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消遣 >> 消遣资源 >> 正文 >> 正文

铁齿铜牙纪文达公如何霸气侧漏消遣岁月

来源:消遣 时间:2022/6/20
原创很辛苦,版权须维护,转载请告知,文前注出处!

《一纸鬼狐照人间万象》/原题

《北京》杂志/原载刘超/作者

托狐鬼以抒己见

在两百多年的清朝文化史上,纪昀可以算得上是屈指可数的代表性人物之一。由于一生大部分时间都致力于《四库全书》的编纂,因此即便是才华过人的纪昀,一生也只留下两部著作,其中一部便是以鬼怪故事为主的《阅微草堂笔记》。

《阅微草堂笔记》内容丰富,文风质朴,医卜星相、三教九流无不涉及,读起来饶有兴味。他每创作完成一部分,便会被亲朋好友竞相传抄,辗转刻印。鲁迅先生形容《阅微草堂笔记》“托狐鬼以抒己见”、“发人间之幽微”,读者只要看几纸鬼狐故事,便可一窥人间万象。

经典名片阅微草堂笔记

原名《阅微笔记》,是清朝翰林院庶吉士出身的纪昀于乾隆五十四年(年)至嘉庆三年(年)间以笔记形式所编写成的文言短篇志怪小说集。全书《阅微草堂笔记》共5种24卷,以记述狐鬼神怪故事为主,意在劝善惩恶,折射现实。《阅微草堂笔记》文体简约、笔法凝炼、语言精湛,在清代大量的笔记小说中独树一帜,与《聊斋志异》一起并誉为清代笔记小说中的“双璧”。

士懒著述难得写书

与“纪昀”这个名字相比,显然人们对“纪晓岚”这个名字更加熟悉。纪昀字晓岚,晚号石云,又号观弈道人、孤石老人。纪昀出生在书香世家,自幼便天资颖悟,有“过目成诵”之誉,4岁便开始启蒙读书,11岁随父亲入京,21岁中秀才,24岁应顺天府乡试解元,31岁考中进士。在随后的许多年里,即便是沉浮官场,也依然掩盖不住他的耀眼才华,最终乾隆皇帝认可了这位才子的能耐,将其任命为四库全书的总纂官。现代人在讲起当年纪昀的趣闻轶事时,通常都会得出一个结论:纪昀学识渊博,机敏聪慧,幽默诙谐,偶尔还有些刻薄。倘若放在其他朝代,这样一位风流才子,一定是诗文连篇,著作繁多,然而纪昀却并非如此。原因之一,便是他大量时间用在了《四库全书》的编纂。

《四库全书》是乾隆皇帝主持的一个浩大工程,由纪昀担任总纂,多位高官、学者参与编撰,多人参与抄写,整部丛书前后耗时13年。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共包括多种书,7.9万卷3.6万册,约8亿字。如此浩繁的工程,自然只能交给纪昀这般具有能力的人去完成。纪昀一生只有两本书传世,一本为《纪文达公遗集》,另一本便是《阅微草堂笔记》。“文达”是纪昀的谥号,因此《纪文达公遗集》没有得到纪昀本人的评价,但即便是生前便已完本的《阅微草堂笔记》,纪昀依然认为其只能算是一款为了“追录旧闻,姑以消遣岁月”的著作。

为此,他还写了一首诗来形容这部书:“平生心力坐消磨,纸上云烟过眼多。拟筑书仓今老矣,只应说鬼似东坡。前因后果验无差,琐记搜罗鬼一车。传语洛闽门弟子,稗官原不入儒家。”他觉得写这本书的目的只是搜集点资料,聊以消遣而已。后人评价纪昀“懒著述”,这一特点在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趣闻轶事

根据纪昀自己的说法,他懒著述的原因是看的古书实在太多,知道自己纵然写得再好,也不过是在拾人牙慧而已,因此才主动放弃了著述的努力。每当有人问起,他还不厌其烦地把这个理由一遍又一遍地讲。然而在现代人看来,这种理由是站不住脚的。纪昀固然有才,但是在他之前的解缙、杨慎、徐渭同样是一代才子,即便稍晚一些的顾炎武、黄宗羲等人,也是从未“懒于著述”。这又是为什么呢?后人猜想,这一特点或许与他的个人经历有关。与如今人们在电视中所看到的不同,历史上的纪昀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在乾隆皇帝面前极少提出自己的政见,其中很大一部分缘由,便是乾隆三十三年(年)纪昀曾经摊上了一件大事儿—当时,两淮盐政卢见曾因营私贪污行为而被革职查办,纪昀在这个案件中因为通风报信而被发配乌鲁木齐。

根据《清朝野史大观》的记载,当时纪昀得知消息后想通知卢家,但又怕引火烧身,于是把一点食盐和茶叶封在一个空信封里,里外未写一字,连夜送往卢家。卢见曾看到盐、茶和空信封,悟出“盐案亏空查封”的意思,但为时已晚。结果,在刘统勋等人的严密侦缉下,纪昀通风报信一事败露,被遣戍乌鲁木齐。纪昀在新疆的日子很不好过。两年多时间里,他的大儿子、爱妾先后病亡,丧亲之痛加上官场险恶,让他对曾经秉承的政治观点有了新的看法,对人生有了更深的感悟,在他为一幅《八仙对弈图》所题的诗中可见一斑:“十八年来阅宦途,此心久似水中凫。”虽然最后重返翰林院,但此时的纪昀已经没有了当年的意气风发,选择了继续过那种“水中凫”的生活。

