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誉国际的著名作家查良镛(笔名金庸)10月30日在香港逝世,享年94岁。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何凌飞、刘轶瑶):以“金庸”的笔名为几代中国人描摹了忠肝义胆大侠和快意恩仇江湖的香港著名作家查良镛先生10月30日以94岁高龄辞世。金庸勾勒的武侠世界,既衔接传统文化,又启迪现实生活,金庸的小说、根据小说改编的影视剧、网络游戏,以及他笔下的人物、历史、家国情怀,成为了伴随几代中国人成长的正能量。在中国人心中,金庸的作品早已超越了通俗小说的范畴,能够穿越时空、能够塑造品格。
自1955年起笔,到1972年封笔,金庸留下了15部经典作品,他将自己作品名字的首个汉字串联成“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这一家喻户晓的诗句。这些作品以及其铺展出的历史画卷、塑造出的侠义人物,常驻在几代读者心中。
“——我最喜欢金庸作品中《天龙八部》里面的乔峰,乔帮主。他(金庸)把乔帮主的(形象)描写得潇洒。
——金庸的每一部小说我都喜欢,我这个年代的人基本就是看金庸小说长大的。
——我最喜欢的人物是天龙八部里面的虚竹。
——我喜欢金庸的《鹿鼎记》,喜欢它里面的韦小宝。
——个人比较喜欢令狐冲,在整个《笑傲江湖》里他应该是比较放荡不羁但是做人又比较有底线的人物形象。”
谈及创作的初衷,金庸生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坦言:“我写小说的一个目的,就是希望读者提高他们精神(世界),不一定要成为大侠,但是一定要做好人,坏人不做的。”
金庸笔下的大侠,忠肝义胆、豪迈飒爽,不仅是几代中国人共同的成长记忆,更有着“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影响力。他的作品雅俗共赏,读者中既有国家领导人,也有青年学生,部分作品还被翻译成英、法、韩、日、越南、印尼等多种语言在海外流传。在资深媒体评论员徐冰看来,金庸的武侠作品对中国当代文学和社会生活,都有着重要意义。“本身每个人中国人心目中都有一个武侠梦,或者说侠的概念在中国历史中一直贯穿。司马迁的《史记》中就有《刺客列传》,就有侠的概念。现代社会也是一样,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拥有超常的能力,同时能够替社会解决问题。所以我觉得武侠梦、侠客梦,是一种正能量,是每个人心里真善美的那部分。而金庸的武侠小说是用比较现代的写法,首先把侠还原成人,写的是一个普通人一步一步成长成为一个大侠的故事,会让每个人都把自己带入,让每个人都找到自己的影子。”
金庸的武侠世界中,不仅有波澜壮阔的历史,更有对民族融合的思考,不仅有刻画入微的动人情感,更有深厚绵长的传统文化。他将儒释道、文史哲、琴棋书画,茶酒田园……贯穿作品始终,也对传承中华文化做出了独特的贡献。文化评论员谭飞认为:“金庸先生有丰厚的学养、上乘的中国传统文化,包括琴棋书画、儒释道的熏染,同时也反映了家国情怀。他非常中正,是又带着传统又带着现代思维的新派文化人。他的作品不仅是在看武侠,也是看中国、看社会。许多他塑造的人物现在看来都栩栩如生,就像在身边一样,这就是他的作品具有穿越时代、穿越时空的生命力的写照。”
金庸的每一部武侠小说,都被屡次翻拍成影视作品。《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笑傲江湖》等更成为百看不厌的经典。影评人小爱认为:“金庸笔下的武侠世界,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属于文化的世界,不再是一个简单为大众提供娱乐消遣的通俗小说,而已经变成了有文化价值的艺术作品。”
从“60后”到“90后”,几代中国人都曾在青春岁月中读着金庸,萌生出对历史的爱好、升腾起对传统的敬意、激发出强烈的家国意识。金庸离世,不仅成为媒体推送的要闻、带来社交平台上“刷屏”之势的感慨,更让不少读者再次
追忆起他心系民生、创办《明报》的职业生涯和为香港回归祖国事务殚精竭虑、看好回归后香港发展的政治远见,武侠爱好者们也在回味和思考他作品的价值:“——金庸不仅是在文字上影响着这个国家,也在影像上影响着观众。
——他塑造的很多形象对现代来说有启迪意义。最有精髓的就是‘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而不在于他武功有多高。”
金庸生前曾通过媒体留下对后辈的忠告:“希望你们养成念书(读书)的习惯,多读书,从读书(阅读)中寻找乐趣。这种乐趣是人家剥夺不了的,而且永远觉得一生过得很快乐。”
金庸先生曾表示,要把“小说为几亿人喜欢”写在自己的墓志铭上。而在那些通宵达旦阅读他小说的时光中,浩然正气力透纸背成为了精神滋养,“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也成为了每一位读者心底的追求。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49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