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是一个围棋迷,他在诗中描写了公事闲暇之时,坐在席上与人较量棋艺的情景。把棋局比作人生,可谓发人深省,下棋入了迷,连夜尽天明都不知道了。北宋时围棋是人们消遣娱乐的方式,其实早在隋唐时期,围棋就已经非常流行了。
围棋隋唐时期许多帝王都嗜好奕棋,带动了围棋在宫廷中的盛行。唐高祖李渊担任太原留守时,就经常与当时的晋阳宫副监裴寄下围棋,甚至通宵达旦。唐太宗李世民也好下棋,有两首咏棋诗传世,其中有一首诗云:“手淡标昔美,坐隐逸前良。参差分两势,玄素引双行。余生非假命,带死不关伤。方知仙岭侧,烂斧几寒芳。”唐玄宗也十分酷爱围棋。在宫中设立了专门管理围棋的机构,叫做“棋待诏”,为九品职位,直属于翰林院管制。他对棋手们十分优待,使得这个时期棋手的社会地位得到提高。当时著名的棋待诏有王积薪、郑观音、杨季鹰等人,而最著名的是王积薪,他经常和唐玄宗下棋,胜多负少,是唐玄宗佩服的少数高手之一。但是唐玄宗作为一国至尊,下棋却输不起。此时杨贵妃就会及时帮皇帝一把,她会让自己的小狗爬到棋盘上,把棋盘搅得一团糟,自然就无法再下,只得重来。
杨贵妃,影视剧照王积薪提出了一套完备的围棋理论,总结起来就是围棋十诀:“一、不得贪胜。二、入界宜缓。三、攻彼顾我。四、弃子争先。五、舍小就大。六、逢危须弃。七、慎勿轻速。八、动须相应。九、彼强自保。十、势孤取和。”这套理论在围棋发展史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唐宣宗也喜爱围棋,经常举行围棋比赛,胜者赏给金花碗一只。著名的棋谱《忘忧清乐集》就收录了宣宗时期的棋谱《金花碗图》。宣宗时也出了一位围棋国手,名叫顾师言。当时日本的围棋发展也是相当惊人,有一次日本王子来到长安进行围棋交流,因在日本无人能与之匹敌,所以气焰非常嚣张。唐宣宗于是让顾师言出战日本王子,对于这一项关乎大唐尊严的任务,对弈时顾师言镇定从容,最后经过苦苦凝思,反复权衡,摆出了令人惊骇的镇神头局势,日本王子瞠目结舌,佩服之余,只得认输。
《忘忧清乐集》文人追求超尘脱俗、高雅飘逸的生活,而奕棋正好符合这种要求。唐朝的许多大诗人都是围棋高手,如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刘禹锡、杜牧等等,他们不仅长于诗文,对围棋也有着极深的造诣。他们还把围棋写到诗文里,杜甫的咏棋诗最多,其中以《题终明府水楼》诗中的两句写得最为优美:“楚江巫峡半云雨,清簟疏帘看奕棋。”将山、水与奕棋融汇成诗,如同一幅美妙的山水画。白居易的棋艺很高,棋瘾也很大,经常“围棋赌酒到天明”,而且不战到底,决不罢休。他晚年经常和八位德高望重德老人在香山聚会下棋,称“香山九老”。妇女也喜欢奕棋,民间也不乏女子奕棋的高手。
杜甫唐人薛用弱《集异记》就曾记载了这样一个传奇故事:“安史之乱”爆发后,棋待诏王积薪跟随玄宗皇帝逃难至四川。一天,他们投诉客店,吹灭蜡烛,准备睡觉时,王积薪听到隔壁有人在说话,听口气像是婆媳两人。只听见婆婆招呼儿媳说:“今晚没什么事情可做,咱们两个下围棋消磨消磨时间吧。”儿媳同意。但是王积薪十分奇怪,心想:“隔壁既无灯光,况且婆媳二人又各住东西房,怎么能下围棋呢?”于是十分细心地听着两人的对话。原来婆媳两人在黑暗中各自以口诀下棋,几十个回合后,只听见婆婆说:“你输了!”王积薪暗自记住棋局,第二天起床后,连忙在棋盘上摆出来,仔细揣摩后,自愧不如。这个故事虽然带有传奇色彩,但说明了唐代民间确实有棋艺高超的女棋手。
《集异记》隋文帝杨坚认为《象经》多乱法,故对象棋持反对态度,“象戏”一时受到了抑制。但至唐代,象棋活动却有了较大的发展。唐朝时的许多皇帝都是象棋迷。《梁公九谏》记载了武则天梦中下象棋的故事。“则天睡至三更,又得一梦,梦与大罗天女对手着棋,局中有子,旋被打将,频输天女,忽然惊觉……”意思是武则天在梦中与大罗仙女下象棋,屡次输给天女,受惊而梦醒。俗语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武则天夜梦下棋,必与她平日嬉戏象棋入迷有关。唐玄宗李隆基也常与杨贵妃对弈,但方法十分别致,与众不同。他用人代替棋子,常命数十名宫女为棋手,在胸前缀以写有棋子名称的锦缎,棋盘则绘图在宫殿金砖地上,在杨贵妃那“莺声燕语”中,宫女随之走动弈棋,博弈的情景的确奢华有趣。这种以人代棋的奕棋方法后来传入日本,逐渐演变成日本的“将棋”。唐玄宗的长子李亨,即后来的唐肃宗,也是一位颇爱下象棋的皇帝。
象棋即使“天宝之乱”时,他与其妃张良娣拥兵西逃时,只要暂息片刻,他就要与人下棋,而对于四面八方飞来的战报不屑一顾。丞相李泌用“马嵬坡”事件进言劝说,他才有所收敛,但下棋的兴趣仍未减。为了掩人耳目,他将“金铜成形”的象棋,换成“干树枝”雕成的软木棋子,以免走棋时发出声响,从此有了木制的棋子。象棋由高贵的金、铜、鎏金等形式,转向普遍的木质形式,便于象棋在民间普及。唐朝时的许多诗人也爱下象棋,这可以从他们的咏琪诗中可以看出。如杜牧的“得年七十更万日,与子期于局上消”,李远的“长日惟消一局棋”。杜甫的“闻道长安似弈棋”、“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等诗句,早已脍炙人口,成为千秋绝唱。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15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