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假期已过,上班的心情是不是绝不亚于上坟?当然,这只是个段子。但假期结束后,出现的情绪低落、焦虑烦躁等心态,却是真实存在的,具体表现为有心工作,无力上班的假期综合症。
图片来自网络
如今,我国的法定节假日节假日有,元旦、春节、清明节、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和国庆节。那么古代是否也有完善的休假制度呢?答案是肯定的。
古代的休假制度大概可以分为三类:一种是节庆假日;一种是法定假日;还有一种是临时性假日。
节庆假日
是指在一些传统的宗教、祭祀和民俗类节日里的假期。在古代这一类假期主要有:元日、元宵节、端午节、清明节、夏至、伏日、中秋节、腊日、冬至等,在这些节日里,官员都是要放假休息的。但放假的时间长短各个朝代不尽相同,例如同样是元宵节,在汉代放一天假,唐代放三天假,宋代放五天假,到了明代就会放十天假。再比如,民间认为三伏之日有鬼出行,不宜外出,故有“伏日万鬼行,故尽日闭,不干它事”(《汉官旧仪》)的说法。所以只能放假在家休息。至于冬至,则是阴阳二气转换的时节,要以静养为主,“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后汉书·礼仪志》),也是要放假休息的。说到这里,各位“宅人”内心一定万分遗憾这么好的民族传统,居然没有沿袭至今。
法定假日
官员们的法定休息日称为“休沐”,这一制度起源于西汉。沐,最早的意思是洗头发,后来泛指洗浴、洗涤,这里指代的是休息。也就是国家每五天给官员们放一次假,让他们回家洗澡。《初学记》引汉律中记载,“吏五日得一休沐,言休息以洗沐也。”意思是说,官员每五天可以有一天的沐浴、休息时间。虽然“休沐”的主要目的是给官员们时间,让他们自己处理个人卫生,但古代没有自来水,也没有今天的淋浴设施,更没有全方位立体式的按摩浴缸,古人的头发又长,洗澡似乎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情。于是诞生了一个又一个对洗澡有深刻厌恶情绪的名士。比如白居易就曾写过一首《沐浴》
《沐浴》
经年不沐浴,尘垢满肌肤。
今朝一澡濯,衰瘦颇有馀。
意思是说自己已经有很多年没洗过澡了,尘垢布满了肌肤。洗完澡上称一量,居然惊奇地发现自己变轻了好几斤!
再比如,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不爱洗澡也是出了名的。这名声是从苏洵的《辨奸论》中传出的。据说他衣服一穿就是一年,宁愿放在火上烤,也不愿水洗,成为了一个“行走的粪坑”。他的朋友们都拿他没有办法,有一次好友韩玉汝实在受不了了,下决心要给让王安石彻底改头换面,强行将他拉进一所寺庙洗澡,并让仆人把他的脏衣服丢了,摆上新衣服。谁知洗完澡后,王安石也不问衣服是谁的?直接穿上就走了。留下一干朋友们在那目瞪口呆。
古人的休沐时间也是随着朝代的不同,有着不一样的变化。唐代就将把五日休沐改为十日旬休,“九日驰驱一日闲”,也就是每工作九天休息一天。一个月当中分为上、中、下三旬,每旬各休息一天,这三天分别叫做上浣、中浣、下浣。为什么唐代的休假时间与汉代相比有所减少呢?据文学家杨联陞先生分析,汉代官员一般住在官署内,而不是住在家里,办公时间就比较充裕,所以可以五日回家休沐一次。到了唐代,官员一般都住在家里,每日来回上朝,路上花费的时间较多。相比汉代的官员,办公效率大大降低,因此休息的时间也随之减少。到了明清时期,官方假日在旬休基础上又进一步减少,一方面是因为政务增加,另一方面也是皇帝加强集权的一种体现。
临时假日
