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术界焕发出勃勃生机,许多长期被埋没的一些寂寂无名的书画家,陆续被发现,像四川的陈子庄,江西的黄秋园、陶博吾,安徽的黄叶村等,都是那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他们德艺双馨,学养深厚,不求闻达,甘于寂寞,为我们呈现了不可多得的书画精品。
在山东威海乳山,也有这样一位老先生,他叫胡翘然,曾受教于齐白石、王雪涛、溥心畲诸先生,返乡后,在小县城教学,七十年代末离休,一生倾心于绘画。
齐白石弟子胡翘然先生胡翘然先生年生于山东乳山一书香门第,年入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师从齐白石、王雪涛、溥心畲诸先生习画,后因国难,一年后返乡。之后,在小县城一所中学从事中文、美术教学40余载,七十年代末离休,一生倾心于绘画。求学期间,深得白石老人厚爱,特赠作品三件留念。
得白石老人真传,胡翘然先生继承了齐老的艺术精神,亦常以民间所见物象入画,将文人画的传统手法与平民气息相融合,并形成了自己的面目,很好地践行了白石老人“学我者生,似我者死”的教诲。观其作品,墨彩斑斓,笔意纵横,于平淡天然中尽显浑厚苍茫、奔放奇宕的风采。他的作品多取材于胶东农村旷野,海边风情,所以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农家的鸡鸭鹅狗,林间的清风鸣蝉、飞鸟枝条,田地里的蔬菜瓜果,山野中的闲花野草、蚱蜢虫蝶,大海里的鱼鳖虾蟹,池塘的水草青蛙……这些素材“接地气”,有生活,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在素材的处理上,先生从大量的写生稿中提取入画元素,尝云:“但得神遇,不以迹求。以得意忘形。”先生常以诗入画,他的《芭蕉小鸟图》,题写“三餐菜粥墨中乐,消遣世虑唯丹青”。《初雪》上题“闭门遣兴忘冷暖,愿为画苑自由人”。《鱼乐图》题写“依藻在蒲,以咏以游,知此中乐,其唯庄周”……这些诗情画意,都是胡先生扎根生活,静观所得的真实写照,所以,格外能引起观者的共鸣。
村头即景年大写意画是抒情达意,展示才情的最好载体,这与书法是相同的。“画法关通书法律,苍苍茫茫率天真。”这是《虞美人图》中先生的题画诗句。先生早年受业于祖父胡树南,课以颜柳欧赵,对书法初有认识,及长得见齐白石书法,并自摹之。至中年后,潜心摹写怀素《自序帖》若干年,继而又专一于郑板桥的书法。因而,我们常可看到其书法结字的奇特诡异。板桥的书法获得市誉最响的是其“六分半体”,而其一派二王风范的手稿信札所见者鲜少,胡先生所得益的也即是“六分半体”。“六分半体”是把篆隶楷行草诸字体杂糅在一起,继而形成如丛丛杂草怪石的“乱石铺街”,其主要弊端就是风格的不统一,这也是板桥一生没有解决或说不知不想解决的问题。而到了胡翘然手下,则呈现出另一种状态:他以行草笔法写篆写隶,将一个个篆隶字视作异体字,从而,化解了板桥的“乱石铺街”的弊端。大量的篆隶、异体字入书,使胡先生的书法在章法处理上能够得心应手,在其题画款中我们尽可饱览章法的随意、恣放,其行间、字间呼应处理非大手笔而不可为。然而,他却并未以篆隶笔法入书入画,采用了齐白石的干辣、淋漓的笔法,一“刷”到底,又加以秃笔羊毛软毫,于笔画使转处纯以方折处之,辄使其字生辣、厚重,筋脉毕显,了无媚俗之气。著名书法家,北京大学访问学者耿仁坚先生说:“我们读胡先生的画,首先会被其精湛的书法修养所折服,当他以这种笔语入画,则使其画作呈现出一个崭新的空间:字中胆气豪,画笔古法新。秃笔意挥洒,不工却自工。
丰收图年斯人已去,风范流芳。如今,胡翘然先生已经离我们远去了,其人其艺必将为后世留下积极深远的影响。
临风年几度夕阳红年书窗清供年双猫年仓廪实年燕归春早年大有之年年荷塘鱼戏年游泳自在天年空谷幽兰年田园风味年田园小景年步步高年雨过斜阳年清白传家年母子情深年辛夷双燕年珍惜芳华年红与黑年郁金香年种瓜得瓜年红蓼鸳鸯年胡翘然(-),山东省乳山市胡八庄人。年考入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国画系,师从齐白石、溥心畲等,专攻写意花鸟画,而后四十余年一直从事美术教学,进入晚年后创作欲更加旺盛,终以自家笔墨臻于炉火纯青,形成鲜明的个人风格。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49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