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消遣 >> 消遣介绍 >> 正文 >> 正文

给春天一点忙趁东风放纸鸢的时间

来源:消遣 时间:2024/12/6

春天,能做太多浪漫又旖旎的事。

长大以后,对于春天的活动,脑袋里闪现出的就是春游、野餐、赏花、网红打卡等等。

但是,在我们小时候,春天好像仅仅是一只盘旋的风筝。

线越放越长,风筝越飞越远,春天也在这一次次的翩跹中,消散退去。

风筝,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风筝#

在古代,风筝亦称作纸鸢、风鸢、纸鹞、鹞子、木鸢等等。

风筝起源的年代各说不一,相传第一只木鸢是墨子制作的。

当时墨子制作这只木鸢花费了三年,可是飞不久,“三年而成,一日而败”。

后面鲁班就根据墨子制作的这个木鸢进行升级,制作了木鸢2.0版本,把主材木头换成了竹子,便可以飞三天也不落地。

这个在《墨子·鲁问》便有记载:

“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

《墨子·鲁问》

但最初,古人制作风筝的目的并不是像咱们现在只是作为一个消遣的玩具,古代的风筝主要用于军事。

比如我们刚刚说到的木鸢2.0,有文献记载,鲁班当时制作这个是为了“乘之以窥宋城”。

也就是说,这个木鸢可以承载一两位“观察兵”,在高空中,窥探宋城的情况,掌握全面的信息再回去制定计划。

后来到了南北朝时期,风筝由载人窥探变为了传递情报。

传递情报的话,木鸢就显得太明显了,需要更轻巧的材质来制作风筝,于是慢慢地出现了纸鸢。

例如在南北朝时期,梁武帝因为侯景之乱被困在宫中,然后有人献策让他利用纸鸢向外面发出求救信号。

这个在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梁纪·梁纪十八》中记载:

“台城与援军信命久绝,有羊车儿献策,作纸鸱,系以长绳,写敕于内,放以从风,冀达众军,题云:’得鸱送援军,赏银百两。’”

后来,自隋唐起,造纸业已经非常的发达,纸不再是奢侈品,所以民间便也开始用纸来制作纸鸢,用于日常的消遣娱乐。

放纸鸢就此成为了一项,全民喜爱的户外活动。

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一首诗《村居》里面所描写的: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红楼梦》第七十回

后来,风筝渐渐地被人们赋予了其他的精神文化含义。

在《红楼梦》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词》中,观园内大家作词咏絮,这时发现一只蝴蝶风筝断线挂在了枝头。

于是众人起了兴致,便也纷纷拿出自己的风筝放了起来,黛玉言说:“放放晦气”。

后面,探春再次callback:“横竖是给你放晦气罢了”。

可见,在这里放风筝被赋予了是放飞烦恼、晦气等等,风筝飞远了烦心事也就越飞越远了。

《红楼梦》第十七回

除了有这一层含义之外,大家拿出来的风筝,也都分别暗喻了各自的状态或心思。

比如,在书中描写,宝钗放的是大雁风筝。

我们都知道,像是天鹅、鸳鸯、大雁这一类的鸟类一辈子都只选择一个伴侣。

如果另外一只离世了,剩下的这一只便不会再另寻配偶,余生在孤独中死去。

大雁甚至还会因为配偶的离世,出现自杀或者抑郁而死的情况。

因此古人也将大雁作为忠贞爱情的象征,在古代,大雁是结婚时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

那么,薛宝钗选择放这个大雁风筝,也就暗喻了宝钗对于贾宝玉的感情,同时为她后面因为宝玉出家,最后独守空闺成为孀妇埋下一处伏笔。

说了这么多,其实我只是觉得,春天到了,你有没有去融入春天呢?

忙碌的生活,渐渐地让我们失去了“忙趁东风”的时间。

不如有时候任性一下,给自己和春天都挤出一些时间。

让压抑的内心如同清风所托的纸鸢,都能终共白云飞。

《墨子·鲁问》

这本书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记录。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记载墨子言行,阐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了前期墨家的思想;另一部分《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等6篇,一般称作墨辩或墨经,着重阐述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还包含许多自然科学的内容,反映了后期墨家的思想。

《资治通鉴·梁纪·梁纪十八》

《资治通鉴》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该书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记录了春秋战国至宋朝建立之前,共年历史发展的轨迹。

《红楼梦》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词》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一般认为前80回是曹雪芹所著,后40回作者为无名氏,整理者为程伟元、高鹗。

更多古籍资源,美斯齐在线书库即可查阅。

文案

猫她(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排版

猫她(部分图源自网络,侵删)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798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