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消遣 >> 消遣介绍 >> 正文 >> 正文

其实你可以不用读这么多书

来源:消遣 时间:2023/11/6

有句话很火,读书破万“卷”,掀起了一股求知的热潮。结果是,收藏夹里攒了一堆课,书架上叠了一堆书,就是没时间学。只好自我调侃,买了就是读了,收藏了就是学会了。新书到手第一天,翻开读了前几页,一个月后翻开,还在前几页,因为之前读过的又忘了,只好再从头开始读。好不容易读完,合上书。下次再看到的时候,特别眼熟:这本书我曾读过的。做了一堆思维导图,却依然没有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懂得很多道理,也过不好这一生。更焦虑了。怎么突破?

其实,你可以不用“读”那么多书。什么意思?先从读书的6大误区说起吧。图片误区一:把书神圣化很多人拿起一本书的时候,都觉得非常神圣,尤其是知名作家的书,带着一种膜拜的心态,一个字一个句子拜读,就差没有沐浴焚香了。粗略计算,我也写过二十多本书了,也有幸成为过畅销书。从作者的角度,我会感谢你对我的知识体系的尊重,但是,大可不必因为一个人写了书,就觉得他很厉害。他写书前怎么样,写书后还是怎么样,并不会因为写了书,就突然变厉害了。也不用因为作者本身很厉害,就对他的书顶礼膜拜。因为,他不一定会写书。大多数非虚构类(Nonfiction)的书籍(基于一定的事实和信息来写的书,通常指非小说类),作者都不是作家。也就意味着,他不以写书为生。

所以,作者不会写书,太正常了。一些作者,可能一辈子就写这一两本书,囊括了他的毕生所学。他会把知识框架梳理得很完备,但是,他根本不会去学习如何写好一本书。“那是最好的时代,那是最坏的时代”,像《双城记》这样的小说的开篇是作家精心设计的。但大多数非虚构类的作者,不会去专门研究,如何遣词造句,才能让你更容易理解,更不会去琢磨怎样写一个开篇,才能让你更愿意读下去。相信我,通常开篇第一句话,他也不知道该怎么写。所以,读书首先要祛魅,非但不要把书神圣化,还要反过来多给作者一些包容。你可能会说,写得那么差,读不下去,凭什么还要我包容呀?因为,不会写,不代表他的研究就不厉害。如果因为写得不好就不看下去,其实损失的,是我们自己。当然,书籍,只是知识的载体。要了解作者的知识体系,其实并不一定要通过读书。比如说,也可以和作者进行一次交谈。经常有一些作者,来找我给他的书写推荐序,但我不一定有时间看他的书,怎么办呢?我会和作者约一个时间交谈,听他讲一讲,为什么写这本书,书上讲的啥?如果满分是5分的话,大多数作者在书中的表达,可能只有3分,但是通过写书,他把毕生研究整理成了体系框架,所以书籍的知识完备程度是5分。那么和作者交谈对话,他的表达就会提升到5分。因为人练习说话的时间,远远大于练习写作的时间,你还可以通过提问让他讲解不清楚的地方。当然,交谈相对是松散的,知识完备性可能就会下降到3分。

我猜你会说,润总,你这就是何不食肉糜了,你能和作者交谈,不代表我也有机会和作者交谈啊。别急,别急。还有下一种。听作者分享。一些作者,可能会去一些高校讲座分享,或者,他本来就是讲课的教授。就像我们刘润视频号的每周4场读书会直播,也会请到作者来给我们就书中的内容进行分享。光分享还不够,我们还给作者提了一个“无理”的要求,他还需要做PPT。有PPT,作者在讲的时候,就会按照逻辑框架,不容易散,对知识完备性有了一个保障。这样的分享,就能做到,表达是4分,知识完备性也是4分。如果你听完了作者全程的分享,回去也不一定需要再马上完整读一遍。买的书,先作为书架上的装饰也好,送几本给朋友也好,都能显得很有价值。听一场分享,就是认识了一个老师。等后面需要这个知识点,就能马上想起来这位老师讲过,再去翻看查找也很方便。书中的目录框架,也能帮你更系统化地理解和掌握这个知识体系。读书,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带着对作者写得不一定那么好的包容之心,去带走他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才能让自己受益最大。有些人只盯着作者写得不好的地方挑刺,那就是专挑糟粕读,既花了时间读,又没带走精华。对书籍祛魅之后,接下来,就进入了读书的第二个误区。图片误区二:想在书中找答案你为什么会翻开一本书?可能确实有部分人,读书就是消遣,没有目的,读完也不一定要留下什么。但是非虚构类的书,通常还是因为你遇到一个问题,才会来看这本书。也就造成了,很多人带着一个强烈的目的,读完会很迫切地想找到一个解决方案。可能他今天遇到了一个管理问题,就连忙到处“摇人”问:“万能的朋友圈,有没有讲管理的好书推荐?”

