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音乐,常与文学连接系。文学为主,而音乐为之辅。古诗三百首,乃华夏历代文学不祧之祖。乐即附于诗,故诗辞更重大过歌声。诗体中之最肃穆者,其歌声最简淡。清庙之颂,一声三叹。巨细雅次之。风诗最下,其歌声亦最繁。孔子言:"郑声淫。"因其歌声尤繁,声掩其辞,特以媚谄于听者。卫风亦然。所谓淫,非指其辞言。逮后乐声愈变愈繁,至孟子时,乃有今乐古乐之争。音乐之愈趋自力,以致摆脱其文学之本。因而此下儒者,仅守《诗经》文辞,所致忘弃其音乐。
即如《楚辞·九歌》,亦文学音乐连接系。汉朝乐府亦然。然着末还是声亡而辞存。即唐诗中之七绝句及宋人之词,其先莫不附以乐,歌伎唱之以侑酒。下至元剧,亦以文学与音乐协做,此后亦亡其乐而存其辞。惟明朝昆曲,于今歌谱尚留。然昆曲之辞,亦尚雅。蜕变至于现时时髦之国剧,则歌声特居重大,而唱辞有俗不成耐者。一代老伶工,莫不以歌喉博众欢。其次有演技,身材、工架、台步、手势,乃在歌咏外加以跳舞,又加以脸谱袍服,绣龙绣凤,则又加以图绘。因而加以锣鼓胡琴诸色乐器。但更要者,则仍为此脚本中之故事。教忠教孝,真情至性,能够感六合而泣鬼神。祖国剧终不失其一种极高之文学性,不失为华夏文明中特具备和合相之特点之显明一例。与西方文明华文学、音乐、跳舞、图绘各自分途掘起之趋向有异。
华夏前人常言礼乐,礼为主,乐为辅。即就《诗经》言,朝廷大典,礼与文学与音乐,三者慎密相系,融为一体。春秋时,各国卿医师国际交际,仍亦以赋诗见志。然至战国,即不能然。叔孙通为汉定朝仪,不闻更定朝乐。汉武帝立五经博士,无乐经。循至宋朝诸儒,极意欲兴古乐,终成梦想。然礼之众多卑劣则为俗礼。俗亦人生之一面。亦堪称华夏之文学与音乐,历古相禅,虽各有变,乃无不与人生慎密相系,融为一体。如荆轲赴秦,众友送之,歌风萧萧兮易水寒。汉高祖得天下,会宴充沛故乡,歌焉得猛士守四方。蔡文姬归汉,有《胡茄十八拍》。此皆其例。下至南宋,放翁诗"落日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做场,死后长短谁管得,满村外传蔡中郎"。此下遂有弹词,有大鼓诗,有凤阳花鼓,难道音乐文学与人生慎密接洽之例。虽与舞台剧之掘起稍异,要之,还是华夏文明特点中之一和合相,则其精力意义还是类似。
惟音乐文学与人生之慎密相系,此间有一邪途。一为全体,一属个体。如文王拘幽抚琴,孔子居卫鼓瑟,此则在一人茕居时借音乐为消遣而见志。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此亦个体消遣,贵于能自见己志。若仅为消遣,则仅属人生中一松驰,一脱节。惟能于消遣中有以见志,则仍在人生深处。独钟子期能见伯牙之志,故钟子期死,伯牙终生不复鼓琴。此一故事,在华夏音乐史上实具深义,非识得此意,则恐不成与语华夏之音乐。
嵇康之《广陵散》不愿传人,非惜其技以自信,乃憾短暂无可传者。伯牙之志在高山,在流水,岂诚仅志于高山流水云尔乎。身在高山流水间者多矣,目中有此山川,心中无此山川,此则俗人云尔。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此乎,不舍日夜。"此即孔子之志在流水也。孟子曰:"登泰山而小天下。"此则孟子之志在高山也。欧阳永叔言:"酒徒之意不在酒,而在山川之间。"此意又岂得尽人语之。嵇康之《广陵散》,日常茕居,一琴自操,乃别有其志之地点。技而进乎道。昧于道斯无奈相传矣。
