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志(iiidaily)
来源
小漫
作者
寒冬
编辑
你听说过“小阳人”这个词吗?
这,是某些网友对“新冠阳性感染者”的代称。
疫情之下,一场魔幻的造词游戏,由此拉开了序幕。
再来看一组词语:“羊家”、“羊楼”、“老羊”……
猜猜它们代指什么。
前不久,有网友爆出一组聊天记录。
两位不幸感染新冠的女性,成为他们口中的“两只母羊”。
用“只”来描述人,其中的侮辱性不言自明。
有网友辩解道:这不过是为了叫着顺口、显得调皮,这么紧张的氛围下,调侃一下怎么了?
但在感染者眼里,这并非幽默,而是不把人当人,是一种赤裸裸的侮辱和歧视。
古时战乱,就有人将俘虏称作“两脚羊”,当作备用口粮,随意宰杀。
日本侵华时,部队也歹毒地将中国人称为“原木”,像对待木头一样,对我们的同胞进行残忍的活体实验。
如一位网友所说:
“每次看到‘小阳人’这个称呼都会一惊,这称呼不但不尊重病患,且有矮化、去人性化的倾向,容易造成歧视、排挤、霸凌一类的次生伤害。”
的确,你我身边,有一种比新冠更可怕的“病毒”。
它,叫做歧视。
“他们战胜了病毒,
却像病毒一样被排挤”
一位结束隔离的老人,医院开具的“解除隔离医学证明”欣喜回家。
谁知小区居委会将他拦下,气势汹汹甩出的理由是“有原因但不便透露”。
老人不知所措地蹲在小区旁边的拐角处,只需几步路,跨过小区的大门,就是他的家。
然而他却有家不能回。
疫情的阴影下,这样的心酸场景,不停地上演着。
一位老阿姨,因为核酸检测阳性,医院。
不料却陷入两难境地——医院没有位置,社区居民又态度强硬,不让她回家。
狂风暴雨的天气里,发着烧的阿姨,像是被全世界抛弃,无助地蜷缩在路边。
图源:微博
猫耳朵童鞋我们都知道,敌人是病毒,不是那些不幸感染的同胞。
然而现实中,分明是需要同情和帮助的受害者,却成了“过街老鼠”,被当作“罪人”来对待。
遭到厌恶和驱逐的,不仅是阳性感染者。
一张歧视的大网,涟漪般荡漾开来,波及面越来越广。
哪怕战胜了病毒,他们受到的伤害,仍未停止。
轻则被好友拉黑,或者遭到公司歧视,丢掉工作:
武汉的姚女士刚治愈出院,就收到公司的解聘书,丢了工作。
重则连至亲都拒绝接纳:
一位年过八旬的老太太,隔离完毕,确定没有传染危险后回家,却被儿女拦在门外,生怕她传染病毒。
哪怕只是与病毒有过关联,也沦为被排挤的对象:
一个小女孩,被自己最喜欢的乒乓球俱乐部禁止入内,就因为她的妈妈曾经得过新冠。
一位学生,被开除学籍,只因为家长返乡未及时报备。
新时代的“连坐”制度,令人头皮发麻。
甚至,有人只是路过暴发疫情的城市,便被网暴:
郑州暴雨时,志愿者叶师傅前去支援。
他窝在汽修厂度过几个月,免费维修了约辆被水泡坏的车辆。
叶师傅在自己车上贴的横幅
返乡途中,他得知郑州暴发疫情,便立即联系防疫机构,自觉开展隔离。
没想到,许多网友依旧怒骂他是“毒王”,“又一个千里迢迢放毒的人”。
叶师傅很绝望,他不明白,刚做完善事的自己,为何沦为受尽辱骂的罪人。
叶师傅被网友骂哭
一位新冠肺炎痊愈者描述自己的处境:
“我也以为我终于可以正常生活了,但生活却‘病’了。
我被网络人肉,被辱骂。我想问,我能去哪儿?
