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什么时候回来?”父亲在电话里问我。
“还没定,估计得年三十了。”我说,腊月二十七放假,之后还有点别的事。
父亲哦了一声,说,行,工作要紧。
他当然盼着我能早点回去,最好一进腊月就放假。这样他就能早点见到他的孙子了——我显然对自己的家庭地位有着清晰认识——但同时,父亲又怕耽误他工作,只能小心翼翼地透露自己的心思,盼着奇迹发生,我能早点回去。
虽然没有做过任何调查,但我觉得,这场对话应该会发生在很多很多人身上。无论你已经成家,还是依然母胎单身,不管你离家多远,春节之前,总是有个声音会问你:什么时候回家。
年复一年,年复一年,年复一年。
可是,回家之后会发生什么呢?最近这几年,最常听到的词是:无聊、没意思。连天天盼着我们回家的父母,每年都会例行感慨:“这年,是越过越没意思了。”
据来自Vista平行宇宙没有调查的结果显示:中国有89%的人在盼望春节假期,但68%的人承认,之前春节过得都挺无趣的。如果以代际来观察,00后觉得春节无趣的人比例最高,占到总人数的52%,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从我们出生起,春节就变得和其他假期没太大区别了”。
同样有此感觉的同学请举手。好,(假装看见)果然人很多,放下吧。
临近春节,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摆在我们面前,制定一份“拯救春节计划”——如何能让日渐平淡的春节,有点新意思?
我们列出了春节期间可能会涉及到的几个领域——吃、喝、玩、乐、旅游、读书、买买买等,并找到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请他们列一份过节计划,有些很实用,有些也很脑洞:
1、张大春给你上一堂春节汉字课
春节即将到来之际,Vista看天下邀请台湾作家张大春开讲,上一堂说文解字的汉字课。今年1月,张大春出版了新书《见字如来》,解读了46个汉字的渊源,并在书中分享了自己生活中与这些字有关的故事。Vista看天下挑选了9个与春节有关的汉字,请张大春解说它背后的意义及渊源,并为每个汉字各自布置了一道《见字如来》中的选择题,附上答案,稍作消遣。课堂最后还有两场关于汉字的讨论,欢迎同学们积极发言,“教师”张大春将会在讨论结束后对论题进行讲解与分析。
第一个字:礼
说文解字:“礼(禮)”的左侧偏旁是一个“示”,代表神衹。右上方凵形的容器里放着一个“钰”,这是用以敬神、祭祀的贡献之物。右下方的“豆”,原本为盛肉之具,也是标准的礼器,径一尺、容积四升。从字形的各个组合部分来推断,礼,就是敬神的仪式了。也由于敬神之虔诚肃穆,礼是一种文明的锻炼以及行事的规范,于是礼甚至还具备了道德上的含义。
延伸阅读:《论语》中,子贡向孔子提议省去每月初一用活羊祭祀祖庙的礼俗,孔子回答他:“赐给你吧!你爱惜那些羊,我爱惜这些礼俗。”可见孔子对礼节的重视。
一年的大年初一,一清早,住在同栋三楼的汪伯伯叩门拜年,我开门进客,拱手为礼,还道了几声恭喜,却被父亲训斥:“多大的人了,你连个年都不会好好拜吗?”在老人家看来,拱手相贺,是同辈人之间相施之礼,晚辈见长辈,是不能拱拱手就算数的。要拜年贺节,就得深深一鞠躬……
以上为内容节选,阅读全文请长按文末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57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