嵇康又有《声无哀乐论》,此意亦当细参。哀乐乃人生一大事,离却人生,复何哀乐可言。非音乐中自有哀乐,乃操音做乐者之志有哀乐,而于其音乐中透出。哀乐乃在此音乐家之心中,故曰声无哀乐也。可是音乐岂可摆脱人生而自为掘起,故那时人言:"丝不如竹,竹不如肉。"前人鼓琴,乃丝声。后代乃有箫笛管乐代之而起。琴则仅在双手拨弦,声响限在器物上。箫笛由人吹。有人气在内,声自不同。弥近人,斯弥易见人之哀乐矣。然箫笛仍赖一竹管,仍为器物所限,故不如歌咏,全出人身,更易见哀乐之真。故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因其弥近天然,实则乃是弥近人生耳。
方其人萧然以居,悠闲以思,偶有哀乐在意,以啸以歌,斯诚人生中音乐之一最高境地。或则一箫一笛,随便吹奏,此亦人生一佳境,一乐事。苏东坡游赤壁,客人三数人,扁舟江上。半夜人静,客有吹洞箫者,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此诚是多么六合,多么情怀。箫中哀声,发乎吹者之心,人乎听者之心,江上清风,山间明月,俯仰今古,短暂游情,乃有不知其但是然者。岂当前日多数市音乐吹奏会,广集公众,乃为资源社会获取名利一权谋。此虽亦是人生,但与华夏文明幻想中所寻找憧憬之人生有不同。
长笛一声人倚楼,此倚楼之人,亦必心有所怀,无可抒泄,乃以一声长笛表白之。即如村野牧童,骑牛背上,亦心有所怀,但不自知所怀系何,偶亦一声长笛,成为此牧童人生中一佳境,一乐事。此亦华夏人生音乐中之一例矣。
华夏文学来源,必出自做家个体以心坎深处。故亦能深入读者之心,得其深挚之共识。音乐虽与文字分途掘起,但其重要来源亦仍旧出自音乐家以心坎,故得与文学同归。西方文学根底重要建造在做家对外表人生之观感与刻画,较当华夏已难免隔了一层。其音乐精力似亦多属对外。唯其如此,故能各奔前程,各自掘起。
而全体音乐又远占上风。即歌声与乐器声亦求各自掘起。以群乐器合成一声,乃有大乐队之涌现。余曾见之银幕上,一堂围坐,几达两百人。人操一器,器各不同。群奏一谱,和声胜于独声。此起彼伏,如群浪澎湃,群壑连续。必得有一指导者,张手提醒,一座皆不得由己做主。皆必得忘其自我,在全曲实行中各自杀其一部份之吹奏。若加离别,即各不成声。如此一大合乐队,在其繁杂诸乐器之机关协做中,若加进如华夏之一箫一笛,岂不微漠眇小,实无多少意义代价可言。
华夏乐器中有笙,亦箫笛之类,惟不如箫笛之简捷,故亦不如箫笛之时髦。盖乐器愈简捷,则吹奏者愈得自在表现其心坎之所存,乃愈为华夏人所好。闻笙传入西方,乃渐蜕变为钢琴。钢琴虽仅是一乐器,然弹奏钢琴,正如一大乐队之大合奏,其声纵繁杂繁变,终是为器所限,人必听命器,而心无自在。西方人虽盛倡自在,然又乐于投入外观繁杂处境中受其束缚,遂于此重重束缚中,争夺得涓滴自在,引为人生大快。西方文明自己如是,音乐亦其一部份,自不不同。