然后在一众推荐下,满怀期待地翻开了《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结果,看了大半本,也没有找到解决方案。就开始说,不行啊,这些学者,天天搞学术,讲的都是空中楼阁,一点也不落地。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也不懂管理嘛,根本解决不了我的问题。这就陷入读书的第二个误区:想在书中找答案。很遗憾,你是不可能从书里找到答案的。哪怕是有标准答案的高考数学题,你从一年级翻到高三的课本,也不可能找到答案。因为,题目中的条件是不一样的。更何况人生,根本没有标准答案。读书的目的,不是带走答案,而是让自己成为那个解题思路。你是为了带走老师的知识完备性,获得老师的思考能力,而不是请老师帮你思考你的问题。就像小时候,你学自行车的目的,不是为了明天去学校,而是为了未来能去任何地方。真正的读书,是学习作者的思维模式,和思考能力。是为了拥有作者的认知,然后你才能用这个已经成为你的一部分的认知,去举一反三,解决各种相关的问题。而不是带走作者思考结构的结论,更不是“套上公式”让这个结论成为你问题的答案。如果一本书,只有答案,没有思考过程,反而是有害的,根本不用读。图片误区三:懂得很多道理,也过不好这一生不少人读书有划线的习惯,看到金句,核心观点,就会圈出来,甚至做摘抄,方便之后更容易找到。一年也读了很多书,看起来收获了很多金句和道理。但是,却能轻易被一句互联网上很火的话戳中:懂得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特别扎心,感觉否定了我学习的意义,但又不得不赞同,看的很多知识真的只是停留在理论。知道,却做不到。真的是这样吗?明朝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王阳明说过一句话,被他的弟子记载在《传习录》中: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知道,是行动的开端,而行动,则是知道的完成。这就是,知行合一。知和行是同一件事,如果你做不到,并不是因为你的行动力很差,而是因为你根本不知道。你觉得你知道了,实际上只是因为觉得这个逻辑无法反驳。很多时候,人都需要亲身经历,悟出这个道理,才是真正的知道。就像我们都听过身体健康最重要,但是行动上总觉得自己还年轻,如果不能吃好吃的、玩好玩的,我要活这么久干什么?直到生一次病,住一次院,或者到中年感觉自己体力大不如前,大吃一顿就肚子疼,才真正开始锻炼身体,控制饮食。所以我们会发现,大病一场幸存的人,好像突然就和从前判若两人,他这时候,才是终于知道了健康的重要性。但总有些人,会通过快速行动和实践,去让自己拥有这个从前没有的体验,从而知道这个道理。不论是被动行动,还是主动践行,行动起来,才是真正知道的时刻。表面上知道的道理,一到行动就会忘,而真正理解体会过的知识,是不需要记住的。图片误区四:我可以快速把不知道的知识补上那如果说,我真的很努力学了,但就是学不会,记不住,无法真正理解呢?可能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你还没有建立自己的认知之树,就像家里没有可供物品收纳的柜子,新的知识来了,就不知道该往哪里放。而认知树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如果你没有在小学到高中的数学课上学好算术、方程、求导等基础,也就无法在大学学好微积分。很多人存在一个幻想,就是我可以快速把不知道的知识给补上,就能解决新的问题了。有一年,我课上的一些企业家在业务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其实是因为缺乏一些基础的商业认知。他们问我,怎么样才能快速补上这一块认知?我花了一个春节的时间,给他们开了一张“养生处方”,里面是35本商业认知书单,需要他们花3年时间看完去建立基础认知。他们收到后说,润总,要3年这么久吗?我现在已经很着急了,有没有办法快速解决这个问题呢?很抱歉,不能。如果你没有这些基础认知,商业地基就不稳,想快速解决问题,只能通过一些奇技淫巧,一时管用,但,地基不稳,楼建得越高,就越危险。3年能读完,已经很快了。读个本科,需要4年的全日制,一本专业经典课本啃半年。每个学科都要在最早的时候去建立认知之树,这类经典书籍,你永远没法通过跟人聊天,或者听书,来获得认知。假设你现在只有小学的数学水平,找全世界最好的大学数学教授来跟你聊半天微积分,也没用。必须像准备高考一样去读。一个一个字啃,一道题一道题练,这就是大多数人想建立学科认知之树的必经道路。

