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那方心灵的天地”,希望我的文字能给你以温暖,给你以启发,让你热爱生活,也热爱笑。
关于读书,人们总是会有很多问题,比如“什么书值得一读再读”,“为什么自己读不下去名著”,再比如“读书究竟是为了什么”等问题。
但是在读书问题上,有三个问题是经常被人们提出来,且人们的观点常常会出现不一致的情况。
问题一:共鸣与目的
“读书是需要共鸣的。”“读书是需要带有目的的。”两句话,两个观点,有人认为读书最重要的是引起共鸣,有人觉得读书是要带有一定目的性的,不然读不出什么。
可能多数人比较偏向第一种观点,引起共鸣,但其实共鸣恰恰就是属于读书目的中的一部分。
有些人在读完某一本书后,大发感慨,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好似一本书将我们的各个脉络都疏通一般。
我们还常会说“某一本书影响了某个人的一生”,但其实真正影响这个人一生的不是这本书,书只是起一个辅助作用,而真正起作用的其实是某本书中的内容带给这个人的共鸣感。
一本书之所以会对某个人产生很大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其实是这本书让我们发现了我们本身一直存在却不自知的东西,从而对自己产生影响,这就是共鸣。读书的确非常非常重要,但这不意味着书就是万能的。
世界上的书籍种类有很多,有小说类的,有散文类的,有哲学类的,还有许多专业书籍,例如我们去读管理学的著作,可是我们之前对管理学一无所知,书中很多内容都很难读懂,又何谈共鸣?
读不同种类的书籍就应该有着不同的目的,有的目的是消遣时光,有的目的是引起共鸣,有的目的是提高自己相关方面的专业素养。
所以说,共鸣是目的的一部分,不要觉得读书带有目的性就是功利化的,目的只是在帮我们读书提供一种方向。
问题二:随心所欲与强迫
有很多人觉得读书是需要兴趣的,觉得有兴趣了就读,没兴趣了就不读,觉得读书不应该被强迫,应该随心所欲一些。
对于一个不喜欢读书的人,就不应该强迫他去读书,不然是不会达到好效果的,读书更多地是一个人的自主选择,其实不然。
你生病了,医生说要打针吃药,打针你怕疼,吃药你怕苦,打针吃药不是你喜欢的,更不是你想要的,可就因为这些你就不打针不吃药了吗,为了治好自己的病,我们不得不让怕疼的自己去打针,让怕苦的自己去吃药。
自己不喜欢读书就不读了吗,有时候读书也需要强迫自己,强迫自己坐下来去读书,你只有先让自己试着去读书,才能有慢慢发现读书乐趣的机会。
有些专业类的书籍,里面全是各种专业名词,很枯燥,很没有意思,可是你要想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增加自己的专业知识,你就强迫自己去读这些书,去不断读懂书中的内容。
不要觉得强迫就一定是一个贬义词,生活中,没有那么多你情我愿的事情,很多事情,我们不得不做,也不得不自己强迫自己去做,有时候强迫做了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才能更好地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问题三:读书与阅历
“读书重要还是阅历重要”,“读书能增加自己的阅历吗”,“有些书是到一定年龄才能读懂的吗”,灵魂三问。
关于第三个问题,与其说有些书是到一定年龄才能读懂的,不如说有些书是需要有一些阅历后才能读懂的。
小时候觉得读很多书是件很值得骄傲的事情,于是什么郑渊洁、杨红樱的书呀,三毛的书呀,张爱玲的书呀,全都去读一遍,可当自己长大后,却发现读三毛的书,我只记住了一个撒哈拉沙漠,读张爱玲的书,我只记住了一个玫瑰。
有很多小孩子在小学期间会去读太宰治的《人间失格》,《人间失格》的确是一本不错的书,但对于还未经世事的小孩子来说,读这一类的书真的合适吗?
有时候不是能不能不懂的问题,一个没有太多人生阅历的小孩子去读这本书,很可能会被书中的丧带偏。
乐观的人读《人间失格》可能会觉得其中的内容过于的丧,自卑、悲观的人读《人间失格》可能会觉得在书中找到了另一个自己,引起自己内心的强烈共鸣,但这种共鸣如果过于极端,很有可能再来负面效果。
为什么会让小孩子去读童话,或许大人看童话的时候会有和孩子不一样的理解,但是童话却是以最简单、最动人的方式向孩子传递了真善美,告诉了孩子们要有梦想,要善良,要坚强。
童话很多人都可以读,但有些书不是适合每个人的,就像《绿野仙踪》,小时候读到的就是朋友间的友谊,读到的是勇敢,长大后,读到的是,生活中人们总是会有缺失的东西,或者丢掉的东西。
年轻的时候,觉得不读书不能更好了解人生,可是后来才发现,实际上不了解人生是读不懂很多书的。
如果有一本书,你反复读却读不懂,证明你的阅历还不够,或者你的积累不够多。
读书与阅历的关系,就好像老师上课在讲一首古诗一样或文章一样,一般讲之前,老师都会先让学生了解一下作者,了解一下这首古诗或这篇文章的背景,带着这些内容去读,和不带这些去读,很多时候读出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再举一个具体一点的例子,我们看宫崎骏先生的电影会有许多感悟,比如看《千与千寻》,我们可能觉得这是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可当我们了解了宫崎骏先生的经历,以及《千与千寻》的人物寓意,我们会有许多不一样的认识。
当我们经历一些事情,有了一些社会阅历后,我们对很多书也会产生不一样的理解,以前读《小王子》的时候,觉得很枯燥,没有意思,可当我进入大学后再次去读,不自觉地落泪,很有感悟。
当然这不意味着我们只有经历了和书中人物一样地经历,才能够去读懂书中的内容,只是我们有了一些阅历之后,对许多事物会有一定的看法。
完
下方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吧。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更改)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28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