:倘若方丈肯把诵经时用来打木鱼的木槌借给女人一用,他就立刻写一首诗向方丈赔罪。结果果然作了一首小调,当场让持法甚严的禅师大笑起来。

苏东坡精通哲理,研究儒学。他对人生了解透彻,珍惜生活,所以在他的诗文里,记录着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看法,将生活情感融入诗文,寄托了他各种思想愿望。

以诗文入世的苏东坡,前后写了很多反应当时百姓生活和讽刺新政的诗句,而这些诗句也成为了后来小人诬陷他的罪证。

其实,回顾苏东坡的一生,他的文学才能早已经超过了他的政治才能。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岁月漫漫,何不趁着年华正当时以诗情对酒当歌,哪怕人生道路千难万险,也要尽情挥洒,活出自我,潇洒走一回。

02.以随顺处世。

上帝为你打开一道门,也会关掉一扇窗。这句话用在苏轼身上再合适不过。

苏东坡拥有天才般的文学成就,可在官场仕途上缕缕不顺。

他因乌台诗案被贬谪至黄州,后来又贬谪惠州,流放至海南岛。

当时,因乌台诗案,他深知因诗获罪而心生恐惧,在被押解回京中,他不知被判了什么罪行,因而跳水自杀,家人又烧毁与他人的通信和手稿。

苏东坡担心害怕因乌台诗案会连累家人朋友,在狱中但生活同平常并无两样。

有一天晚上,暮鼓已然敲过,苏东坡正要睡觉,一个年轻人走进了他的牢房,一言不发,往往地上扔下一个小箱子做枕头,躺在地上就睡了。苏东坡以为他是个囚犯,也不去管他,自己躺下就睡了。天亮后,那个年轻人推醒他,并笑着说:“恭喜!恭喜!”‘“安心睡,别发愁。“说完带着小箱子又神秘地走了。

原来,皇帝根本没有要杀苏东坡的意思,所以暗中排个小太监去监狱里观察他。小太监回去回奏皇帝说苏东坡睡得很沉,很安静。皇帝当时对侍臣说:“我知道苏东坡问心无愧!”

也正是这样的一件事,促成了皇帝对苏东坡的宽怀和赦免,苏东坡逃过一劫。

在被贬谪至黄州的第三个春天,苏东坡在沙湖道上遇到了雨,没有雨伞,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他自己不这么觉得。他穿着草鞋,拄着竹杖,快速地在树林中穿梭,从容地在路上唱歌,雨停了就把这一切写进诗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在人生的低谷里,依然保持着这种旷达超脱的胸襟,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不为现实困难所迫。

官场风雨沉浮,如同现实风雨,本属寻常,毫无差别,人生险途、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不如泰然处之,顺其自然。毕竟,人生终究要回归平淡,有何惧怕,何不一蓑烟雨任平生。

03.以人道为世。

苏东坡在当时绝对是一个为百姓着想的实干家,是官场上的一股清流。

当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逮捕押解进京时,百姓都出来看太守启程,老百姓都泪下如雨。可见当时苏东坡做太守时,深受百姓的爱戴。

后来,苏东坡被批准出任杭州太守。期间,为百姓所做的各项事业至今流传。

他在杭州时期,一个商人因为多扇子卖不出去而欠下债务受审,苏东坡就在那人卖的扇子上写字画画,帮助他卖掉扇子还债。苏东坡做了很多类似帮助百姓的事情,老百姓越发喜爱他。

苏东坡还请求朝廷拨款,修缮城门、谷仓,建立医院“安乐坊”,三年之内治疗了一千多个病人。

在杭州,苏东坡关心百姓的用西湖水草和淤泥污染的问题。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他疏通饮水管道,将淤泥堆积起来建堤坝,也就是现在横跨西湖南北,芙蓉杨柳,小桥亭阁的“苏堤”。

为了清除水草,苏东坡把沿岸部门开垦出来出租给民众种菱角,民众为了种菱角,就自然会清理湖面。百姓通过卖菱角增加了收入,水草问题也得以解决,可谓一举两得。

当然,西湖上现存的“三潭印月”也与苏东坡息息相关。

苏东坡作为一个实干家,他看到国家衰败,商业萧条,富户不存,人口骤减,国家税收不济,民不聊生,当然不会让百姓深陷青苗法所带来的债务之苦。

他在给朝廷的奏章中说:小人浅见,只为朝廷惜钱,不为君父惜命。他请求朝廷宽免债务,不惜得罪小人,主动申请外放。也正是在他的努力下,朝廷终于下令宽免债务,救百姓于水火,百姓遭受变法带来的债务宣告结束。

心怀天下,对苍生肩负着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无论自身境况如何,不随波逐流,不同流合污,用实干来书写人道主义的光辉。

04.以豁达出世。

在黄州期间,苏东坡开始享受闲暇时间带来的快乐,夜游、作诗、赏景,这种解脱自由的生活,也引起了精神上的变化。他的诗词里,不再是对苛政的讽刺,笔锋不再尖锐,紧张与愤怒全部消失,取而代之的则是一种光辉温暖和对人生、哲理的感悟,思想上更加豁达、安乐。

他钻研佛道,潜心研求灵魂的奥秘;他练瑜伽气功和定力,练习打坐,心情回归宁静,对自然、人生有了更深的感悟。

后来被贬至惠州、儋州,苏东坡历经挫折后,不灭心中的乐观旷达,已然不以为苦。

在惠州,留下了:“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诗句。

因生活贫困,吃不起肉,只能吃羊脊骨,并且把羊脊骨吃成了美味。他写信给弟弟说:“这羊蝎子能吃出海鲜的味道,连身边的几条狗都嫉妒我了。”

在儋州,第一次吃到天然鲜美的蚝,他跟儿子苏过说:你千万不要对外人说海南的蚝怎么好吃,不然京城里的官员听到了,个个都巴不得被贬海南,分走我的美味呢。

那时,苏东坡遇到了一位老婆婆。老婆婆说:“苏先生,你当年荣华富贵,现在就像一场春梦。”苏东坡觉得她说得很对,于是就给这位老婆婆取名为“春梦婆”。

苏东坡的身上充满了一种魔力,一种能够适应各种恶劣环境,能够随遇而安,不为困难所折服的魔力,一种能够化悲伤为快乐,充满了潇洒豁达,能够发现“诗和远方”的魔力。

正是这种安乐、豁达心态,让他在宦海沉浮的人生寻找到一种消遣的乐趣,寄情于山水、自然、人文,恬静自然,不畏将来,不念过往,不乱于心,不困于情,做属于自己的“东坡”。

05.写在最后。

纪录片《苏东坡》留下了一句话:“当一个伟大的人物成为过去的时候,人们总是追寻大人物的踪迹,发一种遥远的幽谷之思。”

苏东坡离我们相隔了近千年,但他的作品、他的人格、他的思想影响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

他的坚韧不拔之志,他的豁达安乐的人生哲学,他的胸怀天下的人道主义,铸就了他一流的人格,高尚的品质。

今天,我们读苏东坡,从他的经历和诗文里,挖掘他的才华:那就是当我们个人命运的悲剧被毫不留情地碾压时,如何善于用诸多具体而微的快乐化解巨大的悲伤为快乐,然后再朝着希望出发。

太阳照常升起,心头的阴霾又何足挂齿;既然心存希望,又何惧跨出新的一步。

免责声明: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小编。(原创不易,请勿抄袭,抄袭必究,谢谢配合。)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44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