那么,到底什么样的书,能称得上是经典书籍呢?这就要说到书的四大分类了。1、第一类书,不可能靠听来理解,凿壁偷光也要读完。2、第二类书,适合放在书架上,常读常新。3、第三类书,听听就行。作者确实有一个很有洞见的观点,但你花时间去读完,就会发现整本书都是扩写,只要看这一个观点就行。这类书,直接去听书软件听人讲一讲,看看书评,就足够了。有很多书,都属于这个范畴,听听就行了。4、最后一类,不值一看。这类书,用浅显的方式讲了不一定正确的道理。有的甚至可能会有害,因为观点就有问题。这个类型,还包括一些,没有推理思考、全是结论的书,读完你也不知道这个结论要在什么条件使用,也无法学到作者的思维方式。经典书籍,是必须认认真真坐下来“读”的书。我给企业家开的35本商业认知书单,就属于第一类,凿壁偷光也要读完。必须花3年时间,每天2小时,踏踏实实啃完,3年读不完,就花5年,全部读完,才可能建立起自己在商业领域的认知之树。之后再看新的商业知识,就可以分门别类地挂在树枝上,留存下来了。图片误区五:必须要用整块时间学习除了经典类书籍,还有很多书也是值得一看的。比如说,常读常新的书,不同时期读都能有不同的感悟。但是,怎么才能把这些书给筛选出来呢?大量涉猎,读多了,自然就知道好坏。我会使用一个学习方式:须鲸学习。怎么学呢?我自己的做法是,抓紧一切可利用的碎片时间,听书。到这里就涉及了读书的第五个误区。碎片化学习,感觉学了很多,但是记不住,好像读完都浪费了,效率很低。因此一些人觉得,必须要用大块的时间,端正坐下来,专心致志记笔记,一旦漏听了,就很可惜。然而,碎片化学习,就是会有大量浪费的。须鲸的体型很大,捕食的时候,一张嘴,这片水域所有东西都流进去了,然后它把有用的消化了,没用的就排出去了。排出去的量大,也没关系呀,张开大嘴,大量地摄入,总有一些东西是会被消化吸收的。做好知识就是会被消化、损耗和浪费的准备。大量地涉猎不同领域,本来就有很多知识是对你没用的。大块时间,本可以用来做更重要的事。花一整块时间,集中精力去听这些用碎片时间就可以学习过滤的知识,才是真的浪费。我的一年,可能有半年时间在路上出差,非常忙。但是,我在得到APP上,还能保持每天听一本书,每年加起来听书的时间,超过小时。而且,我开的还是2倍速,所以,实际上学习的内容,超过小时。折算下来,平均每天碎片化学习6小时。如何做到?这需要搭配一些能让我“张开大嘴摄入”的工具。比如说,我有四类听书的设备。骑车上班的时候,需要听到外界的声音,我就用骨传导耳机。洗澡的时候,就用浴室的防水蓝牙音箱。出差坐飞机,必须得提早到。路上的这些时间,我会用降噪蓝牙耳机。到了酒店,不影响他人了,就会用桌面蓝牙音箱外放。时间上,我会利用一切耳朵闲着的时间。日常工作,7:30起床,9点上班。中间的时间段,手上也没闲着,可能在锻炼、吃早饭,等等。

给书祛魅,摆正目的,知行合一,建立认知之树,须鲸学习,掌握读书技术,让读书的收益最大化。

所以,其实你不需要“读”那么多书。通过这些读书的心法和技术,最终精挑细选出来的书,才值得好好读。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61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