更重要的是,在后来编纂《四库全书》的过程中,因言获罪的情况时有发生,天天与文字打交道的纪昀自然深深明白其中的道理。因此,在编纂完《四库全书》之后,“风流才子”自然会选择谨慎为文,在收录了大量民间材料的基础上,于年开始编著《阅微草堂笔记》。然而即使是在写一部谈鬼论怪的杂记时,纪昀依然坚持着“有益于劝惩”的“卫道士”角色,既辛酸又遗憾。

借狐怪口讽人间事

《阅微草堂笔记》共5种24卷,其中包括《滦阳消夏录》、《如是我闻》、《槐西杂志》、《姑妄听之》、《滦阳续录》等。这些故事中既有上层官场的人情翻覆、典章考证,也有下层百姓的曲巷琐谈、奇闻异事,当然更让人们觉得有意思的,是其中涉及到的医卜星相、神鬼狐媚的故事。这些故事或雅或俗、亦正亦邪,从多个角度和层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社会的种种矛盾,也显示出不同阶级人物的善行与恶迹。美女与书生的故事历来都是志怪小说迷最喜闻乐见的一大类。在《阅微草堂笔记》中,有大量“美女”与书生的故事,《滦阳消夏录》中便有这样一则:众男子看到一个骑着驴的美貌女子,上前调戏,结果与朋友同行的举人发现被调戏的女子居然是自己的妻子。他又气又怪,气的是自己的妻子居然跟陌生男子这般轻佻,怪的是妻子没理由会出现在这里。举人见“妻嬉笑如故”,“奋掌欲掴其面”,岂料女子不畏不惧,飞身上驴,立即变出另一张脸,并指着他道:见了别人的妻子,就无端地调戏,见是自己的妻子,就这样的愤恨。你是读圣贤书的人,一个“恕”字尚且未弄明白,你是凭什么考中举人的?整个故事到此为止,纪昀并未在文中说明此鬼魅为何物,但这鬼魅的做法却让人拍手称快。既便是如今,这种现象依然会有发生,倘若未受过文化教育的人尚且懂得礼义廉耻,而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却违背这项道德准则时,难怪人们会对其嗤之以鼻了。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对《阅微草堂笔记》有这样一段评价:“隽思妙语,时足解颐;间杂考辨,亦有灼见。”“叙述复雍容淡雅,天趣盎然,故后来无人能夺其席,固非仅借位高望重以传者矣。”“无人能夺其席”,这已是极高的评价了。

质朴简淡魏晋遗风

以妖怪鬼狐讽社会现实并非纪昀独创,在《阅微草堂笔记》诞生之前便已名声远播的《聊斋志异》便是对比参考的楷模了。与辞藻略显华丽的《聊斋志异》相比,《阅微草堂笔记》更加质朴简淡,不仅情节方面趋向简单,与唐宋以来传奇小说相差较大,就连结构完整、辞藻华美也没有做到。初看之时,相信很多人都会纳闷:这真的是一代才子纪昀写的书吗?没错,这不仅是纪昀所写的书,而且这种行文风格也是他所追求的魏晋笔记小说中“残丛小说”的风格。纪昀曾说:“《聊斋志异》,盛行一时,然才子之笔,非著书者之笔也。……小说既述见闻,即属叙事,不比戏场关目,随意装点。”由此可见,纪昀实在刻意模仿魏晋时笔记小说粗陈梗概的面貌。

因此,《阅微草堂笔记》不凭华丽的词藻和离奇的结构取胜,而以简炼的语言和丰富的内涵,迅速而准确地把描写对象展示出来。于是,人们在书中看到的捉鬼欲卖的姜三莽、持扁担怒而击鬼的屠夫许方、道貌岸然意图私谋夺寡妇田产的道学家、将鬼气得无可奈何地逃逸的曹竹虚的族兄等,尽管与《聊斋志异》中刻画的人物类似,但在纪昀的笔下,他们依然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即便是文化程度不高的人也能轻易看懂,从受众广度方面赢得了人们的赞许。

魏晋风格给人的感觉是简洁有余,丰富不足。可纪昀十分推崇六朝文笔的质朴简淡,在《姑妄听之》的自序里,纪昀“缅昔”了陶渊明、刘敬叔等人的创作风格,称其“简淡数言,自然妙远”。不过,推崇归推崇,纪昀在继承并发扬文笔简练的基础上,进行了了不小的改进。与传奇体比较,《阅微草堂笔记》的既不注重人物形象,也不注重氛围,甚至连结构布局也不在乎,但字里行间都能看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一代才子随笔为文的闲情逸致。而且由于纪昀有意识地把议论与作品的内容融为一体,并非以一种一成不变的形式来发议论,而是或采自他人之口,或出于作者本人笔下,甚至有以另一故事来代替作者议论的情况,形式多样,舒卷自如。加之他经历丰富,阅世较深,知识渊博,每每论事入情入理,因而许多议论深入浅出、给人启迪。

《阅微草堂笔记》让纪昀成为了文言笔记小说中能较好把握语言繁简尺度的作者,这让他在乾隆、嘉庆年间诸多摹仿《聊斋志异》的文言小说中脱颖而出。即便在不少文学史、小说史著作中,《阅微草堂笔记》所获的赞誉不多,但这依然不妨碍其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代志怪小说名著。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书名:《浴血长天——抗日战争英雄的故事》

作者:王伟

出版:五洲传播出版社

策划:北京对外文化交流中心

图书购买,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5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