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消遣 >> 消遣优势 >> 正文 >> 正文

奇书子不语你不说,我说

来源:消遣 时间:2022/11/21
用什么治疗白癜风最好 http://pf.39.net/bdfjc/140117/4328646.html

清代,是一个笔记体小说盛行的朝代,特别是在清朝中前期,几乎文人们不管成就高低,名气大小,在弄完正事之外,总是要写点笔记式的散文小说,或者陶冶性情,或者别抒怀抱,或者完全消遣。

不同于《聊斋志异》的谈狐说鬼,说尽孤愤,连鬼怪仿佛都是愤青,也不同于《阅微草堂笔记》,纪晓岚毕竟曾经位居中枢,虽然一朝被贬,但是在讲些小故事的时候,也难免有点朝堂气象,娱乐消遣也不忘教化民风。袁枚的《子不语》完全是另类了。

先不说袁枚其人的另类,我觉得他的笔记小说集《子不语》就完全是个鬼狐界的小清新。其名当然是来自论语,是其中《述而篇》中的一句:子不语怪力乱神。孔子对于鬼神的态度,是相当圆滑的,不说相信,也不说不信。在信与不信之间,存而不论,敬鬼神而远之。圣人可以和鬼神和谐共存于宇宙。袁枚就没什么顾忌了,也没圣人或者偶像包袱,既然“子不语”,你不说,我来说。

所以就完全放飞自我,在文中大肆的讲述主流文人不屑的鬼怪妖狐。我比较欣赏的是,袁枚在《子不语》当中完全的纯粹的娱乐风格,没有借机夹带私货,像蒲松龄;也没有教育群众的自觉,比如像纪晓岚。就是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没有通过讲故事来达到什么别的目的想法。

忽然想起舆论上不停息的相声界的争议:主流相声自诩官方喉舌,要求自己必须要赋予相声教育民众的功能,坚决反对低俗,至于好笑不好笑,就不好说了。

袁枚讲的鬼怪故事,纯粹就是故事,完全是方芳体:听一个家族的长辈说、听途中遇见的某熟人说、听某个官员说,各个有名有姓,但是没人会去求证,这就是鬼故事的要诀,很少听起来像真的。

比如说,其中有一个故事说:有湖北商人,因经商途径徐州,在旅店住宿,早早休息,忽然间门外喧闹一片,门缝里观看,见是某武将,身披甲胄,威风显赫,部下也是盔明甲亮,一起住到店里。于是好奇,深夜偷窥,见武将休息前,在随从的帮助下,将四肢挨个去掉擦洗,脑袋也摘了放到一边。后来他随身侍奉的亲兵更是干脆,将身体分为两半,共同进入死机状态。后来天亮,就继续出发。这位商人在惊悚之余,自然好奇,于是向店小二打听,只是知道,这个地方曾经是古战场。

你说这个故事有啥目的呢,只要别过度解读,好像就是讲了个鬼故事。抛开其惊悚的成分不说,只是说其情节,简直可以让家长当睡前故事用。

至于其它,也有那些生前不孝被惩罚的,奸邪猥琐被捉弄的,但是这些比较主旋律的主题,好像也是在讲故事时顺手弄的,不是要刻意宣传忠孝节义。

对于古人,只要不刻意弄出一帮类似红学家的专家去解剖,单纯的去消遣,可能看书更轻松。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23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