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上,越来越多20多岁的年轻人,正在成为“精神老年人”。
和“精神小伙”不同,此“精神”非彼“精神”。
根据“精神老年人”们自己的定义,他们是一群“单有一副年轻人的皮囊,兴趣爱好、消遣娱乐、生活习惯甚至体力都步入老年”的年轻人。
他们爱好中医、看戏、打太极等和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相对静态的生活方式——跟中老年人高度同频——但尴尬的是,真正的老年人会觉得他们太年轻,而同龄人则觉得他们暮气沉沉。
然而,“精神老年人”们顾不得那么多,他们只希望忠于自己的内心,毕竟爱好只是爱好,与年龄无关。
“精神老年人”们,
早起养生了
“精神老年人”们的众多爱好中,最“神乎其神”的莫过于养生功。
据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副院长关博介绍,传统养生功,如金刚功,强调“内外相合、身心兼修”,能让肢体和脏腑一同运动起来,所以常练此功可使人面部红润、气血充盈。
在网络上搜索“金刚功”,能发现很多的打卡帖,只不过每个人练功的效果都天差地别:
有人做了之后失眠,有人却极度嗜睡;有人长出了水泡,也有人练完功第二天浑身发冷。
来自辽宁的初秋练功已有7个月,她对养生功的功效就赞叹有加。
初秋跟练的是张至顺道长的“八部金刚功”。/B站
熊叔的田园生活去年年初,初秋一直感觉自己的胃不太好。吃了很多药,也做了胃镜,始终没有效果。一位中医朋友向她推荐了金刚功,说是能辅助调理身体。
功法练习的最好时间是每天日出之前和日落之前,如果在太阳太盛之时练功,反而容易上火。
然而,在沈阳寒冷的冬天,天未亮时就要爬出温暖的被窝已经很不容易了,因此刚开始时初秋觉得很难坚持。
但仅仅过了四五天,初秋就觉得自己明显有精气神了,胃的感觉也特别好,不知不觉她就坚持了大半年。
除此之外,在互联网上太极、八段锦、五禽戏等传统养生功的跟练视频都很受年轻人欢迎,部分视频的播放量已经超过万次。
视频平台上,八段锦的跟练视频已有.2万播放量。/优酷
7个月后的现在,搭配着中药治疗,初秋的胃病也基本好透了,整个人的气色都有增益。
“应该很少有年轻人愿意大早上爬起来练功吧,所以我这个爱好还挺中老年的。不过我也不太在意别人认为我这个爱好是否‘年轻’,只要对我的身体好就够了。”初秋说。
“我,21岁,最爱逛寺庙”
明朝史学家、文学家张岱曾在著作《陶庵梦忆》中写道:“人无癖好不可交,以其无深情也。”
一个没有爱好的人,对朋友绝对没有深情厚谊,要么太过虚伪、善于伪装,要么就是对一切都很苛刻的完美主义者,所以不是可以交往的对象。
而有爱好的人,即使这个爱好在外人看来有些古怪,当人能发自内心喜欢一件事的同时,一定能丰富自己,并完成自洽。
21岁的Aoli最大的爱好是逛寺庙。
Aoli很喜欢大兴善寺大殿门前的这一池莲花。/受访者供图
Aoli与寺庙结缘于一次秋游活动,她惊讶发现,西安最繁华的地段内竟然藏匿着大兴善寺这样一座洁净庄严的处所。
她被深深吸引,并在接下来的三年里独自逛遍了西安城中大大小小的近十所庙宇。
起初Aoli的家人感到十分惊讶不解:一个花季少女,怎么就喜欢天天跑到寺庙里待着?