出院一周了,没敢再出门,因为总觉得小区邻居在背后议论我,看见我就躲。我怀疑是不是真的不该回来,是不是当时得肺炎死了更好。”
出于对被歧视的恐惧,许多人不得不极力隐瞒自己得过新冠的经历。
有记者想开展一个“新冠康复者”的采访,电话依次拨打过去,得到的却全是拒绝。
“不方便。我怕孩子们在学校会被同学们、老师们‘另眼相看’。”
“完全不接受,小区里的人对我们伤害挺厉害的。那个时候,我们压力很大。”
“我毕竟得过新冠,你们不怕我吗?我工作丢了,你们负责吗?我第一份工作就是因为这个丢的。”
总有人对此不以为意,觉得自己不会是被辱骂、欺凌的对象。
然而,歧视确诊者、歧视密接者、歧视整座城市……火圈逐渐扩大,我们又怎能保证自己不会成为其中一员?
我们真正应该恐惧的是病毒,
而非同胞。
“我们楼里那只羊回来了。”
“投诉他们,赶出小区。”
很多时候,这份愤怒和敌意,来源于我们的担忧。
我们害怕感染病毒,所以哪怕是痊愈者,我们都恨不得与其划清界限。
但真相呢?
上海市卫健委主任明确指出:
新冠患者痊愈出院后,不具有传染性,不用对此感到恐慌。
另一些网友明知不会传染,依然对痊愈者恶言相向,只为宣泄愤怒。
再加上“出现阳性要延长隔离期”的原因,有些人大肆辱骂感染者、密接者:
“不如去死”,“你死了最好”。
图源:微博
网暴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况且,病毒如恶魔,随机点人。
你又怎么能够确信,自己始终是幸运的那个?
如果细读过那一份份流调报告,你便知道,他们有多无辜。
因为搭载了一名确诊患者,绍兴一位52岁出租车司机也感染了新冠。
在这之前,他连续多天早上6点出车,凌晨2点才收工。
年过半百的他,顶着烈日,窝在小小的驾驶室里,一连工作20个小时。
如此拼命,不过是像我们身边的每一位中年父亲一样,想为年迈的父母和羽翼未丰的孩子,挣一份生活保障。
64岁的刘阿婆,在深圳某饭店干活,不幸感染。
流调记录了她的日常。本该是退休享受天伦之乐的年纪,她却忙得脚不沾地。
医院,陪护住院的丈夫;白天在饭店,做着底层的工作;晚上再回家洗衣做饭,照顾孙女……
对于这位年迈的老人而言,都市的繁华与她无关,镶嵌在其中的忧心和疲累,才是她生活的全貌。
郑州一位高龄产妇,在办理住院时,发现自己核酸阳性。
她的流调,平平无奇又让人心疼。
挺着孕肚去学校值班,午餐很简单,通常是一顿兰州拉面或者沙县小吃。
由于患有颈椎病,她还独医院就诊。
多日来,她没有休闲活动,去水果店买些水果,就是难得的消遣。
或许你也发现,不幸确诊的他们,并没有犯下什么错误。
他们努力工作,努力生活,却因为与谁聊了句天、吃了顿饭,甚至是经过某个路口,就变成了阳性确诊者、密接者。
相比起来,我们不过是多了几分幸运,这并不值得庆幸。
倘若稍微有些偏差——
那个被邻居怒骂、在街头流浪的,可能就是我们早出晚归的父母;
那个被网友网暴、逼着去死的,可能就是我们的儿女;
那个被朋友拉黑、被公司辞退的,可能就是你我……
越是艰难,越要抱团取暖
疫情之下,我们都站在同一艘船上,风雨袭来,没有人是旁观者。
在这困难关头,戾气和指责,如同一只破坏之手,搅动着本就负重前行的社会,让人们相互厌弃,令生活破碎得更彻底。
只有善意和温情,才能唤醒希望,才能让事情拥有变好的转机。
医护人员为阳性患者庆祝生日
虽然歧视的阴影存在,但善良的弧光从未消失。
前不久,许多人在朋友圈里转发了一封名为《不要歧视阳性邻居》的公共倡议书。
相信某位不幸感染、正担惊受怕的邻居看到时会心头一暖。
发现楼里出现“弱阳”住户,一位邻居在群里气急败坏地骂道:
“天天买这个买那个,少吃一顿会死啊!”
