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消遣 >> 消遣介绍 >> 正文 >> 正文

2020的春天,我们来聊聊读书

来源:消遣 时间:2022/10/31

千百年来,关于读书的名言不知凡几,无论是儒家开山鼻祖孔仲尼的“三人行,必有我师也”,还是一代诗圣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不管是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的“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又或者是欧洲文艺复兴的先驱莎士比亚的“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知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都不如一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来得干脆,把世界上最难懂的道理用最简单最直白的语言表述出来,这就是读书大成的境界。

应试教育最容易固定一个人的思维,进而约束其言行,从小学开始孵化,经过初高中的加深和巩固,最终在大学的时候成型,这一点从每年那么多应届毕业生在招聘会上的表现就可见一斑。中国的大学生对那些约定俗成有标准答案的命题大多都能对答如流,而在面对那些没有固定答案的开放性命题往往会感觉无从下手,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他们的眼界、思维在学生时代就已经形成了。那道经典的面试题“为什么下水道的井盖是圆的”就是最好的例子。

有个湖南人说过,进了城才知道有人不愿意读书,在我们乡下孩童的眼里,打猪草和读书这两个选项中,答案是唯一的。你打过猪草吗?想一下,在酷暑寒冬里打猪草是什么感觉,酷暑与蚂蟥相伴,冰天雪地里刺骨难忍,读书在这些孩子们眼里就是天下最美好的事。同理,读书与打游戏相比,读书则是最枯燥无聊的事情了。愿不愿意读书,其实就是这么简单的一种选择罢了,这多少能解释为什么穷人家的孩子更能读有所成,

阻止孩子读书反倒促使孩子热爱读书,这一成功经验可惜没有太多市场,是任何一个希望自家孩子喜欢读书的家长们都不敢借鉴的,孩童教育与养牛相似,牛宁可伸着脖子费劲去够牛棚上不易吃到的草,也不愿意低头吃脚底下的草。人们常说有钱难买愿意,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人的欲望是决定每个人朝着不同方向发展的关键因素,最理想的莫过于家长的期望与孩子的自我欲望相契合,可惜这种情况往往可遇而不可求。

自发的读书意愿是人最重要的欲望,真正理解这一点的家长是少之又少,多数人变成家长后又去重复过去的故事,现实的压力使家长们认为自己之所以地位低下,就是因为没有多读书,最终孩子由于叛逆反而远离书本。人的知识不是在高中大学学到的,而是在漫长的岁月中积累的。除了少数得天独厚的天才人物突然顿悟产生出科学定理之外,绝大多数人只是靠不断积累完成的,最后的结果之所以有天壤之别,是由于大部分人在年轻的时候就放弃了继续学习,这一点是孩子教育的关键,家长不可不知啊。

英国名人培根说读书有三种用途:增长才干、消遣和装饰。第一周用途最直接,也就是说读书可以获利或得到力量,这一用于主要体现在培根所处的时代,那时读书尚是贵族的喜好,作为时髦的风气,显然读书是最能达到人畜无害的,值得提倡,领袖喜欢读书可比喜欢打高尔夫对社会的影响更正面。读书的第三种用途是作为装饰,这其实也是最容易让人忽略的,但也是读书很有用途的地方,就如同女人都要化妆一样,虽然有人总喜欢鼓吹素面朝天最好,但事实上除了少数天赋极好的女人,绝大多数美女都是化出来的,这就是装饰的作用。

世俗力量如权力和财富对男人来说是躯干,读书意味着有文化,文化就是男人的装饰和面子,有势力的人如同山峦,有知识的人如同星斗,被人称之为泰斗就意味着他具备世俗力量和真知灼见。读书的这三种用途到了毛泽东这里达到了极大化:读书增长才干,毛泽东读了一辈子书,也检验和应用了一辈子只是和理论,读书可以装饰,毛泽东的光芒也来自他的博大精深,读书可以消遣,高处不胜寒,站在人类历史制高点的毛泽东是孤独的,他的境界太高,高到根本就没有人能跟得上他,他的消遣只能是和人类历史上站在金字塔巅峰的寥寥几人共勉罢了,这一点跟五四运动的旗手鲁迅先生几乎是如出一辙。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21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