狩猎,在唐代尤为盛行,特别对于宫廷贵族而言,既可以改善生活、娱乐消遣,又可以练习兵马、选拔人才。因而唐太宗说狩猎之事不仅是一种消遣游乐,还有军事训练与耀武扬威之作用。从出土大量的唐代文物来看,可以发现经常出现在狩猎活动中如良马、骆驼、猎豹、波斯猎犬、猞猁、鹰、鹞等诸多的珍禽猛兽原不多见于中原地区,随着狩猎活动的迅猛发展,来自异域的一些珍禽猛兽成为了狩猎活动的特殊工具,也是中外文化交流产生更多的融合。
捕猎能手——猞猁
在唐代的狩猎活动中
除过猎豹以外
人们还使用过一种与猎豹极为相像的动物
名叫猞猁
猞猁,属于猫科动物,形似家猫而远大于家猫,体重在18~32千克,体长0.9米~1.3米之间。通体毛色变异较大,有乳灰、棕色、灰棕色、棕褐、土黄褐、灰草黄褐及浅灰褐等多种色型,全身遍布有不明显的淡褐色斑,与豹纹相似,只是它的尾巴尾较短,常不及后足之长;另外,猞猁的双耳较尖,有黑色纹,而猎豹的耳朵稍圆一些。
猞猁生活的区域较宽,可可西里的高寒草原、高寒荒漠皆可生存,它擅长爬树,攀登悬岩,也能下水游泳。猞猁体形虽小,却喜欢捕食狍子等中大型兽类,是人们驯养后用于捕猎的最佳工具。
年在唐懿德太子墓第一过洞东西两壁的壁画中,分别绘有一幅《驯兽图》。图中画了共八位面貌各异的胡人驯兽师、四只猎豹、四只猞猁。
▲懿德太子墓《驯兽图》壁画
图中的猞猁,全身毛色浓黄,上有黑色圆斑。抬头竖耳,昂首挺胸,显得灵活机警,凶猛无比。猞猁的脖颈上皆套有一个金色的项圈,被站在身旁的驯兽师所牵制。驯兽师皆深目、高鼻、大髯,头戴黑色幞头,穿圆领或翻领胡服,腰束革带,配有鞶囊,足穿黑色长靴,一手牵猞猁,一手持有驯械“檛”,从整个画面可以看出,这些猎豹和猞猁应是正在驯养期间。
另外,在唐章怀太子墓出土的大型壁画《狩猎出行图》的行进队伍中,就发现其中一位骑士的马鞍后就蹲坐着一只驯养的猞猁。身形似猫,两耳竖立,双目圆睁,前腿直立,后腿蹲卧,扭头注视着马的侧方,目光机警,神态生动。此图可以充分的证明猞猁用于狩猎活动的实战活动。
▲章怀太子墓《狩猎出行图》壁画局部
在出土文物中,章怀太子墓还曾出土了一件保存较完好的三彩胡人骑马狩猎俑。俑头左侧,发中分,辫发盘头于脑后。身穿绿色翻领窄袖袍服,腰缠一囊袋,在俑身后的马背上搭一囊袋,挂有大雁,并蹲有一猞猁。大雁是狩猎归来的战利品,同时也说明猞猁参与了此场狩猎活动。
▲三彩胡人骑马狩猎俑
以上这三个不同的画面,从平面到立体,从猛兽驯养到狩猎出行再到狩猎归来,无疑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猞猁狩猎链接圈,让我们清晰的知道古代人们使用猛兽的整个过程。
随着现代社会的科技进步,古代狩猎能手在现代人们生活中,生存环境却一度艰难。因猞猁动作敏捷、捕猎技巧高超,使得很多猎人无法捕到猎物,最终成为猎人猎杀的目标,这样的猎杀几乎使猞猁一度灭绝。年,中国网络电视台在纪实片《探索》栏目中曾播放过上下两集《猞猁》。其主要内容介绍了阿尔卑斯山地区猞猁生态情况。如今,猞猁受到法律的保护,瑞士人把在当地一度灭绝的猞猁又从国外引进回来,让它们重新在阿尔卑斯山区生活。并且,科研人员使用先进的设备,对猞猁的生活进行了深入研究。
总之,大自然的生态环境需要我们人类来保护,科学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自然资源最重要、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世间万物,各有生命的意义。尊重大自然,守护和建设我们的家园,才符合和谐共生的原则。
文稿
侯晓斌
编辑
刘媛媛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