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消遣 >> 消遣优势 >> 正文 >> 正文

苏轼诗词中的鸿雁意象,有什么寓意长葶古

来源:消遣 时间:2023/5/11

宋朝,我国历史上继唐朝之后的又一个大一统王朝。虽然终宋朝一代,其在对外的军事层面几乎都呈现出唯唯诺诺、任人欺凌的状态,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宋朝时期的文化和经济发展却进入了另一个繁荣期,极大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容。

在宋朝的所有文人当中,苏轼就是必须要提到的一位。虽然其一生当中的仕途并不得意,但凭借着自身超然的思想境界以及高超的作词技巧,苏轼却成功留名青史,直至今日也引得众人怀念。而在他的诗歌创作当中,鸿雁意象的使用则十分值得探讨。

个人经历与社会变化共同造就了苏轼

1、坎坷的仕途使苏轼的思想愈发独特

苏轼出生于四川眉山,这在北宋时期说是偏远之地并不为过。虽然家庭并不算得上大富大贵,但苏轼的教育却并未就此落下。相反,其父亲苏洵不仅本人勤学好问,在读书上下了极大功夫,对苏轼苏辙两兄弟的教育也极为上心,将自己所有的学识和做人的道理都教给了他们。

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苏轼积累了相当深厚的文学功底,为其日后的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年仅二十岁之时,苏轼便与其父其弟一起从四川来到开封参加当时的科举考试。在这场考试当中,苏轼的策论使当时身为主考官和面试官的欧阳修、梅尧臣大为震惊,认为他是一个难得的天才,以后一定能够取得极大成就。

如果按照正常的角度来看,苏轼的仕途必然无比坦荡,但事情的发生总是难以预料。正当苏轼他们父子三人名动京城、准备大展身手之时,苏轼的母亲却因病去世,他们不得不回家守丧三年。再次回到京城后,苏轼立马凭借自己的出色发挥成为了一颗政坛新星,仕途就看起来一片光明。

但就在这个时候,苏轼的父亲苏洵又因病去世,他们兄弟二人不得不再度回家守丧三年。这三年不仅对苏轼的官宦生涯造成了一定阻碍,更重要的是,当苏轼回到朝廷之后,震动整个北宋政治的王安石变法也刚刚开始。苏轼曾经的多名好友都因为反对变法而遭到贬谪,北宋政坛彻底变天。

之后苏轼本人也因为谈论新法实施当中的诸多弊端而遭到贬黜,他本人也就此开始了自己多舛的宦海生涯。他离开京城,先后去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方做官,并且都在当地做出了不俗的政绩。但即便如此,苏轼还是因为乌台诗案差点被杀,被贬往更为偏僻落后的黄州。

之后他又相继去往汝州、常州等地方为官,自己的仕途也随着朝廷内部新法派与守旧派之间的斗争形势而不断变化,最远的时候甚至去过海南儋州。但无论其中的变化到底如何,苏轼的为官生涯总的来说是相当不得志的。正如其本人在诗中所自嘲道: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在多次的贬谪当中,苏轼曾经治国理政、救济天下苍生的愿望彻底落空。尤其是朝廷当中新法派与守旧派之间的激烈斗争,更让他对政治感到心灰意冷。然而,也正是在这种郁郁不得志的情况下,苏轼通过对儒释道三家思想的解读和感悟,总是能够做到及时地安慰自己,并且借用周围的事物来作消遣娱乐,东坡肉等菜品的发明便是有力体现。

从这个角度来看,苏轼造福后人的便不止诗词歌赋上的创造了,还有着口舌上的享受。在不断的游山玩水中,苏轼总能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和道理,从而写出符合他心境与思想的作品,鸿雁便是他常常使用的意象之一。

2、苏轼是北宋诗文改革的领袖人物

从宋朝建立以来,宋朝国内就开始掀起了一阵反对浮靡文风的运动,许多著名文人都投身于这场运动,倡导在诗文上面做出新的改革。到了宋仁宗时期,这一运动发展得愈加蓬勃,不仅参与的人数变得更多,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氏父子等都是其中的代表人物,而且在改革的理论和方向上也变得更加明确。

他们一方面要求诗文的格式和形制需要简洁工整,朴素易懂,不需要刻意追求古文在形式上的精雕细琢;另一方面,他们也对文章的内容提出了一定的变革,认为文学要发挥现实性的作用,不能仅仅是空谈一些不切实际或者作用不大的口号。简单来说,就是文学要落到实际上去。