今以一箫一笛与一钢琴言,其为器之简捷与繁杂何可相拟。故弹钢琴必先训练技术指法,逐渐行进,俟其初学,乃得弹成谱。做谱者自是一音乐家,依谱弹奏,得其妙旨,始得亦成一音乐家。做谱者为器所限,弹奏者又为谱所限,于层层束缚中获得自在,须赖本领,求所谓心坎自在,已隔多少层。华夏人如一牧童,骑牛背上,随身携一笛,随便吹之,为所欲为,自成语调。所谓游刃有余,所谓自有会意,个中妙处,乃由自豪,不关苦练。故乐器则必求其简捷,人生处境亦力图简捷。颜渊在穷巷,一箪食,一瓢饮,而乐在个中。乐器中如钢琴,乃巨富大贵,如箫笛,则穷巷箪瓢也。
余有中学同砚刘天华,性好音乐,课余参与军乐队。队中有大喇叭,吹声极缺乏,而缠绕肩上,使人浑身如负重任,不得自在。群皆厌习,天华独奋任之。随大队之尾末,盘跚而行。所吹声又缺乏枯燥,人皆指觉得笑,天华乐任此不厌。后离黉舍转习中乐,成名。余曾亲聆其弹琵琶《十面潜匿》,在深宵入耳之,深加欢快。后天华以二胡名,余未得亲聆其奏,仅于收音机入耳之。窃谓天华诚有音开朗赋,然所得终在本领上,于华夏音乐之妙处似仍有隔。如其奏《空山鸟语》,依华夏文学意义言,个中妙趣乃在听此鸟语者,而不在鸟语自己。故奏此曲贵能热情表现出听者以心坎,若仅在鸟语声上着意,本领纵高,终落选二乘。《诗经》有赋比兴三义,仅在鸟语声上着意,此乃诗中之赋,然所赋仍贵在人之情感上。故必有比兴。天华似于此上尚少深刻领会。抑且《空山鸟语》乃与在其余处闻鸟语有不同。所谓鸟鸣山更幽,妙处正在一幽字上。此一幽字,亦不在空山,乃在此书生以心坎深处。
故华夏音乐贵能传心,通报性命,斯为得之。倘于多数市烦嚣中奏此,则仍失其趣矣。天华之二胡能变一把手至二把手三把手,音变大增,本领自工。然似不脱初年训练军乐队时之影响,能把西方音乐全体吹奏之情调谱入华夏简捷乐器如二胡中,斯则其大胜利处也。若求其技而进乎道,则宜有更高境地在。
余近来游香港,有人赠以很多陆地华夏音乐之灌音带,个中有箫笛两种,皆近来陆地人所奏。吹笛者,十余年前曾来香港,余曾亲聆其吹奏,本领诚不差。洞箫亦雅有华夏情趣。然所录各曲,个中多加配音,则无此须要,殊属过剩。当其扁舟江上,一人倚楼,生于其心,动乎其气,出乎其口,一箫一笛,顺手盘弄,天机横溢,情趣烂然。若使必再约三数人或七八人来做配音,则无此地点,亦且异其情感。
必当在多数邑大阛阓大酒楼,卖票盈座。而六合已变,情怀迥别,同此箫笛,同此音节,而不复同此情怀矣。箫声和细,配音又有束缚,尚能多保存箫声之原味。而笛声清越高亮,配音益繁冗,益纵放,以致锣鼓笙琴热闹一片。笛声时而繁盛乎其上,时而潜行乎个中。吹奏者之本领自不成没,要之,一人倚楼,牧童牛背之笛声,则决不如此。此虽一小节,而商议文明谴责其异同得失,则不成不明此意。
孟子言:"独乐乐与众乐乐,孰乐。"一人倚楼,牧童牛背,笛声偶起,此为独乐乐也。但是楼上笛声,能够绕梁三日,三日不断。牛背笛声,能够横溢四野,无远弗届。闻其声者,亦得同此感想,此亦众乐乐也。发乎一人,感及别人。其一人之发,则本乎天机真趣,身不由己。而别人闻之,亦莫知其感激之所由。发者不待本领,感者亦非先有音乐教养为其知己,此间自存有一片天机,此即人类大性命地点也。陆象山有言:"我虽不识一字,亦将堂堂地做一人。"牛背上之牧童,亦可言我虽不识一音,亦将悠悠闲吹一笛。愈活泼,则愈伶俐,愈深刻。华夏音乐之转入一独乐境地,如伯牙之鼓琴,如牧童之吹笛,本领工拙有所不管,抑亦堪称其皆进乎道矣。
