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消遣 >> 消遣优势 >> 正文 >> 正文

二十公斤不算重关羽典韦的刀戟,在宋朝明朝

来源:消遣 时间:2024/9/23

关羽八十二斤的青龙偃月刀在史料中找不到,典韦八十斤重的一双大铁戟,在《三国志·卷十八》中有明确记载:“韦好持大双戟与长刀等,军中为之语曰:‘帐下壮士有典君,提一双戟八十斤。’”

典韦能抡动八十斤一对的大铁戟,一点都不奇怪,此人的饭量极大,一顿能吃好几个人的饭,一个人端饭都供不上他吃。食物的能量转化成力量,这是符合科学规律的,而且他那对八十斤重的大铁戟,现在看起来也没有多沉:东汉一斤折合现在二百二十多克,即使按二百五十克计算,典韦的每支铁戟,也只有十公斤,比半壶老酒拿来玩儿的龙首鞭重一倍。

半壶老酒体力不行,耍铁鞭纯属消遣,而典韦是当世猛将,他的铁戟是要用来保命杀敌的,二十斤一支真不算重,在弱不禁风的小鲜肉看来,抡二十斤的铁戟比“吃个桃儿好凉凉”难多了。

关羽典韦的长刀大戟,在小鲜肉眼里重得惊人,但是在宋朝明朝猛将看来,那可能就要变成小孩子的玩具了:八十二斤的青龙偃月刀也好,八十斤一对的大铁戟也罢,还没有他们手中兵器的一半重!

我们经常听到社会和职场上有这样一句话:“你不行,不代表别人也不行。”这句话应该是来自《庄子·秋水篇》:“井鼃(黽,田鸡、青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夫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

我们都学过《芋老人传》,那里面有一句话很有哲理:“犹是芋也,而向之香且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

记得有一部科幻片,讲述了未来人的体貌特征:因为机器人的普及,人类不再从事体力劳动,所以都变成了大脑袋细胳膊细腿,四肢变得像青蛙,因为只吃营养片,连嘴都变成了一个小洞,倒是眼睛异常发达,几乎占据了半张脸。

这种科幻构想是有道理的,就拿我们个人来说,经常敲键盘,手指会变得更灵活,当腿脚却变得不利索,脑袋和肚子也来越大了。

因为小鲜肉的流行,有一段时间以男子粉面红唇为美,以弱不禁风为荣,一二十斤的东西真正闪断他们的杨柳细腰,所以听说有人拿着几十斤上百斤的兵器,就捂着涂满炫彩口红的小嘴,挑起柳叶眉,圆睁杏核眼,发出尖锐的惊叫,不知道的还以为有人在对他毛手毛脚呢。

笑话说过,咱们言归正传,先来看看史料中记载的重兵器,然后再聊一聊古代冷兵器战争有多简单、残酷。

典韦的一双铁戟折合现在的不到四十斤,岳云的铁椎(一说铁椎就是大铁锤,还有说是铁椎枪)是典韦铁戟的两倍多。

《宋史·卷三百六十五·列传第一百二十四·岳飞(子云)》记载的少年英雄岳云比隋唐猛将罗士信从军年龄还小:“年十二,从张宪战,多得其力,军中呼曰‘赢官人’。飞征伐,未尝不与,数立奇功,飞辄隐之。每战,以手握两铁椎,重八十斤,先诸军登城。”

罗士信十四岁加入齐郡通守张须陀统帅的隋军,并跟六品建节尉秦琼并肩战斗多年,岳云十二岁就参加抗金作战。

上面咱们说岳云的八十斤铁锤,重量是典韦八十斤铁戟的三倍,见过出土“宋朝铁权”、看过古代度量衡换算表的读者当然知道:宋朝已经大约有六百克,宋朝的八十斤就是现在的四十八公斤,当然比典韦二十公斤要重多了。

岳云骁勇善战,但他四十八公斤的铁椎还真不是史料记载的最重的兵器,《明史·卷二百四十七·列传一百三十五》记载的大明临洮总兵官、左都督府佥刘綎用来砍杀清军的大刀,有岳云三柄铁椎那么重:“綎于诸将中最骁勇。平缅寇,平罗雄,平朝鲜倭,平播酋,平倮,大小数百战,威名震海内。綎死,举朝大悚,边事日难为矣。綎所用镔铁刀百二十斤,马上轮转如飞,天下称‘刘大刀’。”

