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智与情感》,英国作家简·奥斯汀(关于作者,文末有简介)的第一部小说。
这是一部以18世纪当时英国乡间体面人家婚姻大事为主题展开的小说,在当时的英国社会潮流,往往以婚配,作为女人寻求经济保障的绝佳手段。而这,正是奥斯汀自小到大所处的最为熟悉的环境,因而她了解得最为透彻。
围绕着两位女主人公:埃莉诺和玛丽安的择偶活动展开,姐姐埃莉诺极具理性,在不同的场合,总是完美地表现出最与之相衬的情绪;而妹妹玛丽安,性情直率,随着自己的性子直来直往,理智不足而情感富余。虽各有波折,但是作者最终设定的结局也算是个喜剧,各自为婚。只是,埃莉诺重理性,却感性地选择了他爱的爱德华,即便这个男人平庸且能力平平;玛丽安感性至上,最后却选择了她一直不爱的布兰顿上校。结局不免令人唏嘘。
小说以各全其美为结局,结局与人设之间的存在的冲突,正是奥斯汀自身观念的重申:在婚姻里,纯粹的“真爱至上”不可取,但绝对的理性亦是刻板的,情感和理智如何一统,更多的,在于心向何方。
当时的英国,典型的父权社会里,一代代人传下的财富届由男性继承,这样一来,更多的女性就只能从属于男人,调不开身份地位、社会眼光的审度,男人女人都追求至少是门当户对的婚姻,若是能攀上高枝,自然是极好的结果。
身处一个严峻,甚至具有敌意的社会中,在爱情与婚姻的某种对立中,女主人公该如何选择婚姻?如何在其中找到情感与面包的平衡?奥斯汀的告诫,更多的是用理智来控制情感。她认为,情感是女性行为的危险向导,在那样的社会体制下,选错了另一半,尤其是选错了男人的女人,付出的代价无疑是极大的,在于身心,更在于一种对未知的确信。玛丽安就曾差点儿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奥斯汀在她的作品中,揭示了该种社会现象的存在,但并没有更深层次地去批判,她相信当时的社会制度会自我更新、完善,换言之,相信一切都会向着好的方向转变,因而她的讽刺,也显得较为温和。在她笔下,更常见的是运用白描的手法,通过设计人物对话,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从而展现出各个人物的性格特质。但对当时的男女而言,英国当时的社会评价标准、制度,是比个人和别人更大的敌人。没有一个人能逃脱制度的控制,都是这社会制度的牺牲品或潜在牺牲品。
小说中的女主角均追求与男子思想感情的平等交流与沟通,要求社会地位上的平等权利,坚持独立观察、分析和选择男子的自由。而这,在当时的英国,这几乎无异于反抗的呐喊。
关于简·奥斯汀
奥斯丁,年12月16日生于斯蒂文顿乡一教区牧师家庭。受到较好的家庭教育,主要教材就是父亲的文学藏书。奥斯丁一家爱读流行小说,多半是庸俗的消遣品。她少女时期的习作就是对这类流行小说的滑稽模仿,这样就形成了她作品中嘲讽的基调。她的六部小说《理智与感伤》()《傲慢与偏见》()《曼斯斐尔德花园》()《爱玛》()以及作者逝世以后出版的《诺桑觉修道院》()和《劝导》(),大半以乡镇上的中产阶级日常生活为题材,通过爱情婚姻等方面的矛盾冲突反映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社会的风貌。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13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