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消遣 >> 消遣优势 >> 正文 >> 正文

野餐是有钱人的游戏,你们那叫野炊新

来源:消遣 时间:2022/9/15

元的野餐篮子,你会不会买?

近日,麦当劳在微博上宣布和著名时尚品牌AlexanderWang推出两款联名包包。一款是售价99元的平价手包,贫民窟女孩也能随手get到。

另一款则是叫价元的“黑金篮子”,全球限量三百只,还一掷千金,请了许多明星网红来站台。

品牌方称,这款轻奢篮子的设计灵感源自野餐篮。没想到,麦当劳操着卖汉堡的行当,私底下却藏着一颗爱野餐的文艺之心。

不就个菜篮子吗,搭上野餐的车还能到了?老艺术家心想这到底得装下什么贵重的食物,才能配得上这个篮子。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野餐成了小资中产的代表,任谁只要在朋友圈发个岁月静好,阳光灿烂的野餐照,就显得格外有逼格。

难道有钱人才配野餐,没钱的只能拿20块的菜篮子买菜了?

轻奢篮子我认怂买不起,但对野餐这事儿,老艺术家还是敢有那么一点点想法。

中国人是野餐绝缘体吗?

说起野餐,许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红色格子布、藤制野餐篮、绿油油的大草地和不成调的尤克里里。

野餐的野是薛定谔的野,虽然身处野外,但前期的准备与野生、原生态截然不同。

和野餐最配的特供食物,亚洲有紫菜包饭、寿司饭团,西方有面包蛋糕、芝士火腿。

要说中国也有馒头花卷、绝*鸭脖,虽也说得过去,但未免有点勉强,别的不敢说,反正美食区关于野餐的视频里教做大饼的博主,老艺术家是没见过。

但是,我们中国网友怎么能这么俗气,将食物看作是野餐的重头戏呢?

无论多少美食博主花了几吨心思教大家准备春日野餐菜单,永远抵不过隔壁美妆博主那套粉红樱花妆+蝴蝶结大草帽+波西米亚长裙的vlog标配。

好端端的野餐,在各种各样的文艺套路和甜美滤镜之中,逐渐沦为各路网红博主肝点击量的最佳布景板。

你说中国人真的与野餐八字不合吗?老艺术家可就坚决不同意了。

大名鼎鼎的王羲之《兰亭集序》从本质看来,就是王羲之以华丽大气的笔锋,记录下他和小伙伴们的一场野餐。

这场载入史册的野餐成功的原因,在第一段就写得明明白白——

季节选得好:“暮春之初”,正是山花烂漫时;

地点选得好:“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山清水秀,远离温室效应;

天气选得好:“天朗气清,惠风和畅”,防晒霜虽然铁定缺席,但庆幸没有美颜相机,也就没有显白艳压的刚需。

就在这片祥和宁静的气氛中,王羲之和朋友们开始了他们的野餐,玩玩喝酒吟诗的小游戏,吃吃小点聊聊天。

大师心情大好,洋洋洒洒字,从此游记史的顶峰有了主人,中国数亿中学生也因此分享了一段为了背会此文而黑过眼眶熬过夜的经历。

在还没有野餐意识的时代,为郊游激情写文的文人墨客多如天上的繁星。

古代中国人那些既接地气又带仙气的野餐,可算得上是有识之士杀时间的必备利器,那些野餐时的欢声笑语,安安稳稳地穿过了时空隧道,白纸黑字地印在一代代人的语文课本上。

现代中国人,怎么野餐无能了?

来到近代,中国人的野餐雷达却仿佛陷入了静止。

一方面是因为正儿八经的野餐是西方舶来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成体统;另一方面是因为中式野餐,实在和普通人有点八字不合。

△外国人的野餐

首先,是食物不适合。

中国人对热食的爱,是早餐午餐都能三文治一口闷的西方人永远无法理解的。

对于任何五个以上中国人出席的聚会,没有一盘热气喷涌的大菜上桌,就等于德国人喝啤酒没了猪手,美国人吃汉堡没了可乐。

让嗜热如命、最好还加份羹汤的中国人提着一篮子风干熏腊肉去野餐,也不是不行,但放冷后又干又硬的白馍馍,哪怕是伴着和煦的阳光和清风,爱吃的人可能也不多。

其次,是环境不适合。

我们不是没有想过野餐,是实在找不到地方。人民公园的那块草坪,竖着“青青绿草,请勿践踏”的牌子,但凡胸前挂过红领巾,也不好意思无视。

但偏偏有特别“聪明”的人,为了圆自己的野餐合家欢之梦,选择把西瓜和水果刀带进了迪士尼,把火锅架进了大学校园。

一来二去,交替battle,互相伤害,在公共地带中的室外聚餐,自然也赢不到什么好名声。

最受伤的,当然是做好一篮子食物,刚在公园的石凳前铺好野餐布,就被闻讯而来的保安赶走的野餐爱好者。

再有,就是心态不适合。

中国人爱围成大圆桌吃饭,巨大的圆形转盘转圈圈,无论宴请多少人都可以做到皆大欢喜。

一旦进入了野餐情景,画面似乎就变得有些不可控,谁主谁次,能不能起身拿别人面前的食物,用手还是用公筷……留给组织者的问题,琐碎得令人凌乱。

插播一句题外话,虽然许多网友吐槽中餐共食制会引发各种体液和病毒交换,但中餐在这个议题上确实有点冤,因为围桌吃饭的共食制是在唐宋时期高脚桌传入中国之后才兴起的。

在那之前,大伙儿一直用的都是“高端精致”的分食制。总之,野餐这种自由的用餐形式,还真没有写在我们的行为习惯里。

△野餐似乎就是有钱人的游戏

再说了,孔子早在几千年前就在《论语》中写道:“食不语,寝不言。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

