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禅宜默不宜说”,僧粲大师在《信心铭》开章也说:“至道无难,唯嫌拣择”,又以“言语道断,非去来今”二句结尾。
这就是在讲,禅乃人我即心自性上的一种现觉妙用,它非语言文字所能及。
禅,是一种沉默的哲学。
这种沉默不仅体现在佛法中、经文中、甚至体现在方方面面。
我们常把“沉默是金”挂在嘴边,可是这句名言的出处却鲜有人知。
其原文是:“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意思为语言出自天性,沉默出自智慧。
即沉默是谈话的最高艺术,如深度不足的演说家,会以长度来表示,一般人总是自己忙着讲,但智慧的人却是忙着听别人讲。
为何要沉默?
印光法师曾说过这样四个字:“即心即佛”,这四个字强调了禅贵在语不道破,贵在专心默究而自得处。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沉默不但是参禅悟道、发明心地的无上秘诀,更能养成古人之风范、内敛之气质,所以自古禅者多沉默。
这里要强调的一点,沉默无言是内心的一种修养,是人生的一种境界,自然而然,是根本无话可说,所谓“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并不是世间一般人所理解的有话不说,犹如挂“禁语”牌子一般,而是有智慧的止语少语。
正如有句谚语写到:“人平不语,水平不流”。
它的本意即是让我们止语少语,因为凡夫之所以喜欢杂心闲话,大多是由于内心里贪嗔痴慢的烦恼习气太重,不说话就难受,因此总想找话题来消遣。
却不知这种消遣会损福,现实中的很多争端和不幸都来自于一张嘴,说话并不难,难的是在合适的地点、合适的时间说合适的话。
所以止语便是要说有用的话,不说那种祸从口出的话,若要人不闻,莫若不说。
只有止语,才能有更多的精神照顾自己的起心动念,烦恼习气生起时也能比较迅速地察觉,并且将其息灭,久而久之,烦恼习气就会被控制住。
同时也能较快觉察出自己的毛病和过失,从而改正过来,以达到保护清净心的目的。
有这样一个公案,说的是:
五代时的后汉刘王礼请云门禅师及其寺内僧众到王宫内过夏。
刘王众人到来后向他们问法参禅,莺莺燕燕,热闹非凡,唯有云门禅师一人默然端坐。
有一位值殿的官员,经常看到这种情形,于是便向云门禅师请示法要,云门禅师总是沉默,并不作答。
这位官员猛然顿悟,便写下了一首诗贴在殿前。
诗中写道:“大智修行始是禅,禅门宜默不宜喧;万般巧说怎如实,输却禅门总不言”。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71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