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读书只为了消遣,或者增长挣钱的本事,这些都无可厚非。
职业作家读书,是带着专业的目光去读,有他的视角和目的,笼统来讲,也是为了增长挣钱的本事。既然写作是为谋生,当然要有读者,否则是写不长久的。
学生读书,多半是不得已而为之,后来就不自知地成了习惯,有一些人开始为了读书而读书,觉得读书可以发现真理,彻底解决一些人生的问题,似乎快成了信仰。其实这也是愚蠢的行为,比如曾经的我。
反而那些中途辍学或没把书太当回事儿的人,在社会上取得了一些书上难有的真经,他们比我早知道,环境和形势大于人,而书是过去时,一定程度上是冷冰冰的,甚至是被包装过的,是容易被误读的。换言之,好书那么少,凭什么就在合适的时空让你遇到了呢?
有些书,就像有些人,要讲眼缘,早一分钟或多拐一条街,依旧是陌路人,再回首已不再有火花产生。
这就是真实的大面向吧。
在此,我想为读书袪魅,破除我对书的执念,希望对一些人会有启发,作个反面教材,也是有意义的。
我自幼被灌输的是学习至上的思想,因此一切和学习、考大学无关的事情,我都没有放开心和胆去做,包括谈恋爱,也是到了大学才开始。
我当然不是在控诉父母那一辈人,上文已经说过,环境和形势大于人,当时的环境和形势就是这样,上学是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可谁也没想到,江时代高校开始扩招,大学生开始掉价,就业难成为时代的痛点,大学教育空讲理论不对口实践的弊端害人不浅。
我无法苛求没上过大学的父母,有这样高远的眼光。因此,这算命,无可奈何。
从此,学习在我身上上升为一种价值观似的东西,我对读书的执念也越来越深。记得大学拿到奖学金后,我欣喜而又拘束地买回一堆书,书架上放不下(其实书架没那么满,不行也可以堆在桌子下),就偏偏要放到床的内侧,睡前即便不看内容,看着封皮也是幸福的。
等到放假回家,拉杆箱也是遭罪,三百块买的箱子,生生让我在村边的土路上磨掉了皮层,露出里面的塑料内壳来,一面心疼,一面看着里面满满的书聊以自慰,失去了判断能力,但如果再来一回,我可能还会牺牲箱子。
读研时,看了一批文艺学美学哲学的书,不可否认,这些书对我今后的思想的确产生了影响,但理论深刻而片面,并不能直接接轨中国的现实。这是我工作后才慢慢感觉强烈的——书读不活,就成了害人的东西。或,书也有害人的一面。
到今年为止,我基本逛遍了广州的独立书店,新华书店也逛,但不多,因为真地没什么特色,书走的是大众路线。
在刚毕业那几年,我强迫症似地买书,而在搬家的时候又割爱地把它送人,后来发现,眼大肚子小,买的书大大多于看的书,就很受挫。在经历了很多次这样的循环后,一方面生活阅历增多,我发现很多书只是营销做得好,并不值得一买;另一方面,我读书速度变得快起来,有些书可以直接在书店读完,不必买。
更重要的是,我发现匹配我当下的好书,很难遇见,随便什么所谓的经典都拿来读一通,伤神耗时没条理,只是在变相地消磨时间,像掉进迷宫里的苍蝇,读完依旧找不到出路,没有神清气爽的顿悟感。
再加上现实生活的压力,整块的时间变得很难得,做什么事情前都要好好计划一下。
因为在这个时代,做选择和做计划比执行本身显得更费时间也更重要了。这可视作是丰富性的代价吧。过剩导致的时代病或生活特点。
从出生开始,做别人思想的跑马场已经二十多年,甚至三十年了,是时候也有能力开始独立思考,除掉应试教育所谓的标准和僵化,除掉所谓的学习惯性,为自己真正的独立打下思想基础了。以前的种种算作交学费,今后的种种想是新鲜而有生机的。
生活常常是第一位的,读书偶尔像是第一位的。
谈到自己乱七八糟的阅读史,有两个贯穿比较久的人。
一是周杰伦,我渐渐将他当作一本书来读,十几年来对他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21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