意思是吃饭是别说话,睡觉时不唠叨,虽然吃的是粗米饭蔬菜汤,也一定先要祭一祭,一定要像斋戒时那样恭敬严肃。

在中国语境下,这条被无数父母奉为育儿宝典的传统美德,和目的主要是为了唠嗑、形式是越随性越带感的野餐相遇,自然是杀了后者一个片甲不留。

野餐的历史,就是一部social史

野餐在中国不带大名、有兴有衰,在外国却一直有名有姓、蓬勃生长。

最古老的野餐,可以追溯到年的一首法国讽刺诗歌,里面有位名叫“野餐”的兄弟,总是带着“酒瓶和菜肴”去拜访朋友。

也有一说,野餐(pique-nique)起源于17世纪法国贵族狩猎后的聚会,其实就像英式下午茶一样,是不用工作、只管收税的法国贵族广交人脉的社交活动。

当法语pique-nique传到了对岸的英国,就成了我们都认识的picnic。

伦敦最不缺的就是“法吹”,野餐这种新潮的社交方式自然就开始被模仿。有伦敦人组建了一个野餐社,陶醉于组团胡吃海喝,偶尔还排排戏剧。

△艺术家托马斯·科尔(ThomasCole)于年之前描绘了“野餐”/wiki

英国人的野餐食物也保有本地特色,社团成员每次聚会前都要抽签准备的食物中,牛脚冻赫然在列。这个社团,老艺术家大概是没有勇气报名进入了。

当野餐之风吹进了粗犷外放的美利坚大地,烤肉毫无悬念地成为了野餐食物的优选。

带着移动烧烤炉的美国人,无论在泥浆遍地的树林,还是灌木整齐的后院,都能玩得风生水起。

△俄亥俄州哥伦布市的野餐聚会/wiki

沃尔特·利维教授在他的《野餐史》里提到,小汽车的发明也许是野餐史上发生最好的事情,因为交通工具的进步,大家出去浪的距离得到了无限延展,那些离城市远远的小山丘、小树林,也在人们的周末消遣地图上拥有了姓名。

随着时代发展,在草地上躺平、野餐、和阳光玩游戏,内核一致的野餐,渐渐也有了花样玩法。

和季节同步直播的,有日本的樱花观赏野餐、阿根廷的春天节;

△日本樱花节也是大型野餐现场

和政治相关的,诞生过冷战时期匈牙利人越境野餐,推进东西德统一的故事;

跟商业挂上钩的,还有从法国总部统一分发版权,要求一千多号参与者全部传上白色衣服,活动开始前地点完全保密,热衷制造打卡盛事的白色野餐会(LeDénerenBlanc)。

我们向往的野餐,啥时候才能冒起

和风格多样的外国野餐不同,野餐在国内的风向中,已经和小资、奢侈、文艺成了近义词。中国特色的野餐,什么时候才能摆脱矫揉造作,回归到放松活动的本质呢?

如果让老艺术家提名,中国式野餐最容易提升的点,应该是食物标准。手握八大菜系的我们,绝不应该满足于三文治、法棍包这种全球通用的标准答案。

△野餐似乎天然与中国食物绝缘/unsplash

盐焗凤爪它不香吗?五彩大拉皮它不好看吗?细沙青团它不清新甜美吗?把妈妈做的蒸肉饼放在保温焖烧罐里带出去,也是一道好菜品呀。

那么多中国传统小食小菜,如果要全部翻牌子,估计一年里得有五十二个周末出门野餐。

△德国足坛名宿克林斯曼,品尝了地道的中国小吃煎饼果子

但是,野餐最重要的不是食物的味道,而是出游的意义,如果提着食物篮子出门只是为了拍照打卡集赞,那么跟出国旅行也拿着需求单的系游客有什么区别

——不对,区别就在于别人能去凡尔赛花园,你只是坐在人民公园。

△闲得人能去人民公园的,都是中老年人,年轻人哪有闲情野餐

如果是和能够愉快交谈的朋友、家人一起郊游,哪怕在草地上铺的是旧报纸,分享的是小胶袋包装的灯影牛肉,也能算是捕捉到野餐的真正精髓了。

△中国人的野餐,野炊也算一份

中国特色野餐,远有历史衬底,近也积累了不小现代化的经验。

看那每年春运路上纹丝不动、几公里长的车龙,旁边总会架起几张略显油腻的折叠桌。

一大家子人,不仅能吃泡面,甚至还能打个火锅。将整条高速当做野餐的舞台,真是有种大地在我脚下的硬核美感。(当然,老艺术家并没有支持的意思。)

所谓中国式野餐,要的就是接地气,要的就是快活。

还是祖师奶奶张爱玲说得透彻:“中国人的旅游,本来就是最长的野餐。”

脚步走到哪里,嘴巴就吃到哪里,在流动地摊和街头小店搜集回来的食物,放在一起分享,就是一场真·流动的盛宴。

你心目中的野餐是什么样子的?

郝香菇

编辑

周慕云

排版

蟹老板

原文首发于《新周刊》旗下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148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