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消遣 >> 消遣介绍 >> 正文 >> 正文

杜甫水槛遣心二首赏析

来源:消遣 时间:2022/6/24

《水槛遣心二首》杜甫其一“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诗名《水槛遣心二首》,“槛jian4”:“遣”:诗名意思就是,于临水的栏杆前消遣心情。老杜在成都郊外已经住了相当长一段时间了,基本也认可了这里的生活。这两首诗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心情写下的。好,我们来看原诗: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字词典故“去郭”:“轩楹”:“赊she1”:

赏析杜甫说,这里远离城郭,我这儿的走廊特别宽敞。视线之内没有村庄,如此能够眺望远方,那真像是赊来的啊。

关于“赊”的解释很多,一般解释为“远”,和前面的“敞”对仗。没有村庄的阻挡,自然是可以看得更远。然而,老杜不用“远”而用“赊”,可能还是想表达一下“赊”这个字的本意。这里有一种很强的逻辑,当时的成都是中国最繁华的城市之一,房地产的价格恐怕不菲,也住得比较拥挤。也只有远离城郭的郊外,才有这样免费的住宿。在拥挤的城中,要有宽敞的走廊是不太容易的,而要想如这里一般的一望无垠的眺望,那简直就是“奢”望。所以对老杜这种没钱人来说,这种“奢”望难道不是只能用“赊”来的吗?所以,也许老杜这个“赊”字,把“远”,“借”和“奢”的意思都用上了。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字词典故“澄”:

赏析杜甫说,澄清的江水满到了平地,少了些许的江岸。幽深的树林里,傍晚时分,还可以见到许多盛开的花朵。

老杜描写这两个处风景又是为何?可能是一种实情表述而已。又可能是想表达现在的自己心平如水,挺满意的了,也不需要去登临什么彼岸。幽静的生活,向晚的年纪,还能有如此多的花木陪伴,颇为满足。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赏析杜甫说,有时细雨霏霏,可以看到鱼儿们不时地跃出水面。微风徐徐,又能看到燕子们飘忽斜飞。

诗中的“斜”还应读古音“xia2”,与最后一句的“家”谐音。这两句会成为古今传诵的名句,一来对仗很工整,构成了一幅很多人喜闻乐见的“斜风细雨”图。另外,也许画中的细雨又像一条条钓鱼的丝线,所以“细雨鱼儿出”就如同钓鱼一般了。而体态轻盈的燕子被风吹成了斜飞,就如同随风飘起的柳叶一般。这样的图趣也可能是流传很广的原因之一吧。

对于老杜而言,这正是他平淡生活中的情趣。有意思的是,与老杜同时期的“张志和”恰好也在这一两年中写了《渔父》,写出了“斜风细雨不须归”的名句。这样不谋而合的诗句,恰恰也道出了老杜此时的心声。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赏析杜甫说,想那成都的城中,竟然整整住了十万多户人家。而在此地,却只有我们两三家,多么清闲自在啊。

这两句正好呼应了诗首的“去郭”与“无村”。老杜这避世避得是地方啊,而关于城中的是是非非,虚荣浮华与老杜已经无关,过去的路,他是不可能再回去了。在诗的(其二)中,他就会进一步阐述这一点。

本诗对仗非常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全诗宛如一幅图画,颇似王维的风格,然其中还是蕴含了老杜一些深沉的东西在里头。

《水槛遣心二首》杜甫其一“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水槛遣心二首》杜甫

其二

“蜀天常夜雨,江槛已朝晴。叶润林塘密,衣干枕席清。不堪祗老病,何得尚浮名。浅把涓涓酒,深凭送此生。”

来看《水槛遣心二首》的其二原诗:

“蜀天常夜雨,江槛已朝晴。”

赏析杜甫说,川蜀的天空,时常在夜里下起雨来。当我起床,来到江边凭栏而眺的时候,已是清晨放晴了。

“叶润林塘密,衣干枕席清。”

赏析杜甫说,水塘周边的树林,叶子都湿润了,遮天蔽日,如此茂密。不过风儿已然吹干了衣服,回躺的枕席间有着一种清凉。

“不堪祗老病,何得尚浮名。”

字词典故“不堪”:“祗zhi1”:“何得”:

赏析杜甫说,往事如此不堪,我也只能屈从于生老病死,怎么可能再去崇尚浮华与虚名呢?

这就是我们前面所讲的,老杜就喜欢这个地方,远离那个喧嚣的十万之城,住在这只有两三户人家的清静江郊。

“浅把涓涓酒,深凭送此生。”

字词典故“涓涓”:

赏析杜甫说,我将在这里,把涓涓细流的杯中酒,缓缓地浅尝。将我所有的深情,凭借着酒意,送走我的生涯。

我们说了,老杜已然厌倦了官场与仕途,他可能是下定决心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诗歌的研究与创作上。以诗歌的形式来表达与抒发自己的爱国,爱家与爱民的情怀。

《水槛遣心二首》杜甫

其二

“蜀天常夜雨,江槛已朝晴。叶润林塘密,衣干枕席清。不堪祗老病,何得尚浮名。浅把涓涓酒,深凭送此生。”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6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