另一位邻居霸气怼道:“我们这栋楼没有歧视阳性的传统。”
博主
玲玲Peter和四只猫分享了自己身边的温馨故事:同一栋楼的男孩确诊新冠,需要外出隔离,他自责地说:“给大家添麻烦了。”
没有人怪罪他,大家都在为他加油打气,刷屏的是“愿早日康复”。
男孩去了医院后,邻居们也不忘表达关心:“不知道邻居这几天怎样了?”
男孩痊愈回家后,邻居们不但没有驱逐他,反而纷纷表示欢迎,还有人亲切地说:
“缺物资就在群里说,只要我们有点就可以送过去。”
博主
玲玲Peter和四只猫感慨:“如果说这次疫情让我有什么收获,就是发现我的邻居真的好可爱,住在这里很有安全感,我爱我的邻居……”
与病毒作战的此刻,我们比其他任何时候都需要联结。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我们相互守望,便能消融恐惧;我们互相帮扶,就能渡过难关。
善恶的起点都很渺小,可能是一句关怀、一个蛋糕,也可能是一句辱骂、一个白眼。
前不久,一位妻子在群里问:
“谁家有吃剩的蛋糕吗?我老公生日没有吃到蛋糕一直在哭。”
她的丈夫患有闭锁综合征,全身瘫痪,医生判定寿命不足六个月,这可能是他的最后一个生日。
没有邻居家里有蛋糕,但他们开始了“众筹”:
有人拿出淡奶油,有人拿出鸡蛋,有人拿出草莓……
有人负责制作,有人自告奋勇传递物资……
在三百多人的等待下,一个珍贵的生日蛋糕出炉。
邻居们又写了生日卡片,还有人送上了小礼物。
男人吃到了来之不易的蛋糕,这份温暖,或许会给他绝望的人生带来稍许慰藉。
一分善意,能唤醒人内心的春天;
一分恶意,也能吞噬掉一个人对世界的全部信心。
这段时间,网上冲浪时,我总能看到这样的言论:
“我害怕的不是新冠,而是我得了新冠后遭到的网络谩骂,以及现实中被人当成‘行走的病毒’的歧视。”
相比对病毒的恐惧,很多人更害怕的是感染后被当作怪物。
只有根除这种病态的歧视,我们才能更坦然地面对疫情。
张伯礼院士倡导大家不要歧视新冠治愈者
换个层面来说,理解和包容不幸者,本就是社会该有的良知,也是为你我的明天铺路。
行走在世间,没有人刀枪不入,每个人都是不同维度上的弱者。
“SARS康复者、新冠肺炎康复者、艾滋病患者、抑郁症患者,乃至未婚的大龄青年、丁克一族等等,都会被贴上标签,受到不同程度的偏见、孤立、歧视。”
只有看到疾苦和病痛,为角落和夹缝里的人发声,弱者才有生存空间,社会才会充满温暖。
我们坚信,社会不该沦为弱肉强食的屠宰场,因为,这是你我共同生活的家园。
倘若今日沉默,明日被歧视的,可能就是你我:
“当他们开始歧视穷人的时候,我保持沉默,因为我有钱;
当他们开始歧视不好看的人的时候,我保持沉默,因为我不丑;
当他们歧视学历低的人的时候,我保持沉默,因为我学历高;
当他们开始歧视中年的时候,我终于感到痛了,但已经没有人为我说话。”
别让我们在成为弱者时,被脏话埋没,被无情抛弃;
别让我们的家人朋友被网暴中伤时感到无能为力;
别让我们的儿女走上社会时,对这个社会失望。
真正的英雄,从来不是金字塔尖的佼佼者,而是那些怀有悲悯之心,去帮扶、保护弱者的善良之人。
正如罗翔老师所说:“努力做到追求光明,追求公平正义,怜悯弱者。”
改变现状,需要我们每个人亮出自己的态度。
点个「在看」,为被歧视的弱者发声。
年有些难,混沌黯淡中,愿你我传递温暖,互相照亮。
END
关于作者:视觉志(ID:iiidaily),用文字记录生活,用照片描绘人生,每晚听你倾诉喜怒哀乐,陪你走过春夏秋冬,撑起朋友圈数千万人的精神世界。转载请联系(ID:iiidaily)授权。
推
荐
阅
读
原标题:《TA被羞辱了三年,今天我不想忍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41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