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消遣 >> 消遣介绍 >> 正文 >> 正文

爱情理想与现实

来源:消遣 时间:2023/3/18

说实在的,如果让情场老手评价维特,可能会对他嗤之以鼻。因为从一开始,维特就输了。他首先动了真情,而且表露得明明白白,只有一股冲动,只知道刷存在感,却没有任何技巧。何况绿蒂和阿尔贝特早已订婚,真心相爱。在这个三角关系里,维特只是一个第三者,对绿蒂和阿尔贝特来说,维特的友谊是难能可贵的,但也只能是友谊。

即便在剧情的最后,当维特念完奥西恩的诗,两人被诗中崇高的情感所触动,并在一种纠结难舍的氛围中,爱的火焰即将燃起之际,绿蒂的理智仍然占了上风。维特深知不可能改变现状,也不忍心继续影响绿蒂的婚姻生活,何况阿尔贝特是个正直、稳重的男人,维特敬重他,也不会选择伤害他,到头来,只能选择伤害自己。最终结局只能是,维特朝自己的脑袋开了一枪。

我还记得有次在图书馆,看到一本小册子,作者评论说这是一本爱情书,原因是书中比例最大的内容在描写爱情。我笑了,如果文学作品能用量化的方法来评价,那可真省事。也有人说这是德国文学狂飙突进时代的作品,表达歌德追求自然、人权,反对封建社会的思想。其实更可能的是,作者在创作的时候也不知道自己要表达什么,因为创作本身就是目的。

如果想知道少年维特的烦恼到底是什么,那么看歌德的文字就知道了。他带我们来到一个美丽的乡村,在那里,少年维特热爱着自然,结识纯朴友好的人们,和天真的儿童嬉戏,赞美荷马的诗句。他朝气蓬勃,心灵充满活力和无限的想象力,感情充沛而敏感,常常被自然感动得落泪,沉浸于诗歌的优美和崇高之中,崇尚天性与自然。正是这些特质使他爱上绿蒂,因为绿蒂何尝不也是这样的人呢?她纯真可爱,善良敏感,热爱诗歌,常能和维特产生共鸣。

从上面的描述来看,维特是个妥妥的文艺青年。面对由理性逻辑构成的现实世界,他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在机构工作时,他与公使不合,讨厌繁文缛节,无法忍受按部就班的生活,因为这会使他心灵的活力枯竭。更令他无法接受的是,人们都在追求社会地位,在相互斗争,那些坏脾气和恶毒就是这么滋生出来的。尤其在一次晚会上,由于被其他人嫌弃身份低微,维特被人从伯爵的家中劝了出来。后来迫于舆论压力,他不得不辞职离开。

事实上,维特并不是软弱、慵懒、不识时务的人。他工作认真,受伯爵信任,在交际中很有亲和力。不仅如此,他天性善良,乐善好施,充满同情心和同理心,即便对疯子也能给予起码的尊重和理解。应该说,他是站在自然和人性这一边的。维特何尝不知道社会运行的理性原则呢?那些抽象概念,底层逻辑,利益原则,又有谁不清楚呢?从维特的书信中,我们可以看到其中闪烁着的智慧光芒。当一个有悟性的人反对现实时,往往不是因为无法适应现实,而是因为现实与理想相悖。

维特的烦恼就在于现实达不到理想的高度。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本书里存在着一个明显的悖论。维特如此深爱着的绿蒂,无疑是维特的理想,而这个理想是注定达不到的,否则维特就不至于自杀了。然而,绿蒂所代表的却是理想与现实的结合,她与维特心灵相通,却深爱着阿尔贝特。绿蒂既是心灵丰富的人,又是务实的人。她可以一边诗词歌赋,一边操持家庭,对她来说,二者是不矛盾的。绿蒂的幸福婚姻建立在阿尔贝特的理性、踏实和务实上,而她的快乐又似乎离不开维特的热烈心灵。

然而,即便绿蒂想要维持这样的和谐关系,也是不可能的,对维特来说更是无法忍受。这也就意味着,现实与理想是无法调和的。如果说这种调和本身是一种理想,就像作为梦中情人的绿蒂一样,那么这个理想也是现实无法达到的。维特的烦恼就在于此:的确,现实达不到理想,这似乎是常有的,但如果能接受这种不协调,如果能使二者和谐共处,也未尝不可,然而遗憾的是,这种调和终究难以实现。于是,维特最终选择了自杀,这种行为所代表的是一种强烈的欲望,也就是对理想和改变现实的高度向往。

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供人消遣,更重要的是,给人以某种力量。歌德曾经额外提醒读者不要效仿维特的自杀行为,其实是怕有些人误读了。青年的恋爱也好,社会的变革也罢,无论在哪个时代、哪个社会里,都是相通的。我们所需要的,是对理想的追求,和对改善现实的不懈努力。至于歌德的理想,看看这本书或者《浮士德》,就清楚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36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