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探讨冀东皮影的教化功能是严正而深沉的,那么其娱乐大众的功能则显得轻松而有趣。清尤侗在《西堂杀姐》中说:“灯戏从来太虚玄,杖影憧憧尽妖仙,不必认真求实据,聊借但语解人烦。”这段记载说明了至少到清代,冀东皮影的主要题材仍大量以神仙故事为主,所说故事内容大量虚构,没有必要考证其真假,影戏有着娱乐大众的功能。并提出影戏的语言以方言为主,属于民间戏曲艺术,无法足登大雅。
这其实也正是民间艺术形态的重要特征;产生于民间,风行于民间,反映了民间的生活状况与精神需求。冀东皮影戏扎根于滦河两岸的数县,尤以乐亭、滚县、昌黎为盛,而三县的语言有着不同于周边各县的特征,语调抑扬顿挫,一波三折,屈曲编长。语言诙谐幽默,韵味浓郁。影人的丑角造型也滑稽逗人,再加上活泼幽默的影词,冀东影戏的娱乐性就变得很强。比如丑公子脸上的麻子被刻成了一朵朵梅花,丑陋的麻子脸用美丽的梅花刻画,一美一丑,汇于一脸,确有“驴粪蛋子下霜”的喜剧效果。
丑丫赞的麻子脸上搽着重重的、浓艳的红粉,带头疮的疤痛头上别着大朵的红花,也是夸张变形,痛快淋漓,引人大笑,极尽丑化之能事。勤劳的冀东人民在农闲时娱乐消遣,凭借影戏洗尽一年的劳累。《乐亭县志》记载:“邻村鼓声相闻,路不绝人。”可见当时影戏的风麻程度。影戏几乎是当时当地最重要的娱乐形式。看影回来,茶余饭后,影戏成了讨论的话题,调解矛盾,戏架说理,也拿影戏的道理与内容举例。农民唱着影调干活,消除疲惫,妇女穿针引线,也哼着影调,消磨时光。影戏贴近生活、深入人心,有着强大的娱乐功能。
“酬神三宿影,待客一壶茶。”民间影戏还有着还愿、祭祀、祈福消灾的功能。这种功能到现在依然保存在冀东较为偏僻的农村。当地民间流传一种专门为酬神、祭祀、还愿演出的影戏,叫“愿影”,又有民众在庙会、求雨、寿诞、丰收时演唱的“会影”。还有庆祝升官发财,病愈等喜事而演出的“喜影”。愿影分三天演出。第一天为“安神”,在晚上供奉神灵牌位,演出影戏,唱给神灵听,酬谢神灵的赐福,还愿谢神,当然是四方群众赶来看影。
第二天正式还愿,在阳光下对着神位唱影,叫“亮影”,演出“天仙送子”,“天官赐福”等感谢神明的小段影戏。影窗上的人物也为天官、大帝、财神、福禄寿三星、送子观音、和合二仙等神灵的形象。唱词也很短,内容一般为:“招财利市速速来,望着善人把口开,赐福到中堂,诸事多吉祥,寿同南岳高,福共海天长。”唱完领赏,仪式完毕,晚上接着唱正本。第三天“送神”。晚上正本唱完后再加一个“了愿”的小段子,出现观音菩萨的影像,念道:“观音大士南海来,脚踩莲花朵朵开,今日了罢心头愿,永世千年不生灾。”
愿影至此结束。影班春天开演前,也要祭祖,即祭拜观音菩萨。民间有一个顺口溜;“影戏本是圣佛留,未曾开演灯打头,大锣好比开山斧,劈开三教与九流。”观音菩萨的圣像贴在影箱的背面,打开影箱,拿出惊堂木,把三炷香插在惊堂木的三个小孔上,影匠顶礼膜拜,祝福一年顺利演出,影班壮大。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17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