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看白癜风医院哪家比较好 http://www.bdfyy999.com/m/相比于现阶段,VR仍有极为广阔、长远的发展空间,而要想跨越现有阶段,实现技术突破与创新,VR还有一段路要走。在文章里,我们回顾了人类社会几种主要媒介的发展变化,以及它们如何改变了人的认知。除了大名鼎鼎的麦克卢汉(MarshallMcLuhan),在媒介学中还有一位重要人物:保罗·莱文森(PaulLevinson),他不仅被称为「数字时代的麦克卢汉」,还是上篇提到的《娱乐至死》一书的作者尼尔·波兹曼(NeilPostman)的学生。这次我们就借Levinson的「媒介进化论」——媒介会向着「玩具→镜子→艺术」的方向演化——来聊一聊VR这种媒介会如何发展。一、「玩具-镜子-艺术」理论当一个词和「进化」二字结合在一起说时就变得很有意思,因为我们这时在把这个词代表的事物当做一种“生物”来看待。譬如「媒介进化」这个词,研究的是媒介这种生物在它的“自然环境”作用下会如何演化。而媒介生物所处的“自然环境”——即它们所存在的地方、承载它们的载体、滋养它们的资源——就是我们人类以及整个人类社会。似乎就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媒介生物为了长久生存,会根据人类社会的发展而适应性地改变自己。如何改变呢?具体来说,Levinson认为任何一种新的媒介形式的演化都会分为「玩具」「镜子」「艺术」三种阶段。而单独看某一种媒介形式,不一定会经历所有这三种阶段,有些媒介会停留在「玩具」阶段,少数媒介会进入「艺术」阶段。最经常被拿来举例的媒介就是电影了。在电影发明初期,人们觉得它是一个有趣的新玩意儿,看的是演员在电影里唱歌、大笑、打喷嚏,对这种新技术带来的体验赞不绝口,它就像新玩具一样吸引着每一个人;而后,电影逐渐向「纪录片」的方向发展,拍摄素材变成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像镜子一样反映着社会现象;在剪辑技术出现后,电影具备了对现实进行抽象和重构的能力,成为了一种通俗艺术,达到了媒介进化的最高阶段。如果结合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论就更有趣了,在媒介的「本我」阶段,人们充满欲望,注重享乐,看到的是「形式」,觉知在「外界」。随着媒介适应人类而演化,逐渐进入「自我」阶段,开始与人类融合并反馈给人类,人们开始看到「自身」,觉知在「内心」。而当媒介再一次突破限制,冲出人类社会的束缚后,媒介进入「超我」状态,从人类头顶俯视,给人类带来「身外」感,让人有了「我们」的觉知。总的来说,Levinson这套「媒介进化论」从一个侧面阐述了「技术」与「内容」相辅相成的变化趋势——新的技术刚出现时,人们往往把技术本身当做可供消遣的“内容”,获得个人的、主观的、浅显的感知经验。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装置的产生,技术的实现形式本身已经让人见怪不怪,这时适合于这种新技术的内容逐渐被创造出来并得到广泛传播,人们开始有社会的、客观的、大众的感知经验。当这种技术蕴含着的重构现实的潜力被释放出来时,内容的表现形式和深度进一步升华并占据主导地位。与此同时,这种技术及其展示的内容在大众的渗透率也逐渐提高,进而使其成为大众文化,或所谓「通俗艺术」。二、现阶段下,VR遇到的问题至此,相信你对「玩具-镜子-艺术」的理论已经有了一些了解,但当把这套理论应用在VR这种媒介上时,会遇到很多棘手的问题。比如Google推出的TiltBrush,让人们能在虚拟空间里画立体图形,它是「玩具」还是「艺术」?比如拍摄一部全景纪录片,用VR头显观看,是否就能说这部影片反映了社会现实,因此VR处于「镜子」阶段?比如戴着VR头显看电影时,是否因为电影是一种通俗艺术,就能说这时VR处于「艺术」阶段?比如最近Steam平台超火的音乐游戏节奏光剑(BeatSaber)是否发掘了VR独特的应用方式,从而为它带来艺术性?一开始我对这些问题也手足无措,于是借来《莱文森精粹》通读了一遍,凭着我浅显的理解,来为大家梳理一下如何看待VR的媒介进化方向。这时我要引入Levinson的另一个理论:补救性媒介(remedialmedia)理论。他指出,由于任何一种媒介都是不完整的,因此总会有新的媒介为了「补救」旧媒介的某种“缺陷”而诞生,这时新媒介会部分继承旧媒介的特点,并优化自身以更适应人们的需求。例如Levinson认为,手机是对固定电话的补救。Bell发明的电话打破了人与人之间用口语进行交流的空间限制,一个人的声音可以瞬间传到大洋彼岸另一个人的耳朵里。但同时电话的「固定性」也给它带来了另一种空间限制,人们必须到有电话的地方才能完成语音传递的魔法。为了“补救”这种不便、打破这种限制,移动电话(即手机)被发明出来,它保留了固定电话传递语音的能力,并且让这种能力跟随人移动,触手可得。在媒介种类如此丰富的今天,VR可谓是吸收天地精华,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它是荧幕与视野等大的电影院,是能同时看很多个频道的电视,是让玩家突破次元壁的体感游戏机,是被三维化的电脑显示屏,这些都是VR从已有媒介中继承并发扬光大的。而反过来,戴着VR设备看全景视频、玩游戏、浏览网页,就能让VR成为一个全新的媒介么?我认为:不能。理由有三点:从新维度、新技术、新社会结构三个方面来看,VR作为一种媒介,仍在摇篮中,或是「玩具阶段」。1.用VR实现「在场交流」的能力仍未被完全发掘在VR世界里,我们或许能看更大视野范围的纪录片,或许能用更多的肢体互动参与游戏,但VR媒介引入的新维度「虚拟三维空间」在此时只是被用来复刻我们使用已有媒介的套路,它能达到的天花板还离我们很远。在文章中我提到「在场交流」(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7498.html
上一篇文章: 休谟的忧郁哲学人的理性是自相矛盾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