抗战时余游昆明,一日,偕一友在大观楼外雇一舟,涟漪湖中。操舟一女子,忽引吭唱民谣。余二人闻而悦之,嘱勿分神操舟,可一任其所至,汝且全心所唱。正好水平如镜,舟女亦焕发有加,继续连唱了数十曲。斜阳西下,不得不断唱返棹。问此女,汝能唱多少曲。女答,不知其数。半日之乐,乐不成言。然亦适逢此湖山,正好此景致,舟女亦适逢赏音之人,随口唱出云尔。若果劝此女改业上任,为一女乐,则必从新用功夫苦练一番。待其上任卖唱,亦决不能与本日湖上所唱相拟。音乐之是以超乎身手本领之上者在此。所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良有以也。
余又曾看一西方片子名《翠堤春晓》。男女两人驾车游园,景物宜人,又配上一套音乐,使人恍然如在另一六合中。不记多少年后,又再看一次,仍旧动人。此诚不失为西方一好片子。然念唐书生之《枫桥夜泊》,终夜不寐,"苏州城外寒山寺,半夜钟声到客船。"此亦多么动人。钟声极缺乏,然协做此枫桥半夜,江枫渔火,羁客幽思,一声声缺乏钟声,正相协做。若必探求一大乐队,到岸上来吹奏,岂不转讨此羁客之失望。不然此羁客亦必移转情感,忘其羁苦,另生一番欢愉。当前人处此境,必披衣离舟登陆,不耐听此山寺之钟声矣。华夏音乐之妙处,妙在天然。实则是妙在其即在今性命,此情此境中,享用得一番妙处,却不待要舍此别求也。
白开朗在羁旅中,泊舟浔阳江头,黄昏闻隔舟琵琶声,其声哀伤,如有深怨。开朗亦别有感想,深抱怜惜。问之,乃一嫠妇。招来舟中,命其重弹。此妇骤遇知己,心一舒泰,弹声益热情,益伶俐。开朗事过不能忘,遂成《琵琵行》一长诗,千年传诵。此两人当此深宵,浔阳江头一曲琵琶声之所感想,今千年后代犹可想像得之。竟堪称余音绕江,千载犹在矣。此又华夏人生与音乐与文学之慎密相系,融成一体之详细一例证。
直至昔日,人人竞慕新文学,此诗遂成绝响。然看来华夏人生乃求立即即地,在各人生存之真情实境中,心坎深处,求天机,觅前途。文学然,音乐亦然。西方人乃谋于另求一新地面,新境地,使人投入,得新人生,新情感。其文学然,音乐亦然。故华夏人重其内涵,西方人则重其外表。惟求内涵,故愈活泼,愈合一。求以外表,则愈分歧,愈繁杂,各自自力,各自成一新六合,各自成一新性命。
音乐之于人生,亦外表而自有其六合与性命。例如西方一大乐队合奏,人操一器,即不准这人自存情感,务使人人各自安心在其所操之乐器上,而诸乐器亦各无其自力之身分,必于其乐队所奏之全乐调中始有身分。徜谓音乐亦存心,亦有性命,则其心与其性命不在人,而在乐。此亦犹孟子所谓之众乐乐。诸吹奏者,皆必在全乐调之掘起中得其乐。倘问此乐之乐究从何来,则必谓制此乐调者之心中来,是音乐仍不离人生也。
然此制乐调者,会众器成一调,其心最少不为求一人孤听,乃望大集入耳,此亦犹孟子所谓与众乐乐也。唯其如此,乐中哀乐,由制者奏者至听者,此间皆具无穷前提,无穷波折,不热情,不天然,不活泼。曲终人散,听乐者虽亦短暂有感想,散后回去,即茫然若失,仍旧故我。转不如倚楼有人,牛背牧童,彼之一笛,本不期在听者。而赤壁扁舟,客吹洞箫,其心中之听者,亦惟同舟数友而止。即此而论,西方音乐,每以大群为目标,个中若难免有墟市情绪之羼入。华夏音乐,个中乃深存乡村情绪,时难免有一种沉静并立之情趣。人生不同,斯音乐展出亦必有不同可知矣。
