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是中国人传统文化里宝贵的财产之一。
然而并不是人人都读过《论语》,即使读过,也是学校规定,应考试要求,随便学一下,没有深入去想过论语到底在说些什么,自己的理解对不对,《论语》里说的又对不对,对我们的生活有帮助吗?
翻开《论语》,第一篇就是学而篇第一节,讲的是关于学习的内容。
三句话,寥寥42字,道出了做学问的真相,以及如何做学问。
但很多人往往对它理解片面,导致误解。
我们逐句来看。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里的说,是通假字,通“悦”,读音也和悦一样,是喜欢,高兴的意思。
但“学而时习之”,就有些让人疑惑了。
如果理解成学习并且时常复习,看起来似乎很合理。有句话叫温故而知新,复习旧知识,获得新见解,难道不快乐吗?
然而,根据我们的个人经验,你复习的时候真的快乐吗?真的能获得新见解吗?难道不是为了强化记忆,应付考试或工作?
孔子是大教育家,门下有门徒三千,贤人七十二,它会简单认为学习就是要时常复习吗?这样的见解,现代人又有几个人不知道?既然如此,孔子又有哪里高明了呢?
所以,我们认为,这里的“习”,恐怕不能理解成“温习,复习”。
查阅文言文字典,可以发现,“习”本意是鸟反复挥动翅膀,引申出练习,温习,和学习等意思。
那么,这里的“习”,可能是学习的意思吗?
放到句子里看一下。原句可以理解成:学习,并且是时常学习,不也很快乐吗?
刚好和现在提倡的终身学习相符。比较原先的复习,这里的学习,显然更符合孔子的大教育家身份。
截图里可以看到,将这里的习看作是温习的意思,因为现在留下的关于论语的解读,基本是朱熹的解答,不一定正确,我们完全可以有自己的解读。不必尽信书。
既然把学习理解成终身学习,会感到快乐也就很正常了。有的人可能会反驳,终身学习怎么会快乐?天天读书,这快乐?
问题归结到什么是学习?学习是读书练习考试吗?恐怕不是。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倡有教无类,在这之前,能读书的都是贵族有钱人。穷人买得起书本,天天坐桌子前摇头晃脑读书吗?恐怕不能,他们得干活工作,读书在他们看来,恐怕就是消遣。
那么孔子又是如何教他们的?学习真的就是读书吗?
学习,应该既包括为人处世,也包括专业技能。
联系一下生活实际,一个读了几十年书的物理博士,就一定不如街边卖杂粮煎饼的,没读过几年书的外乡人吗?
不见得。
一个月入过万的杂粮煎饼老板,必定是熟知哪里卖,什么时候卖,如何定价,如何选择原料,如何推销自己,如何扩张自己这些知识的人。杂粮煎饼的老板,也许就是明天某上市公司的CEO。
物理博士呢?虽然脑袋里装满了物理知识,但他可能就不理解为什么老板不开家店,而要每天推着辆小车到处跑了。杂粮煎饼的老板,自然也不知道问什么苹果不往天上飞,而要往地下掉。当然,他也不在意。
两人并没有高下之分。
学而篇的第一句,其实要说的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因此,要终身学习,获得快乐。并不是说读书要时常温习。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这是第二句话。
很容易理解成,有朋友远道而来,不也很高兴吗?然而联系实际想一想,你的朋友跨省,千里迢迢来看你,你真的高兴吗?高兴可能是有的,但麻烦估计也不少。
朋友来了,要带他到处看看,到处玩玩吧?那是不是要做一下行程规划,调查一下附近哪里好吃好玩?
朋友来了,是不是要安排一下他住哪里?是和自己住,还是帮朋友找地方住?前者,是不是要打扫房子?如果自己是和别人合租,那是不是还要和舍友打声招呼?后者,是不是要去了解一下哪里旅馆便宜干净方便,或者,考虑一下民宿?
朋友来了,是不是要抽出时间,应付一下人情世故?如果两人是至交好友,可能不需要这么麻烦,估计也就是哪里喝喝茶聊聊天。然而,至交好友会远道而来吗?知道你可能不方便,他不会选择用社交网络吗?文字,语音,视频,怎么不方便?真的需要线下见面的情况,应该是非当面说不可,是有仪式感的,带有“交易”性质的见面。
然而,那还算朋友吗?
所以,这里的“远”,可能不是我们理解的远方,“朋”,也不是我们认为的朋友。
那到底这句话在说什么?
依然是查看文言文字典,可以看到,远可以指空间上,时间上,人际关系上的远。
“远”修饰“朋”,则可以认为这个朋友,是跨越了空间,跨越了时间,跨越了种族,跨越了人情的人。
这已经不是普通的朋友了,这必须是知己啊!
在这里,忘年交,神交,必须要这种程度才算是“朋”。
联系上一句,做学问为什么是快乐的?一个人什么时候会强调他是快乐的?恐怕是因为其实不快乐,但因为这件事很重要,非做不可,因此要用“其实这件事很快乐”来不时安慰下自己。
所以,其实做学问,本质并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因为既然是要终身学习,这件事就只能自己去做。终身学习,其实是很寂寞的吧?
那么,这时候有个知己,能不开心吗?不必在意对方是谁,不必在意对方是哪里人,不在意这个人是否和我同年代,不在意这个人和我的亲疏关系,只要是知己,你理解我,我就感到快乐!
网上现在有这么一句话,“只要你粉xxx,我们就是朋友”。说的不就是这个意思?
那些留下了自己作品的历史名人们,如果知道他们的作品,在后世被人阅读分析,从而理解他们本人,难道会不欣慰吗?
一想到如果我现在的这篇文章,在我消失在这个世界,某一天被后世的人们看到,我估计会笑开花吧?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不因为别人的不理解而怨天尤人,这就是君子啊。
别人不理解什么?依然是联系前文。
一个践行终身学习的人,他有什么特征?
他可能整天神神叨叨,看到谁哪里不好就要指出,看到什么小问题就要长篇大论;又或者他离群索居,看起来极为孤僻,每天都不知道在看些什么,做些什么,学些什么;也可能他很接地气,让你以为他好接近,但实际接触后,你有发现这人其实和你大不一样。
一个践行终身学习的人,本身和只是“过生活”的人,必然有所不同。这些人就像一张布满了黑色斑点的纸上,混进去的一些彩色点,虽然身在人群,又和人群有所割裂,显得格格不入。
他们会被误解吗?会被排斥吗?会被拒绝吗?
他们会如何看待这些对他们不好的人?四流学校里,那个唯一认真学习考试的人,要和他旁边的人一样,放弃学习,干脆就随便混;还是遵守本心,排除干扰,继续学习呢?
显然,这时候他应该坚持本心。不埋怨环境,不埋怨旁人。
他的心中,应该坚定目标,不为外物改变。
学问的真相
综上,论语的学而篇第一节,其实指出了做学问的本质:寂寞。也提出了做学问的要求,要坚持终身学习,自得其乐,要坚持,相信会有知己来理解自己,要不为外界环境影响,要始终贯彻本心。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21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