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消遣 >> 消遣介绍 >> 正文 >> 正文

专家ldquo读书日rdquo讲

来源:消遣 时间:2022/7/4

上一篇:专家“读书日”讲座

王宁:文言与白话(1)

专家“读书日”讲座

王宁:文言与白话(2)

大家好。今天继续学习“言字言文”整理的王宁先生的讲稿(3),是“文言与白话”这个主题的最后一期啦~字数约+,8分钟左右可以阅读完毕。

以下是第三小节的内容:

我们知道所有的事,古代的事都有三个层面。第1个层面就是制度和政治的层面,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意识形态。应其时,其实就是在当时的时代底下,这种生活,那种生产力的情况底下的事情,这是第2个。第3个,是生活的和人本的。我们知道只有生活的和人本的,我们可以放心的去接受。剩下的两方面的东西对于今天而言都有不切合的地方。

孝。孝不能有不同的意见。

你爸爸的事,你说他有什么毛病,你都得忍的。儿子应该用非常委婉的话语去劝说。你对你的父母及你不能拿它当狗当马一样的养的啊?让他活着就行了,就是你不是只给他生命,而是要尊重他的经验,尊敬他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比你长远经历经历丰富,知道的事情比你多。尊敬他的人格是吧,这是我们要做的,所以不能够视为能养。色难。就是你要看你父母,你不要等他把话说出来,有时候他也不好意思说是,他有一件非常为难的事情,一看知道他想干什么了,你就主动去给他做。就是觉得家里头亲人有个惦记着。这些东西是可以吸收的,那么这两方面的东西不可以吸收,我们需要去评判,认识,在一定的情况下去看到它合理的一面。礼。我们一听说“礼”,了不得,就是古代的礼仪。祭孔子、仓颉等,非常非常的费钱,像这种礼仪,不要哈。因为这是一个形式,心理上的东西才是真正的“礼”,这个是不是我说的,这是在《左传》里面反复的说过的话。但是“礼”就是完全都是一些制度性的嘛,不是,我看咱们刚刚讲的孔子,我现在告诉两个孔子的故事。《檀弓》里面讲了很多小的礼仪的故事,我们知道中国有曲礼三千。曲礼就是一个很小的生活的理念,这些里都是一些生活民俗生活的理念,比如我举个例子在笔记里面记到你扫地的时候,你拿一个簸箕拿着一个笤帚,你怎么扫,一定是笤帚要往里扫,这就是个理,为什么你笤帚往里扫,土是在你身上,你冲着外面扬,人家别人都糟糕了是不是?这个讲什么东西就是要照顾别人,那这种理,也是理。我们看两个故事,也都挺有意思的故事。孔子家里头的畜狗,畜狗是开门的狗。这说明这个狗不是拉车的,古代的狗是可以拉车拉水的。下面他说狗死了以后,就让他的学生子贡去把它埋起来。他说我听说了这么一个礼节,帷是帐子,破帷都不是扔,是为了埋马;盖也不要扔,将来可以埋狗,我没有盖子封他,但是我拿我的席子埋它。别让它的头掉在土里,我把它上头下头卷起来,不要让它的身子跟土直接接触。那么我们在《檀弓》里面就给他讲成:皇上坐的天子的车是叫路,这个拉路的马死的时候才能用帷幕埋。但是你看这是什么问题呢?他说,这是一个生活或者是一种感情,宋代有一个评论说,什么意思,跟自己相处了,为自己服务过的东西,总是有感情的,所以埋葬它的时候,不要让它直接掉在这里,让他有点安逸。你看这不是生活嘛,这不是不是那种我压制你的“礼”。还有一个故事,也很有意思。中间有几句比较难懂,我讲一下。孔子有一个老朋友,故人就是过去认识了,一个老朋友叫原壤,他的母亲死了,那么孔子就帮他去做棺材,这个墓志也在帮他做,把这个木头拿起来砍破了做棺材。原壤就蹬着木头说,我都好久没唱歌了。他就唱了。他讲的是什么东西呢?他说就是那个棺椁的木头不是有木纹吗?有那个彩吗?他说,我一看那个木头,一道一道的都是有彩的。你有点拿不起的样子,你意思就是你这么柔弱的人,你做什么棺材啊?夫子认为他是闹着玩。第一件是他母亲刚刚去世,你怎么唱歌。第二,你人来帮你做棺材,你怎么去讽刺人家呢?但是孔子跟没听见一样就过去了,跟着他走的人说,不能这么干呢,你停了吧,你别帮他了。孔子说,对待自己的亲人,不要把自己和亲人之间的感情放弃,这他说的是原壤,后一句说他自己,他是我的老朋友,我不能够不把他当成老朋友来看待,什么意思?一个人失语,我不能用失语来代表他的不对。是宽容,那么这个理。你看他讲的是人情,是一种宽容。不是以牙还牙的,然后这个后面还有一段话,过了很久,孔子要去找原壤跟他说,你当初这个话你可做的不对,当初我可以不计较你,因为我你的母亲去世了,你唱我不能不为你而悲哀,也不能不为你做事,但是我也不能宽容你不讲道理,事后也去告诉他,这个礼是人情。所以礼和法是非常复杂的关系。(言是指主动的说话。语是指互相对话或者回答别人的话)文人写的东西常常比较有细腻的地方,我说一个大家都很熟悉的文章《鸿门宴》,大家不知道注意没注意,有一个人叫曹无伤。这个人出现了,在鸿门宴里出现了三次,人为啥没见着,但他出现三次,很多人都是忽略,他说这个曹无伤怎么就出了三次了,出来三次干嘛呀?有的人不当个事儿了就给他去掉了,但是鸿门宴出现三次,它要表达一个东西。