后来他们欣慰地发现,从前面对生活中的烦心事,Aoli会选择熬夜、酗酒,但喜欢上逛寺庙后,她戒掉了不良习惯,整个人都“慢下来”了。
Aoli:“我不用‘卷’到大城市的广场上,也能喂到鸽子呀。”/受访者供图
作为一名坚定的唯物主义者,Aoli认为寺庙是城市文化中一种很特殊的存在:“它就是我的一个与聒噪世界隔绝的庇护所。”
买一把燃香、摇一份签文,敬送一点功德,心就在香火的气味中慢慢静下来了。正如Aoli所说:“这是一种低成本的沉淀,也是一种高效的释放。”
19岁的楔子的爱好则是在视频平台上看布袋戏。
布袋戏又称布袋木偶戏、手操傀儡戏,在17世纪起源于福建泉州,是闽南语系的传统地方戏剧之一。
每一部布袋戏都有不同的主题,但总离不开武侠世界观中反派想要统治世界,正派不断打怪升级的剧情。
更难得的是,就算是反派也有自己的英雄情结与坚持,不只是帮助主角成长的“工具人”。/《刀说异数》
“虽然一直都是打怪升级的套路,但每一集里对侠义、江湖、权谋的思考,都起码是电视剧《大明王朝》的水平,这给当时15岁的我带来了极大的震撼。”楔子说。
这样的“中国式英雄电影”深深吸引着楔子,也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她的生活:
相关的周边如徽章、立牌等小物件没少买,闲时她便会拿出来把玩,并在心中默默演绎一番;
楔子家里的一部分周边产品。/受访者供图
布袋戏是闽南语配音,她便通过看戏学会了一点点闽南语;
布袋戏同好们互相称呼为“道友”(即江湖中的“同道中人”之意),她几乎把社群中的“道友”们都认识了个遍;
根据楔子的观察,现在看布袋戏的年轻人还是相对较少,“但是只要接触一段时间之后,你一定会被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核深深吸引,也不会再轻易扔下它了。”
爱好就是爱好,和年龄没关系
初秋给所有的家人朋友都推荐了传统养生功,却只有年迈的外公愿意跟着她开始尝试;
Aoli逛寺庙的习惯常常被朋友们调侃为“老干部行为”,朋友们也给她贴上了“精神老年人”标签;
尽管孤身一人,Aoli还是会在没课的清晨,到寺庙里待上两三个小时。/受访者供图
楔子也尝试带好几位朋友“入坑”布袋戏,有人认为太深奥,有人被玩偶的面容吓到,最终只有一个人喜欢上了布袋戏。
发现了吗?只要是和传统文化相关的“中老年爱好”,所需的时间成本都比较高。
它们不像电子游戏一样有即时反馈,也不像短视频一样可以通过碎片化时间去了解,甚至需要在大量的学习后,才能真正领会到趣味所在。
但只要真正开始潜心了解,就会发现其中蕴含的极具深意的文化内核,然后被深深吸引。
除此之外,与其说年轻人开始喜欢“中老年爱好”,倒不如说年轻人们的爱好正在逐渐回归传统文化了。
短视频平台上,“家国情怀”“弘扬传统文化”的人物形象,也受大部分年轻人的欢迎。/巨量算数《抖音年轻人观察报告》
学养生功、太极、八段锦等传统武术的人越来越多,这些与天地和谐共鸣的动作,似乎真的是刻在中国人的DNA里。
最近热播的动漫《中国奇谭》,没有科幻特效的渲染,只有一个个关于神话、聊斋、精怪的乡土故事,却最能戳中国人的审美意趣。
而近年来穿汉服、养花鸟、听戏曲、盘文玩等小众爱好,也通过互联网的发展传播,自成一番文化意趣。
中国留学生在韩国课堂上唱京剧《红鬃烈马》中的一折《武家坡》。/
芒果酱吖吖吖几位“精神老年人”都承认,有时他们会觉得,拥有“中老年爱好”足够特立独行,这能带来一种特殊的朋克感,也是一件很酷的事情。
毕竟,如果能在二三十岁的年纪就达到超出年龄段该有的超脱、淡然,往往更容易被认为“成熟稳重靠得住”,似乎和同龄人相比起来更胜一筹。
但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其实很难真正具备中老年人的心态和处事方式,所以他们才会有一些“中老年爱好”的尝试。
通过这些带有模仿意味的尝试,他们得以提前触达想象中的释然、轻松,“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感觉。
“精神老年人”调侃自己:从20岁开始有中老年爱好,可以“少走40年弯路”。/视觉中国
如今“精神老年”们也领悟到,追求“中老年爱好”不意味着提早“躺平”,而是在丰富自己之后,以更好的心态去处理自己的生活,更加通达豁然,更加健康自在。
正如楔子所说,“中老年”也并不是什么不好的词,“20多岁的我们就开始有中老年爱好,似乎是成熟的,那如果到了60岁,又能开始玩年轻人爱玩的,不也一样很有趣吗?”
只要此刻这样的爱好可以真正为我们的身心健康服务,就是适合自己的,无论它的标签是否“中老年”。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47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