除了节假日和法定假日以外,一些特殊的日子,也会放假几天。比如唐玄宗把自己的生日定为“千秋节”,放假三天以示庆贺。此后的帝王大多沿袭了这种做法,在生日时给官民放假。除此以外,唐代推崇道教,尊奉老子,把老子诞辰称为“降圣节”,放假一天。还有一些忌日,也是上下“废务”,不上班。官员家中如果出现近亲的婚丧,官员可以按规定回家休假。古人尊崇孝道,父母去世之时,必须丁忧去职,服丧三年。如果是军职,则缩短到百日。假如做官之地与父母相隔三千里之外,每隔三年还有三十日的定省假,这当然不包括往返路上的时间。父母在五百里之外,每隔五年有十五日的定省假;儿子行冠礼之时,有三天假期;儿女结婚,有九天假期;受业老师去世,有三天假期,等等。这些临时性的假期,有些是多代沿袭下来的制度,有的只是某个时期特定的规定。无论何种原因这些假期大多涉及政治管理、家庭关系以及个人交往等因素,算是古代官员们的特别福利。
值得一提的是,以上的这些休假制度,除节庆假日外,主要针对的是官僚阶层。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无论是农民、手工业者及商人,其作息并没有特殊的规定。有些劳动者终年劳作,长年无休,也是常有的情况。
那么官员在休假的日子,除了洗澡都在做些什么呢?有些官员会在假日中开辟第二职业。比如东汉的尚子平,就在放假的时候,带上镰刀上山砍柴以补贴家用。《文选》李善注引《英雄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为县功曹,休归,自入山担薪,卖以供食饮”大概当时的官员收入不高,就在休息日上山砍柴,以贴补家用。当然也有“加班狗”,放假的时候将工作带回家,处理未完成的公务。汉成帝时,有位担任“贼曹掾”的官员叫张扶,每日掌管查捕盗贼之事。因此即便是休息日也要加班维持治安。见《汉书·薛宣传》“独不肯休,坐曹治事”,真可谓勤政的典范。当然还是有更多的人会在休息日选择游戏玩乐,潇洒度日。
#历史杂谈#
年,清政府开始全面推行星期制,自此星期制逐渐成为中国人新的作息制度。星期制最早出现于古巴比伦和古犹太国一带,犹太人把它传到古埃及,又由古埃及传到罗马,公元三世纪以后,广泛地传播到欧洲各国。
在欧洲一些国家的语言中,星期中的每一天都有特定的名字,一般是以“七曜”来分别命名,这是从拉丁语直接转变过来的。七曜,是指太阳、月亮、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这五个最亮的大行星。拉丁语中星期日为“太阳日”,星期一为“月亮日”,星期二为“火星日”,星期三为“水星日”,星期四为“木星日”,星期五为“金星日”,星期六为“土星日”;时至今日,日本、韩国和朝鲜至今沿用了这种称法。土曜日是星期六,日曜日是星期天,月曜日是星期一,火曜日是星期二,水曜日是星期三,木曜日是星期四,金曜日是星期五。
随着近代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中国人注意到了西方的七天星期制。许多人对此表示赞同,认为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国家,在古代社会中,由于技术和工具落后,农业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人力,由此也逐渐形成了多劳动少休息的作息方式,现代作息观念一则可以劳逸结合,利于养生,让人张弛有度、劳逸结合。通过休息娱乐来恢复体力和精力,从而让工作更有效率。二来可以使“中西一律”,符合世界通例。
但也有抵制者,他们认为中国人遵从西俗,有违传统,且不符合中国人的生活习惯。勤劳一直被视为中国人的传统美德。纯粹的娱乐消遣,一直被中国人看作是不务正业。而且星期制有宗教的根源,更是让人无法接受。如张之洞就曾规定两湖书院的学生,只能按原来的惯例休息,不能采用星期制。
面对古今的休假制度,你更喜欢哪一款呢,假如穿越时空你更希望回到哪一时期,与同时代的古人共享他们的休假制度呢?屏幕前好看的你,留言告诉我吧……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35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