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跑,小区后面找了条人少的马路,摘掉口罩、戴上耳机,想起跟音乐的一些小事。
印象中正儿八经唱歌听歌,是在小学。四年级的时候,班里文娱委员喜欢唱歌,也喜欢抄歌词,会专门用个本子,把一首首流行歌词写上,再配上很精致的流行小贴纸,课间或者音乐课上,全班如视珍宝,拿着那歌词本轮流看、一起学,学的速度竟然非常快,而印象最深的当属任贤齐的《心太软》,小学四年级,居然能从情歌中唱出感情。
老家有个大哥哥,我只知道他比我姐大,实际什么年龄也没了解过,在我八九岁的时候,那个大哥哥就已经在外面打工了,他家里有个大的录音机,可以开很大的声音。有一年,他从外面带回Beyond的磁带,在家里大声播放,他跟着录音机学,我和另外一个发小喜欢去他家,也跟着学黄家驹的歌,学粤语腔调,就那样可以在他家待整整半天时间。但到现在,没学成一首Beyond的歌,那位大哥哥,也有至少10年未曾见面。
在精神生活相对简单的年月,音乐似乎很珍贵,又具备强大的魅力,吸引着我们去打开通往外面世界的门。
拥有自己的录音机,是初一的时候。为了得到梦寐以求的专属录音机,好不容易盼到了读初中,因为初中有英语课,买台录音机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有个周末,一本正经的跟妈讲要买录音机学英语,妈很爽快的应允了,当然,在学习方面的投入她从来不含糊。录音机买回后,家里除了多了三盒人教版的英语磁带,更多的是各种歌曲磁带:男歌手、女歌手、中文歌、英文歌。记得比较清楚的磁带有刘德华专辑,那是在老同学家开的文具店优惠买的,还有刚上班的姐带回的刘若英和梁咏琪专辑,以致于我到现在还能熟悉唱出《后来》。
高中三年,听音乐是有效的放松方式。姐花了她当时几天的工资给我买了个超薄的锂电池录音机,家里各种各样的磁带摆放在书桌上,习惯边听歌边自习,因为音乐创造了相对安静的环境。高三的时候,超薄录音机因为电池问题,无法正常使用,读高二的表弟买了个MP3,他很爽快大方的借给我,也就是那段时间,我的学习效率很高。
正是因为妈买的收音机、姐送的超薄录音机和表弟借用的MP3,我听到了更多的悦耳之音,而我自己,在教育水平相对落后的农村中学,把英语成绩从不及格提高到满分能稳定拿到分的水平。世界似乎更加大了,距离也更加近了。
离开中学后,不仅停留在听歌层面,我也开始尝试唱歌,从单纯的音乐欣赏者,升级到音乐的制造者。在宿舍里用电脑,会一直听着各种歌曲,然后找机会去KTV吼上一晚甚至一个通宵。06届毕业生晚会上,竟然主动报名表演节目,挑来选去,选了个自认能有特色的湖南花鼓戏,在院里毕业晚会上跟大头同学合唱《刘海砍礁》,引得台下尖叫,反响果然还可以。健哥推荐听《同类》,宏哥喜欢的《忘忧草》,还有离别时的《给你们》和《讲不出再见》,这时候,有电脑,有手机,也有MP3,获取音乐的渠道五花八门,而亲近音乐的目的也更多,不仅有头脑的放松,也有消遣娱乐,还有感情的表达。年大头到长沙出差,约上杨老师一起,我们仨特意回学校周边找了个KTV,把大学期间班上喜欢唱的歌曲全部唱了个遍,直到喉咙嘶哑,仍觉不过瘾。
如今,唱歌变了式样,配上了各种酒瓶碰撞的声音,除了单纯工作需要,也会有出于情感的“以乐会友”,音乐早已把世界的门打开,但我们似乎不曾去过,所以感觉音乐又把我们拉回了原来的小世界,只属于几个人,甚至只属于一个人。
当然,音乐的魅力远不止于此,和孩子他妈第一次见面,几个人一起K歌,后来她说对我的《你是我的眼》印象很深,这或许是音乐促成的一桩美事吧。孩子他妈怀上当当后,为了胎教,学了很多的儿歌,其中以《小老鼠上灯台》最具代表性,那首“神曲”也成了叮叮的胎教歌曲和催眠的必选歌曲,当当五岁了,他说知道在妈妈肚子里听过,也不知是开玩笑逗我们还是音乐真有穿透力。不管怎样,音乐是生活必不可少的调和妙剂,也是家庭常备的快乐良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18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