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时候,冬天远比现在要难熬。
那时天更冷,雪也更厚,到了过年前后,总能堆出很深的积雪来。
以前,也没有现在的科技发达,没有手机、没有电脑,一台老电视,还总是闪着雪花点。冬日里能作为消遣的玩意,实在是太有限了。
读书,成为了当时为数不多的选择之一。
冬日里读书,一定是要就着暖炉的,也许是炭火炉,也许是电暖炉,但总要有一个能让自己取暖的东西。否则读着读着,手冻僵了,那就翻不动书页了。
围炉读书,读的未必是经典,或许是本小说,甚而是本小人书、漫画之类的,但总能消磨时间,让自己安然度过一段难捱的冬日。
清代王永彬曾写过一本《围炉夜话》,里面讲的人生道理,都是冬日围炉时的家训哲思。围炉中产生的奇思妙想、学问经典,最终都成了当代人们眼中的古典雅致。
冬日围炉,是古代人们无可奈何的一种雅兴。围炉者不必都是文人雅士,即便是市井村夫,也可以围在一起,讲些新奇的事情。
例如《神雕侠侣》中,郭襄和一众江湖人士都被大雪困在了风陵渡口,大家围炉夜话,讲起了神雕大侠的故事,这才有了后面郭襄和杨过的相遇。
不过,相比于山野村夫们的围炉夜话,文人雅士间的围炉夜读就要多一分清高,多一分水平了。
正是雪日围炉,谢安的有感而问,成就了谢道韫“未若柳絮因风起”的咏雪之才。
也正是大雪之夜,让白居易在火锅前诗兴大发,写下了著名的《问刘十九》: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也许,在今人的眼中,围炉夜读是一件极其高雅的事情,但在古人的生活里,围炉可能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平常到这是一个几乎没有门槛的聚会罢了。
也正是因为围炉而坐是这样一件简单而自然的事情,所以在围炉中,往往又能诞生出精妙的故事和篇章。
围炉而坐,大家首先为的是取暖,又或者有个火锅或是烤肉,那围炉就更多了一点烟火气。
如此情境之下,人自然也放松不少,故而一些平日里因长幼尊卑、礼教规矩而不敢出口的事情,都能在此时一吐为快。
这其中的一些真知灼见,大概在今日仍然影响着人们。
古人的围炉夜读,是一种悠闲自得的状态。将外面的风雪寒冬当做下酒的美景,围在升腾热气的炉火之畔,似乎把寒冬的一切苦难都隔绝了开来。
如此,便可超然物外,将所学所想尽数道来,在怡然自得间领悟天地间的真谛。
如今,冬日里的保暖设备早已层出不穷,人们大可以安安稳稳度过一个温暖的冬日,再不用为了那一丝的暖意而去选择围炉了。可围炉的雅致,却始终令人神往。
尤其在雪花纷飞的时节,看着天地一片银装素裹,若是有三五知己,围炉而坐,弹琴焚香,读书论道,岂不是一件令人开心的事情?
或者只是烹个茶,在茶炉边看着茶水沸腾,等着与各位知己分享一下自己的好茶,由此而发,论茶、论道、论天下事。
论到最后,难道真要论出个是非对错吗?朋友论道,论的是情谊,是格调。
又或者,真如白乐天一般,点上炉子,支一个火锅,叫上三五亲朋,互相推杯换盏,若是等到雪大了,便索性大家一同住下来,抵足而眠。
等翌日清醒,再坐而论道也好,各自离去也罢,都是些让人舒心畅爽之事。
也许,我们一直追求的围炉夜读,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个样子。古人秉烛读书,红袖添灯的浪漫之事自然不假,可想来也不能都是那等雅致。
有些我们看来烟火气极重的围炉,或许反而是古人的挚爱。谁说烟火中悟不到真意?大隐隐于市,真正的雅人,即便是在红尘之中,也能超然物外,享受桃源之美。
围炉,围的是心境;读书,读的是人生。天地间万事无常,唯有心境如一。
围炉不只是围炉取暖,而是为了寻找黑暗中那一点耀眼的光芒;读书不再是为了摄取知识,更是为了修炼心灵,让自己处变不惊。
若有一日,真的到达了这般高远的境界,那围炉夜读,读的就不再是那炉、那夜,读的是一个人,是一个知天命,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世外高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37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