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毕竟是一部厚重的史书,篇幅浩大,对人物的塑造也极为完整。作为一本杂剧,气英布的体制和篇幅决定了尚仲贤不可能像司马迁那样对人物进行如此复杂的塑造。在《气英布》中,刘邦虽然出场不多,但却是其中的一位十分关键的人物。在整本杂剧中,尚仲贤对刘邦的侧面描写远远的多于对他的正面描写,而且《史记》中刘邦的神化描写在元杂剧中几乎毫无踪迹。在尚仲贤的笔下,刘邦就是一位“布衣君主“,甚至可以说是一位“地痞皇帝”。
一、气英布的探究
1.气英布的内容解析
在《气英布》中,随处可见对刘邦带有侮辱性的词语,例如:泼刘三端的是、端的是负功臣!既刘沛公无君臣义分,汉随何咱有什么相知面情。那时节丰沛县里草履团头,早晨向露水里寻牛,骊山驿监夫步走,拖狗皮醉眠石臼。舌剌剌言十妄九,村棒棒的呼幺喝六。查沙着打死麒麟手,这半合儿敢谩骂诸侯。就里则是个大村叟,龙椅上把身躯不收。虽然司马迁也写了刘邦卑劣的一面,但他都是从具体、真实的事例中透露出其卑劣性格,并没有直接从语言上进行描述,毕竟刘邦是大汉王朝的开国君主。
而在《气英布》中,尚仲贤并没有顾及刘邦作为皇帝的形象,直接将“泼刘三”、“草履团头”、“驿监夫”、“大村叟”等不雅的称谓加在了刘邦头上,甚至言其“拖狗皮醉眠石臼”、“放二四,拖狗皮”、“龙椅上把身躯不收”,刘邦高高在上的帝王形象在杂剧中荡然无存。作为杂剧的核心动作,“濯足气英布”是整本杂剧矛盾冲突的导火索,引发了刘邦与英布的君臣对立。“濯足气英布”这一计谋在元刊本中并没有明确表明是刘邦所出,但实施者必然是他,所以在杂剧中,刘邦是冲突的诱发者,同时他也是冲突的终结者。
杂剧第三折中,面对英布的愤怒,刘邦也想出了笼络之策:(等驾跪着把盏科)(做接了盏儿,慌科。背云)后代人知,汉中王几年几月几日,在管驿内跪着英布,吃了一盏酒,便死呵也死的着也!在这里,刘邦的动作格外引人注目——“驾跪着把盏科”,刘邦不顾君王身份,亲自跪着为英布敬酒,这个动作将刘邦的礼贤下士表现得淋漓尽致,堪与周公“吐哺握发”相比。“后代人知,汉中王几年几月几日,在管驿内跪着英布,吃了一盏酒,便死呵也死的着也!”在受到如此礼遇之后,英布的心已经彻底被刘邦征服了,要死心塌地为其效命,正如《战国策》所言:“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刘邦的礼贤下士为其成功奠定了重要基础。
刘邦能够完成帝业,有着很多谋臣武将的支持,但这并不能否定其本身具有的才能,《曲海总目提要》言:“表扬汉高祖用人之智略”。在刘邦的眼里,英布只是一枚可以为自己效力的棋子,如何将这枚棋子的作用发挥到极致是他一直在考虑的问题。无论是史学家还是刘邦自己都强调了其周边的谋臣武将的巨大作用,而这些恰恰证明了刘邦作为一名君主的御臣之才。秦末是一个风云动荡的时代,这为那些出身草莽的有志之人提供了建功立业的机遇。
在刘邦的手下,诸如樊哙、韩信等出身低微之人数不胜数,刘邦想要驾驭这些人来为自己服务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所以,刘邦能够深入了解每个人的长处,对属下有一个完整的把握,最后做到人尽其用,充分利用他们的优势,集合他们的长处,将这些人团结在自己周围,完成了自己的帝业。综上所述,在司马迁笔下,刘邦的形象比较丰富,也比较完整,最大的特点就是带有浓烈的神化色彩,而在尚仲贤的笔下,刘邦失去了皇帝神圣的光环,但依旧有礼贤下士的胸襟,身上携带的平民气息或者说痞子气息比较浓厚。
2.英布形象的异同
英布是秦末汉初的一员大将,素以骁勇闻名,其投项梁,归项羽,最后为刘邦所用,与韩信、彭越并称三大名将,为大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被封为淮南王,但最后却被诬陷反叛,惨遭杀害。司马迁对那些死于刘邦刀下的功臣多有惋惜之情。在魏豹、彭越、韩信等人的传记之中,司马迁热情赞颂了他们征战沙场的丰功伟绩,同时对他们的死也倾注了无限的同情与惋惜。然而,同样作为大汉功臣的英布却未能享受到同等待遇。在《史记》中,英布被描述成一个鲁莽冲动、缺乏远见的人:英布者其先岂《春秋》所见楚灭英、六皋陶之后哉身被刑法何其拔兴之暴也项氏之所坑杀人以千万数而布常为首虐。功冠与诸候,用此则可得王,但亦不免于身,于是则为世大所僇。祸之兴自爱姬,殖妒媢患,竟以灭国。
