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头乐”理论,最早出现在《全球化陷阱》一书中,意思是,生产力在不断的提升竞争后,世界上将有80%的人被边缘化。
并且为了控制他们,剩余20%的人,会用娱乐手段将他们沉迷在其中,并导致这个群体逐渐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
虽然这个理论的结果,极为可怕,但是在现如今却已经开始生根发芽。可是话又回头,可怕的真的是“奶头乐”么?
01“奶头乐”与校园
年9月1日,人民日报媒体官方账号给出数据,截止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10.5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4.4%。
全国网民每周上网时长为29.5个小时,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6%。
从年龄划分来看20岁~29岁的网民数据达到了整体占比中的20.3%。也就表明,深度参与到互联网中的人,大部分为处于刚进入社会或是大学阶段的学生。
且依据手机上网比例达到99.6%的数据,可以推测出,大学生的上网人群,已从传统互联网偏向移动互联网。
虽然数据方面,并没有给到更多使用网络的实际原因,但根据短视频用户规模的增长最为明显,可以推断出,在使用移动互联网的时间周期内,大学生们更多的是在浏览短视频。
由此可见,大学生们已经陷入了“奶头乐”的包围圈。本意的消遣也已经改变,群体成为了被消遣的对象。
也有不少人表示,互联网的产品良莠不齐,已经开始摧毁大学生群体,并且在之后,随着数据的不断扩大,大学生们或将难以撑起社会的责任。
但是事实的真相真的如此么?深陷“奶头乐”,是学生群体的特例,还是我国社会群体的普遍情况呢?
02“奶头乐”与社会
虽然在评论区内容中,有专业人士称,大量使用互联网后,会导致学生群体对于网络产生依赖,并且影响之后的社会发展。
且影响力的大小,会随着社会阅历以及精力方向改变后,会产生一定改变。但是这样的言论或许已经将“奶头乐”,定义在了与大学生的深度绑定的高位。
从社会情况去看,其实在当下对“奶头乐”产生依赖,已经不只是大学生群体,而是所有群体。
从本质出发,实际上任何可以将个人的精力,导向不存在明显价值的行为都是“奶头乐”的变体。
这其中包括了网络但不限于网络、游戏,影视、文学其实都是“奶头乐”的一种,只不过结果的导向方面,网络的实际效果更为明显。
虽然这么说,会遭到很多人的反感。但是“奶头乐”的本质就是为了消磨斗志而产生的。其目的在于让人们安于现状,继而放弃努力,形式的改变也是“奶头乐”理论成立的基点。
根据互联网的每周平均时间计算,每日网友利用在网络的时间在4小时以上,当然这其中存在利用网络处理工作的情况。
也有部分群众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87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