西方乐器首推钢琴,虽由一人独奏,亦模糊好想于一队之合奏,此诚属西方音乐之特点地点。惟大提琴小提琴在西方乐器中,较宜独奏,虽亦加有配音,而颇近华夏音乐之情调。华夏人如马思聪,能于小提琴中奏中人民谣,羼入华夏味,已极受国人之观赏。近来余游香港,曾去听一音乐会,皆陆地享有盛名之乐人来港演唱,有一大提琴吹奏,羼入华夏情调,拉中人民谣,最为可喜。而洞箫长笛,于华夏乐器中亦效西乐,多加配音,遂失华夏之情趣,转为怜惜。昔日国人于主意全数欧化外,亦主兼采中西,另开新局。然以余近来所听陆地乐人如洞箫、长笛、大提琴之三种新声,则互相协商,实亦有大可商量之余步也。
又如西方剧,有歌剧与话剧两种,然歌剧终不如话剧之时髦。而在华夏,如晚清以来时髦之京剧及地点戏,皆歌剧也,时髦世界,经久不衰。而慕效西方为话剧,则终不受国人之深刻欢送,终亦不能与我固有之歌剧并行不悖,平头齐进,个中亦深具意义,可资协商中西音乐者做阐申。姑此提议,以备研究。
余又论西方文明以宗教科学为根底,华夏文明以品德艺术为根底。华夏音乐在其文明机关中,应归属于艺术,发乎情,止乎礼义,尤应不背于品德,此可不详论。西方音乐则显与宗教慎密相系,教徒人教堂唱夸奖诗颂圣歌,务求其心直通天主,乃以天主心来爱父母,爱家庭,恋人类大群。故宗教之泛爱,乃本于天主心,非本于各己心。而天主则为外于人类一客观详细自力之存在。若以此意来看西方音乐,详于前论者,音乐亦不发乎吹打者各己之心,而若别有一客观之存在。此为音乐与宗教在西方文明精力中一类似之点。
又论科学,姑举医学为例。西方医学首重剖解,一遗体横陈桌上,孰为心,孰为肺,孰为肝,孰为肾,逐个检视,一若忘其遗体之亦曾同属一性命,而亦视之为性命外一客观之存在,不然何能不汗乎颡,而心若冰霜,不稍动于衷乎?学音乐者之操一乐器,其心亦一在所操之器,一弦一键,各有妙义存在,亦从客观入,不从自心出,岂不亦与学医者之先习剖解有统一之情感乎。
再论文学,孔子曰:"辞达云尔矣。"由我心达彼心,由彼心达我心,文辞特意一器械,一引子。而西方文学亦同重一客观外表之刻画,须在此客观刻画中不见我心,乃为上乘。此又西方文学在其完全文明中,与音乐与科学与宗教有其类似之一点,即同有其一客观自力之存在。此又研究中西文明异同所当重视之一例也。
本文摘自:钱穆《华夏文学论丛》
往期推举:吕思勉:《庄子》解题
张舜徽:少看诗词,多读实用书
胡朴安《文字学ABC》汇总
閒齋薦讀:自修國文讀本一種黄侃:以上诸书,须趁三十岁从前读毕
张舜徽:评史应从大处着眼
刘师培:南北文学有何不同?
刘师培:近代汉学变化之四端
刘师培:南北理学有何不同?裘锡圭:读古书要重视字的古义
马一浮:论治国粹先须辨明四点
程千帆:《史通》之读法
周振甫:何如才力读懂古文?
黄永年:奈何赏玩《旧唐书》收藏:文字学罕用网站十种
陈尚君:《通鉴学》导读
张舜徽:读《通鉴》说示及门诸子
柴德庚:奈何读《通鉴》
汪辟疆:几个读懂义山诗的规则陆宗达:中学语文老师要学一点训诂学
完閒述诗词
随笔
短文
閒讀经
史
子
閒談培养
美学
生存
观澜索源,振叶寻根。
推十合一,执两用中。
閒讀故紙往复自在敬请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9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