《明史》是清朝人编修的,他们不可能夸大“敌将”刘綎的武功战绩,明清两朝和宋朝的度量衡基本一致,都是一斤六百克,这样算起来,典韦的八十斤铁戟,不到岳云铁椎重量的一半,还不到刘綎大刀的三分之一,只有四分之一左右。

我们粗略翻一下唐宋明清史料,就会发现用超重兵器的名将数不胜数,秦琼的大铁枪,李嗣业的陌刀和大棒,李存孝的长槊和铁挝,当时也很少有人能拿得动,关羽八十二斤的青龙偃月刀和典韦八十斤的铁戟,在史料中根本就排不进前三名,而这也是古代冷兵器战争规律所决定的:汉末三国时期或者没有,或者只有单边软马镫,这就限制了大将兵器的重量。

随着马镫的普及和锻造技术的提高,古代将士的铠甲和兵器又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明光铠、冷锻甲、铁浮屠,虽然不敢说是刀枪不入,但一般的兵器,还真奈何它不得。

古代战争很少出现大将单挑,但是大将的装备却一定比普通士兵好得多,用超重的兵器,也是克敌制胜的捷径——经常有大将被打成光杆司令,就是仗着有防护力极强的铠甲,这才能骑着快马冒着箭雨突围。

为了对付防护到面部的大将和重甲骑兵,狼牙棒、鞭、锏、锤在在场上显得越来越重要,其重量也在不断攀升。

读者诸君可以试想一下,即使那一百二十斤(现在算是一百四十多斤)的大刀没有开刃,砸在身上不也得骨断筋伤?

这时候可能有人要问了:过去的冷兵器战争,一打就是一整天,大战数十回合,几十斤上百斤的兵器还不得把古人累死?

半壶老酒不敢拿夏虫和冰块作比喻,但是古代真实的一回合和我们在电视剧中演的可以不一样:阵而后战,双方在一定距离上开始对冲,如果甲方凿穿乙方阵型,这场战斗就已经分出了输赢,这就叫“不一合,某大败”。

在一合之间,一个兵将可能只有一次出手的机会:对准一个敌人一家伙招呼过去,连第二次出手的机会都没有,如果一方兵器十分沉重而对方招架不住,胜负就已经见了分晓。

如果第一次对冲谁也没有突破对方阵型,那么大家就掉头拉开距离,重整旗鼓再次对冲,有时候一天的时间,大部分都浪费在了后撤和整队上了,而且每次冲锋都可能换人换马(大将都不止一匹战马)。

战场厮杀,生死只在转瞬之间,也就是一招定胜负,用重兵器的自然占便宜,连小说中的大侠郭靖都懂得这个道理:我这一拳要是有一万斤的力量,对手被一拳打碎,招式还管什么用?

冷兵器作战,讲的就是一寸长一寸强,一力降十会,在绝对的力量面前,任何招式都是浮云。

关于古代战争的“回合”,根本就不用半壶老酒解释,看过《亮剑》里孙德胜“骑兵连,进攻”的都能理解,咱们重点要聊的,是在冷兵器时代,适当加大刀枪的重量,在对冲时是很占便宜的,而且基本不用担心体力耗尽的问题:每一个重兵器兵将干掉一个敌人,对方可能就崩溃了,剩下的事情就是追亡逐北收割战功了。

很多人不理解古代兵器为什么越做越重,主要是因为那个时代已经离我们渐渐远去,绝大多数人根本就没参加过体力劳动,五升的纯净水还需要人家给搬到厨房,让这些人抡动数十斤、上百斤的兵器,那就是强迫林黛玉倒拔垂杨柳了。

半壶老酒曾经在建设工厂的时候挖过地沟,东北的冬天,土地冻得比石头还硬,一群同事抡动八磅大锤打钎子,五十下或一百下一换人,二两一个的韭菜包子(少油多盐,没有鸡蛋,也没有虾仁,现在想起来都臭),一顿能吃十几二十个。现在吃烧麦,半笼都吃不完,拎二十斤大米上楼,也要心慌手颤歇半天,这就是不同生活环境造成的体力断崖式下跌。

半壶老酒曾经干过体力活,知道人的力量是练出来的,所以对古代靠兵器吃饭、建功、保命的将士使用现在看来十分沉重兵器不以为怪,见多识广的读者诸君,肯定也知道很多寻常百姓中的大力士:有人为了赢得一顿饭而提起三四百斤的电焊机,有人单位的工地扛二百斤的水泥预制板给自己盖房子,这样的人到了古代,是不是也能抡起百十斤的重兵器杀成一员悍将?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76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