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是民间流传的一种口头语言,既没有诗词歌赋那样的韵律优美和规整,也没有名言那样有迹可循。多数是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中的总结,虽然字句简短,却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今天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春打六九头,吃穿不用愁”这句俗语是什么意思?有没有道理。
这句俗语里的“春”很明显就是指每年的立春。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一年中的第一个节气。于每年的2月3日至5日交节,今年立春的交节时间是2月4日,也就是农历的正月十四。
立春节气是春季的开始,也代表新的一年的开始。据老人们说,立春这天在地上打一小洞,插入一根鸡毛,在立春交结点到来之时,就会吹向空中。具体是不是这样,小编倒是没有试验过,不过这充分反映了地表温度在逐渐上升,空气中的寒气在逐渐退去。
在老一辈眼里,立春节气不但反映了农时和气候,而且也关系着以后在对应的时间里的气候。老人们认为,这是新一年的第一个节气,在很大程度上遇到一些其它情况就是一种预兆。
这句俗语里的“六九头”,也就是指六九的第一天,即“数九”歌中的第六个九。之所以数九,这也是由于古代劳动人民人的生活困苦,吃不饱穿不暖,难熬的就是寒冷的冬天,寒冷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情绪和日常生活,人们觉得冬天特别的漫长,为了挨过漫长的冬季,古人发现以“数九”方法消遣,是一个解决烦燥情绪的好方法。这样“数九”过日子,既缓解了寒冷的危机情绪又感觉过的时间很快。
人们“数九”为何不“数八、数七”呢?其实这也是古人的一种智慧。“九”这个数字在十个自然数里也是最大的一个,同时,在阴阳学说里也是一个极阳的数字,阳气最盛,阴阳变化盛极而衰,这也符合传统的阴阳学说。因此,人们便以九天为“一九”的方法来数九,待数到九个九天,也就是八十一天的时候也就到了春暖花开的季节了。
数九歌曰: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沿凌走,五九六九抬头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最早的数九方法,是以冬至节气后逢“壬日”数九,“壬日”是古代天干地支的纪年方法。阴阳理论又一直受人们所重视,他们认为,在五行中“壬”属水,水在冬季遇冷结冰,是最冷的时候,也因此,以见“壬日”开始数九。虽然这样的说法按阴阳理论有一部分道理,但因“壬日”的推算有点繁琐,不便于记忆。后来人们“数九”就多以二十四节气的冬至节气到来开始“数九”了。
大家知道,一个节气为十五天,由冬至到立春中间有小寒、大寒两个节气,到了立春正好是第三个节气,也就是四十五天的时间。按冬至日“交九”来推算,一九为九天,因此也就有了“春打六九头”的说法。
当然,“数九”每一九的九天是固定的,而二十四节气是以农时及气候涉及一年中的推算,交节时间不固定,有一点点误差。二十四节气歌曰:“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这样来看,不同年份立春到来的时间也有所不同,有时候立春会在“五九”,有时候又会在“六九”,所以民间也就有了“春打五九尾,春打六九头”的俗语。也正因为立春交节与“五九、六九”相遇的不同,老人们便认为,这是一种预兆。
在老一辈眼中,“春打六九头”是正常的自然规律,气温正常回升,在很大程度上不可能会发生“倒春寒”的现象。没有倒春寒的现象发生,农作物就能够正常生长,并能取得粮食大丰收,是个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好年景。因此,也就有了“春打六九头,吃穿不用愁”的说法。
当然了,这不过是老一辈通过长时间的观测,大自然的气候变幻无常,这样的预测虽然也不见得完全正确,却充分反映了人们的智慧和向往美好的愿望。
总之,俗语是人们通过长时间的劳作结合气候条件总结出来的经验,虽然有些巳经过时,但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农业生产还是仍有着积极地指导作用的,尽管现在科技已经很发达,但是农民依然会借助俗语来推测未来的天气并合理地安排生产。不知大家对于这句俗语是不是这样认为的?欢迎留言评论区!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83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