司马迁将其“拔兴之暴”归结为先祖之阴功,而对其“坑杀人以千万数”的残暴行径更是给予了强烈的谴责。在最后“祸之兴自爱姬,殖妒媢患”,因小故而招致灭国之祸,充分体现出他的鲁莽、草率的性格特征。当然,司马迁并没有完全否定英布作为战将的功劳,“功冠,用此得王”,这八个字是司马迁对其累累战功的充分肯定。在元杂剧《汉高皇濯足气英布》中,尚仲贤并没有去追究英布以往坑杀俘虏等罪行,而是着重塑造了其骁勇豪迈的草莽英雄形象。今番已无,不索起之与干戈。主公曾依仗范增、英布,等怕甚谁韩信、萧何!无我则待独,于是分儿兴隆起楚社稷,怎肯会交劈他的半儿停分以做汉之河山。
杂剧在最开始的时候,英布就一下点出了自己在项羽阵营中的地位,带有强烈的自豪感,并扬言要独占社稷,不肯与汉家分取河山。使读者或观众一开场就能感受到英布的霸气。其中的早房公免忧酒,休惊带莫闻奏。看英布御统戈矛。今番王则是夸强口,楚项籍天丧不是君宇宙,汉中王合与霸之军州。此番绝了,今后无,这回休矣!这便是英布出征之时唱的曲子,言语之间透露出英雄之气,直言项羽此次必败。
二、英布在后半部分的描写
1.英布豪迈之风的体现
最能体现英布骁勇豪迈之风的是杂剧的第四折。第四折由探子主唱,共有七支曲子,展现了英布的骁勇之姿,刻画出一位在疆场之上驰骋无敌的英雄形象。
第一支曲子:“楚汉争锋竞寰宇,楚项籍难赢敢输。此一阵不寻俗,英布谁如!”项羽与英布对阵疆场,一方是不认输的西楚霸王,一方是出身草莽的黥面之王,都是人中豪杰,但“此一阵不寻俗,英布谁如!”
一句表明英布之霸气更胜项羽一筹。
第二支曲子:“他那壁剌剌旗门开处,楚重瞳阵上高呼:无徒,杀人可恕,情理难容!相欺负,厮耻辱,他道我看伊不轻!我负你何辜!”
昔日的君臣今日变成了敌手,项羽怒不可遏,两股杀气在疆场之上弥漫开来。还有四支曲子描写的都是双方交战时的场景。
“飕阵上的发金如簇,嘛响臻坡前排的士族,呀扑的垓心里骤的战驹”“巨毒之躯,抡动如彪。虚谩则各如自实,实里编入着虚,厮过者里过着依如法度。”“纷纷的溅如土雨,霭霭的黑气黄云便遮如太虚。腾腾的野马荡动如同出征,隐隐的人盘在杀雾之中。吁吁的人马都喘着粗气。”“枪和斧头如同注入了万道霞光,断铠甲像是落兜鍪。”
这场英雄之间的对决可谓激烈,最后一支曲子交代了最后的战况,最后便是以一句“把那猛兜住,夯破胸脯,柄大金蘸斧。”来进行了最终的结尾,最终讲述了双方的交战最终还是以项羽的失败而结束,而此刻英布竟然感叹自己损了一把斧头。面对项羽这样的劲敌,英布没有畏惧,在取得胜利之后依旧十分轻松,从侧面展示了其骁勇豪迈之英雄之气。在《气英布》中,英布就是一位勇武无敌的大将,甚至将西楚霸王项羽都难与其相比。对于司马迁对英布的谴责,尚仲贤对其更多的是赞赏。
2.历史题材的杂剧分类
以历史为题材的杂剧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以史实为骨骼,增饰血肉,在这一类剧作之中,基本保持了历史的原貌,第二种则是以传说为基础,附会历史,甚至有些剧作除人名以外皆是杜撰。不管是哪一类作品,都必然带有历史的属性,这一点毋庸置疑,而对史实保留多少、改写了什么地方,则体现了元杂剧作家的时代精神。《气英布》显然是属于第一种的,尚仲贤基本继承了《史记》的故事框架,但尚仲贤与司马迁在塑造人物上的细微差别却折射出两者不同的时代精神。司马迁是一位史官,其创作《史记》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一切以事实为基础,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司马迁完全是对事实的罗列与简单记述,而是增加了自我的情感意识在里面。在刘邦形象的塑造上,司马迁也“笔补”了大量带有传奇色彩的事例以证明刘邦称帝的合法性。而《气英布》是一部艺术作品。
三、小结
元杂剧作家在历史之中肩负的仅仅只是是向民众传授历史知识的政治或社会任务,他们不需要对历史负责,他们创作的目的仅仅是娱乐百姓,供大家消遣,历史真实在元杂剧作家看来,只不过是他们创作的原材料,并不能成为约束他们创作的教条,而那些原来在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他们身上的政治色彩逐渐削弱或者说成为了某种影射的载体,而他们身上所包含的文化符号却日趋复杂,有的甚至完全脱离历史人物本身,成了一个新的文化符号的集合体。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17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