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消遣 >> 消遣优势 >> 正文 >> 正文

中医middot文化晚秋消遣物,

来源:消遣 时间:2022/6/9
导语中国是栗子的故乡,栽培栗子的历史悠久,可追溯到西周时期。《诗经》有云:“栗在东门之外,不在园圃之间,则行道树也”,小小的栗子承载了中华文明的文化和情怀,今天就让小编为你举个栗子~~

晚秋初冬的傍晚,萧瑟的大街上,干果铺前的长队成了一道特别的风景,主要都是在排队买栗子的人们,前后几个萍水相逢的顾客有一句没一句地聊起天,等待似乎变得不那么漫长。况且,从很久以前开始,大家就知道,想要得到一些美味是必须付出时间作为代价的。

栗子香隐约的漂浮在空气中,并不是很浓,买到栗子的那一刻,甚至在怀疑这个栗子是否真的美味,不用担心,干果铺外依然的长队已经作出了回答。

把整包栗子抱在怀里,像捧了个暖宝宝,冻得略有些僵硬的手像一下子化开了,灵活如初。迫不及待剥开一颗,对付没有划开一道开口笑的栗子,当然要出动自己坚固的牙齿,没能完整剥开一颗栗子导致的强迫症还没来得及发作,半颗栗子肉早已送进嘴里,香甜粉糯,沙沙的质感余味无穷,心里一边偷着乐呵。

丸子今天吃了半斤河东饭,半斤肾之果,那么问题来了,丸子今天吃了多少栗子?

答案是“一斤!”

原来“河东饭”和“肾之果”都是栗子的别称。

为什么栗子叫“河东饭”呢?

《清异录》中记载:“晋主尝穷追汴师,粮运不济,蒸栗以食,军中遂呼河东饭。”说的是唐末晋王李克用在任河东节度使的时候,追击汴军途中,缺少粮草,在当时百姓指引下把栗子作为主食的故事。据说最后李克用打了胜仗,还将栗子称为“得胜果”。

而《史记》中描述到早在秦朝饥荒的时候,就有栗子充饥的情况。《本草纲目》言栗之实:“咸,温,无毒。益气,厚肠胃。”可见栗子益气健脾,将其谓之“饭”,名副其实。

至于“肾之果”,则与栗子的功效息息相关。孙思邈把栗子称作“肾之果”,栗子是五果之一,《灵枢·五味》云:“五果:枣甘、李酸、栗咸、杏苦、桃辛。”,而“咸走肾”,所以认为栗子对应的脏腑为肾,《本草纲目》中说栗子有“补肾气,令人耐饥。生食,治腰脚不遂”的功效。

宋代苏辙曾有一诗云:“老去自添腰脚病,山翁服栗旧传方。客来为说晨兴晚,三咽徐收白玉浆。”李时珍也认为,吃栗子应该细嚼慢咽,最后和分泌出来的“金浆玉液”一起吞到肚子里。以现代医学的角度看,栗子的淀粉含量多,所以细嚼慢咽促进唾液分泌,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将淀粉分解,有助于肠道吸收。再者,这种吃法,最是在不知不觉中消磨了时间,看来苏辙先生真是找到了栗子正确的打开方式呀!

栗子这么好,我能天天吃吗?

栗子吃多了肯定是会出问题的,栗子的淀粉、蛋白质、脂肪及维生素A、B的含量较多,吃太多不易消化。所顿食至饱,反倒会伤及脾胃,中医向来讲究“以平为期”,阴阳平衡,还是适度为好。

看到这里,大家可能会想到一天吃了一斤栗子的丸子,是的,丸子当晚就消化不良了,腹胀的感觉真是不好受。美味,还是应该细水长流呀。

栗子的各种打开方式:

“盖风干之栗,胜于日曝,而火煨油炒,胜于蒸煮。”李时珍认为风干的栗子,是风味与功效都是最佳的。风栗,多么有意思的名字,感觉像是将秋风的味道也带进食物里,是大俗的餐风饮露,是多么风雅的一件事啊。

《养小录》中有栗腐这一味清供:“略炒和水磨细,绢滤去渣取汁,煮熟加真粉少许,入白糖饮。或不用糖,则少用水凝作腐,或煎或煮以供素馔。”

平日最常见的栗子糖炒栗子则是北京历史悠久的炒制果品,每年于白露节前后上市。清代文人有云:“青灯诵读之余,剥而食之,颇有味外之味。”

陆游在《老学庵笑记》中记载过名厨李和在战乱时家破业敝,其子带着炒栗子的绝技流落燕山一带的故事。而据史书记载,辽代北京已经有此果品,契丹皇帝还在北京房山县大房山建了个栗园,还派人去巡查,乾隆皇帝大概也知道辽代糖炒栗子的典故,吃完栗子后作了《食栗》:“小熟大者生,大熟小者生。大小得均熟,所待火候调。惟盘陈立几,献岁同春椒。何须学高士,围炉芋魁烧。”

乾隆爷这位审美特别的“富二代”做的这首打油诗,生动地描写了炒栗的过程和面对美味时,纵是皇帝也不羁啊。

可见房山良乡栗子自古就颇有名气,让诸多文人墨客魂牵梦萦。其中梁实秋先生就一直怀念北京的糖炒栗子,甚至远在美国,闻到栗子异香,还要买来一解乡愁。至于评论韩国栗子,则认为:“其大而无当,并且煳皮,不足取”,恰恰和陆玑所著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所说“韩国诸岛上栗大如鸡子,味短不美”相应。

梁实秋和唐鲁孙两位先生还一直对曾经的北平西车站食堂所售的“奶油栗子面儿”念念不忘,现在栗子点心更是种类繁多,心动不如行动,大家可以赶紧买上一包栗子,大快朵颐!

(本文选自本文选自中医梦想汇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4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