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读周国平先生的书,每一章的选题都很有深意,值得深思。其中我想就书名《当你学会独处》结合周国平先生的论述谈一下我的想法。
什么是孤独?
按搜索引擎的说法是孤单寂寞的心态。通常表现为渴望与人交往,也不存在厌烦他人、对他人有戒备的心理,在与人交往时一切如常,绝不会有做作使人感到不舒服的表现。
但我觉得孤单往往是很难被定义的,我所理解的孤独是内心世界的空虚,也无法融入“现实世界”,方可成为孤独。
林语堂对孤独的解释倒挺有意思的。
孤独这两个字拆开来看,有孩童,有瓜果,有小犬,有蚊蝇,足以撑起一个盛夏傍晚间的巷子口,人情味十足。稚儿擎瓜柳棚下,细犬逐蝶窄巷中,人间繁华多笑语,惟我空余两鬓风。孩童瓜果猫狗飞蝇当然热闹,可都与你无关,这就是孤独。
孤独是一颗值得理解的心灵寻求理解而不可得,它是悲剧性的。无聊是一颗空虚的心灵寻求消遣而不可得,它是喜剧性的。寂寞是寻求普通的人间温暖而不可得,它是中性的。独处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豁达,而有质量的独处才算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取悦自己。
无论说它是“鸡汤”读物,还是“快餐”杂志,只能说,于我而言,它能够给我带来或多或少的影响,总体感受上是受益的。独处,不正是需要独立的思想,而独立的思想来自于看书、自省。
一个人即使没有什么要好的朋友,与外在世界格格不入的,那他就一定是孤独的吗?我觉得不是。有些人天生不喜欢交涉,他沉浸在自己的小行星中——品尝、赏雨、品味人生……这样的人一定需要和人交涉吗?陶渊明先生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王维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李白的“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这样真的会是一种孤独吗?
社会性的孤独莫过于没有朋友,独来独往……其实我们总说害怕孤独,但哪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孤独。读一本书,品一味茶,人生其实温柔也有趣。
一个秋风萧瑟的寒夜,当天边那弯孤独徘徊的月儿轻轻告诉了我该如何描绘心中最美的风景之后,我便不再抱怨为什么人生总是有太多的遗憾,不再感叹生命的尽头总是轻烟。
当你遭受巨大痛苦时,你要懂得自己忍受,尽量不用你的痛苦去搅扰别人
周国平先生的这本书没有情节,但是语言平实惠一针见血,特别适合在人思索问题、沉浸在自己世界的时候去看。并不会觉得无聊,而是像一个长辈和你面对面对话一样,平静地听他讲述世间万物的逻辑变化,偶尔提问,思考过后,再得出答案,那种感觉很棒。让你理解,
很多时候,在人群中的热闹,其实也并没有让内心很充实。偶尔的小聚,反而让平时的孤独显得更加有趣自在。习惯了独处,自己能够做自己想做的事,看喜欢看的书,这是十分难得的时光。
人生要有不较劲的智慧。常与同好争高下,不与傻瓜论短长。
有时在生活中遇到些许不如意之事,看看名家的文字,看看他们的心灵启迪,内心便从涟漪归为平静。学会独处,学会让自己的灵魂生活丰富多彩,是人生的必修课。适时仰望天空,与自然再近一点。大千世界,坚守自己的信仰,以自己的方式用心活着,”众人察察,我独昏昏“,让生活真实一点,和善一点,美丽一点,有趣一点。
一种缺乏交往的生活当然是一种缺陷,一种缺乏独处的生活简直是一种灾难了。
在这个短视频泛滥的现代,社会透露出些许浮躁的气息,据说,每天都有6亿网民流连在某视频app里。真的会娱乐至死吗?视频用它直观的图像剥夺了人们深入思考的能力,而文字却需要你去思考、理解才能读懂。
任何外部活动倘若没有一种精神追求为其动力,没有一种精神价值为其目标,那么,不管表面上多么轰轰烈烈,有声有色,本质上必定是贫乏和空虚的。踏入社会后,自问有多久没有静下心来研读一本书?
每个人的内心都是孤独的,理应学会独处。当你学会独处,拥有独处的能力和资本,你的精神世界才会永远保持富足。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73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