一个要看作者说什,他要说项羽没有心计,就是他不算计人,而刘邦的心眼特别小,非常有心计。这一件事情表现这两个人不同的性格里。司马迁不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宗旨叫做不以成败论英雄,给项羽单独列传,孔子是世家,孔子的地位他是到不了世家的。司马迁在这个过程里面,他常常去表现赤子之心,英雄气概,那是他心里面的一种感情,很复杂很细微。李长之先生有一本书叫《司马迁的人格与风格》,所以史记一方面有非常好的史料。我说这个问题,我只是说由于很多的文章本身有些细微的地方,我们如果不是看的很多,我们不是看的很清晰,有时候我们看不到,我们看不到,我们就把问题简单化,我们可以随便骂一个古人,也可以随便把一个古人捧上天,其实不是这么回事。所以我们的眼光看到哪儿,我要说的是多读会读,才能够有积累,通过积累我们再翻过去才能会读。我就提议提倡,一个一般的读者,你懂什么看什么看就看明白,看懂看不懂,好东西留着看,多了就深,看不多了,也记得不要死记硬背,一串一串的在嘴里头,光在嘴里不在心里。光见其事,不见其人。他人格里面的东西,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有文化自信,我们才能够知道传统文化不是那么浅显的,传统文化也不是那么单薄的。有这个东西慢慢去积累,我觉得要有这个概念。我们看看这一段话,你就知道古人在有些事情上。这是清朝的郑方坤的《经稗》,讲了他自己一些读经的体会。君子小人是不能在一块,就是一个品格高尚的人,和一个品格糟糕的人,他是不能够并立的。君子心胸开阔,小人算计人。君子走一步他都会考虑到周围的人,考虑到这个事情对不对,考虑到自己会不会失去自己的洁度。就是说我们不认为一个人富了,胜利者常常自己去写东西,所以小人和君子不并立,因为有这个因此我用这段话反过来证明司马迁的一个想法就是不以成败论英雄,悲剧常常是时代的,也常常是某些机遇。所以不是失败者,都是坏人。也不是胜利者,凡是胜利的人都是因为他优秀。我说的是一个事实一个感受和一个评价是不一样的。下面就要结束了。第一我用白居易的《问友》,渊博难,因为咱们要积累,我们还有很多别的事,积累,有多有少,有时候会多,有时候会少;精审难就是我们看一个东西看细了很难;断识是最难,就是我们看是怎么回事,弄清楚事实,给它从那里面给它提炼出来这件事情是最难的。但是又有一首诗叫《种兰不种艾》,我们是种兰花的,我们不是种艾草,艾草生得非常快,它是野生的。两个中西扯在一起。他说两句讲不到一起了,你没辙了,我说我去把艾除了吧,它长一块了,我想要给浇水吧,我说我光交这个兰,那个艾也长大了。怎么办呢?我觉得他这首诗说出了各种各样的历史事实观点,人是常常不是非黑即白,有很多的东西它是纠葛在一起的。所以我们要读书,会让我们自己慢慢地增长智慧,去学习辨识性,辨识是最难的。辨识需要靠着精神和渊博。我想一般的读文言我们都有同个层次,有的时候读一读可以消遣,自己增长一点见识,不要孤陋寡闻,这就是一个层次。也有的时候对你自己的工作和对你自己的修养会有好处,这就更更好一些。有的时候是为了增长自己的智慧,使自己的心智能够有成长,也使自己的境界有所提高,这又是一个层次。到专业层面上我们要去研究问题还原历史凭借人物和作品,这又是一个层次,所以我们可以从不同的层次上多读一点文言文。那么在读的时候你一定记住,一点兰艾有的时候是纠缠在一起的,没有一个东西那么简单,我们把一个问题没有弄清楚之前,不要轻下结论,不要轻易来解决问题。下面我想用文化自信来解决。章太炎说中国的小学和历史啊,是中国独有之学,非共同之学,他说你要研究小学就是研究语言文字,还有研究历史,要以己国为典型,而不能去外人,你上美国去学,学文言文去,美国有别的东西比我们强,很是不少的,但是学文言文肯定不行。为什么要学习文言文,他说我们不是要让人尊信孔教。我们知道反封建是五四运动里面非常重要,而且我们现在反封建也不是办的很好。他说只需要爱惜我们的历史,就是语言文字里的典章制度和人物事迹,就从这个里面,我们可以得到。我们国家里面很多细致的东西怎么来的?现在是什么样子?好还是不好,合理的东西在哪?在合理的里面有哪些是不合理,不合理的东西里面有没有合理的东西可以抽取出来,这个不是折中主义,而是一种分析、判断,所以读文言文,我想读到一定程度了,我估计有些人就得上我们中文系去找一些老师了,我还是想学点古汉语,也许会有用,所以我觉得我们只有认真的,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当成一种修养。会多多读,慢慢产生兴趣。然后达到你能够逐步的越来越越多,对自己的国家的语言和历史了解,也越来越向古人的好的方面学习。我这个话不是说让大家只学文言文,我们要同样可以学外语。我希望能够有一个默契,大家在读书日之后,能够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71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