而当欧阳修去世后,苏轼便自然而然地成为了这场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在苏轼看来,诗文的创作一定是要有感而发,同时创作者要注重观察生活当中的一切事物,从不同的角度来对事物进行不同的表现,进而达到一种既能抒发内心真情实感,也可以起到给人以哲理的境界。

在不断地贬谪当中,苏轼见到了无数事物,这些事物都成为了他诗文创作的灵感来源,鸿雁就是这种灵感之一。通过对他们的细致描写,苏轼将自己内心当中的思想与感受全部表达了出来,同时也通俗易懂,不给人矫揉造作之感。可以说,苏轼的文学成就基本上就是北宋的最高水准。

苏轼诗歌当中鸿雁意象的具体运用

1、以飞鸿来表达对命运漂泊的乐观精神

苏轼一生当中经历数次贬谪和打击,从一代天之骄子到被贬儋州的罪人,他的人生命运不可谓不坎坷。在这种长期的贬谪和苦旅当中,他不可避免地生出命运漂泊难定之感。而鸿雁作为一种在一年当中需要南北迁徙的鸟类,自然就符合了苏轼对于漂泊的感慨,成了他抒发此类感受的重要意象。

但是,由于苏轼本人对于儒释道三家思想的理解和感悟,使其在这种命运漂泊无定的过程当中所产生的并非凄清悲凉之感。相反,他只是将这些经历当作了一种生命力在不同地区之间的流动。就像鸿雁那样,虽然南北迁徙,但这些地方都不是它最后的终点,生命并未就此终结。

在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当中,他以“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一句来精准表达了自己的感受。他认为鸿雁的四处飞翔只不过是自然发生的必然事情,人生当中也是如此,不必为自己的四处漂泊感到悲伤。同时,即便在这些地方偶有停留,但它也不会成为自己真正的归宿,前路仍旧是远大宽阔、值得自己去闯荡的。

当日后再回头观看这些以前发生的事情,便也只是会心一笑了。通过这首诗,苏轼将自己面对不顺人生的乐观情绪传达得淋漓尽致,这首诗也就此成为千古名篇。可以说,也只有在苏轼的笔下,鸿雁才能成为一种积极的意象。

2、将飞鸿作为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意象表达

在乌台诗案当中,苏轼因为自己的文章而遭受到了新法派的猛烈抨击和批评。虽然他最后因为众多士人的求情和北宋以文人治国的国策侥幸不死,但却无可避免地再度遭到贬谪。即便如此,苏轼却并未就此低头,而是始终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

在被贬黄州期间,苏轼写出了《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一词,以鸿雁作为了自己高远的志向和洁身自好的情怀,“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鸿雁独自往来,就像苏轼一样不与众人同流合污,就算在日后的生活当中凄清难耐也无法改变,苏轼的品格也一下变得超凡脱俗起来。

值得一提的是,当守旧派占据政治斗争的上风后,苏轼又因为得罪了守旧派而再度贬谪。他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以司马光为首的守旧派也不过是一丘之貉,甚至其心胸还更加狭隘一些。

3、飞鸿成为消息传递的重要工具

在苏轼的贬谪生涯当中,他之所以能够做到始终以乐观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的无奈和坎坷,除了是因为他本人的有效调节外,苏辙的慰藉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在贬谪时,苏辙经常与苏轼之间互相通信,既是在了解彼此的状况,也是在相互安慰。

因此,一旦双方失去来信,苏轼内心自然也就变得波折起来,希望这两人能够快点恢复联系。在《浣溪沙》这首作品当中,苏轼用“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一句来表达了自己对于消息传递的渴望和急切之意。鸿雁这种一直作为消息传递的传统意象此时都已经不再能够使两人交流,苏轼内心的苦闷可想而知。

总结

总的来说,苏轼之所以能够成为北宋最伟大的诗人,不仅在于他在诗词创作上的诸多成就,还与其独特的思想境界有关。面对人生如此重大的挫折,苏轼不仅没有彻底变得消极下去,反而是能够用乐观的心态去面对一切挑战,从生活当中的细微之处找寻快乐。

正是在这样的思想境界之下,苏轼笔下的鸿雁都变得别具一格,一点一滴都透露出自己的豁达情绪。可以说,如果没有苏轼的存在,中国的诗歌文化的丰富性怕是要黯淡不少。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444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