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消遣 >> 消遣介绍 >> 正文 >> 正文

孔乙己一个边缘人的尴尬和寂寞,折射出

来源:消遣 时间:2022/11/9
治疗白癜风的药物 http://pf.39.net/bdfyy/bdfyw/

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孔乙己》

学生时代看这篇小说时,不免觉得孔乙己既令人讨厌,因为他明明落魄潦倒了,却还要端着一副知识分子的架子,满口之乎者也,但同时觉得孔乙己又是一个可怜的人,他内心又是善良的,可是却总是引来周围人的嘲笑,觉得他就是一个和周遭的人格格不入的存在。

如今再次重读《孔乙己》,心中生出了不一样的感觉,明白了鲁迅先生写下这篇小说的用意,他用一种白描的手法,刻画出一个社会边缘人物-孔乙己,他虽然是一个知识分子,可是却没有功成名就,无法过上丁举人那般光鲜亮丽的生活。但他内心觉得自己是穿长衫的,不屑于将自己归属于普通劳动人民,慢慢他成为了一个边缘化人物,无法融入于这两个阶层中,边缘人从从狭义来说就是各个方面都脱离主流社会群体的个体。

鲁迅先生刻画了孔乙己这个人物,不仅是抨击旧知识分子迂腐的一面,也深刻地揭示了社会各阶层人物的冷漠和自私,人性中的凉薄。

以丁举人为代表的上层世界、短衣帮的劳苦大众以及孩童世界,三个不同阶级对于孔乙己的合力绞杀,孔乙己这个落魄知识分子最终悲惨而落寞地死去,仿佛他从来没有出现过。

01、以丁举人为代表的上层世界:高不可攀且不容侵犯,同时又是孔乙己心之神往的阶层,这种求而不得是孔乙己内心痛苦的根源

小说中的丁举人从来没有正式出场,可是他在读者内心的印象却是根深蒂固的,小说一开始就这么写道:

“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

这不禁令我联想起当时社会等级森严的阶级之分,而以丁举人为主流的上层世界的人,他们高高在上,而且有着天然的优越感,这都由于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所决定的。

小说真正提到丁举人,也是从一个喝酒者的讲述中得知,因为孔乙己偷了丁举人家的东西,被丁举人抓了个正着,

“怎么样?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后来呢?”“后来打折了腿了。”

小说没有任何多余的语言,寥寥数笔便勾勒出一个权威者的形象,他们的利益一旦被触犯,便会痛下毒手,没有任何怜悯之心。他们一旦考取功名成为人上人,便拥有了特权,对曾经如孔乙己一样的同行者,丁举人显露出极大的冷漠。

丁举人突破了没落的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相对的封锁,却转而换了一副统治者冷酷残忍的嘴脸,对同是读书人的孔乙己不仅毫不留情,甚至意欲置之死地。

孔乙己内心深受“学而优则仕”思想的影响,想跻身上流知识分子阶层,所以他总是穿着那件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的长衫。这里表达出两个讯息,第一层意思是:孔乙己内心深处把自己归类为知识分子,所以穿着一身标志着知识分子的长衫。他身上那件长衫又脏又破,这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孔乙己的潦倒穷困,这反映出孔乙己的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反差。

第二层意思,一袭破旧污秽的长衫寓意着孔乙己想要融入上层世界的幻灭,就如这件长衫一般,早已破败不堪,孔乙己眼里看着,心中却还固守着这个可笑的念头,可笑可气又可叹。

孔乙己极力想进入上层世界,却求而不得,丁举人为首的阶层对于孔乙己的排斥和无情打压,是刺向他的第一把刀。

02、以短衣帮为代表的下层世界:孔乙己与短衣帮之间相互不屑一顾,孔乙己成为短衣帮茶余饭后的消遣,这令孔乙己尴尬且苦恼

对于以短衣帮为代表的“下层世界”,孔乙己则是由内而外地排斥的,因为他心中保存着知识分子可悲的高傲,以“穿着长衫的读书人”自我标榜。他虽然不能像丁举人那样成为过着上流社会阶层的生活,但是他不愿意放下读书人的架子。

他觉得自己是读书人,从心底里看不起那些卖苦力的下层老百姓。从中不难看出孔乙己的迂腐,孔乙己自然是不愿意自降身价与短衣帮为伍。同时,那些短衣帮也打心眼里看不起孔乙己,因为孔乙己虽然天天穿着长衫,以读书人自称,却身无长物,连温饱都无法解决。

短衣帮都是一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穷苦老百姓,他们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来,对于生活的艰辛和生存的艰难,他们和孔乙己一样感同身受,可是他们却在捉弄孔乙己的同时感受到开心,将平时受到的压力得以释放。这样就可以从一个比自己更可怜更落魄的人身上找到一些做人的底气,寻找自己的那点可怜自尊,却泯灭了自己最后一点善良。

那些人总是百问不厌:

“你是不是又偷东西了吧?”

也许此时他们可以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对于孔乙己的小偷行径嗤之以鼻,可是却忘记了自己身上的各种恶习。孔乙己一个落难读书人,喜欢看书却无钱购买,只好用偷书来满足自己的一点精神食粮,至少他还可以在书中找到些许安慰和快乐。

短衣帮们因为长期处于生活底层,无法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快乐,更没有精神上的追求,所以他们只好在这个看起来比自己更可怜更落魄的人身上寻找乐趣。

孔乙己遭到了短衣帮们的肆意嘲讽,他内心的痛点被他们无情踩踏,这成为了刺向孔乙己的第二把刀。

03、孩童世界:孔乙己对于孩童是抱着良善的心态,可是孩童们早失去了应有的纯真善良,孔乙己最后一点善意也被践踏殆尽

鲁迅先生在小说《孔乙己》中描述的看客中还包括了孩子,这是有别于其他的小说,鲁迅小说中的孩子形象都是纯真朴实的,比如《社戏》中儿时的小伙伴,《故乡》中的小闰土,可是在《孔乙己》中孩子的形象却也变得令人讨厌,他们多了份成人世界的事故和圆滑。

孩子们一看到孔乙己,一边想骗他的豆子吃,可是一吃完豆子,转脸又笑他。也许孔乙己在他们眼中就是比较好骗的人,可以轻而易举地从他那里骗到东西吃,而且还可以任意嘲笑一番。也许在别的大人那里既骗不到吃的,还可能会被斥骂。

鲁迅先生描述的这群孩子在成人世界的勾心斗角及各种算计耳熏目染下,已经变得势利和善于察言观色,早早失去了童真,沦为了看客之一,他们凭借着孔乙己那点善良,既讨得好处,又对他捉弄取乐子,读来让人觉得心生凉意。

孔乙己内心深处残存的一点良善之心,却遭到了“孩童世界”的无情践踏,孔乙己想通过实际行动证明的存在感和价值感,想在纯真的孩童那里寻找一点存在感,寻求一点世间的温情,可是最后却以失败告终。

本来应该是善良纯真的孩童给了孔乙己又是致命的一刀,此时他的内心已经没有了任何期盼,最后在这个凉薄的世界中悄无声息地死去了。

04、小说带给我关于人性的几点思考

读了小说后,深切感受到孔乙己的可悲可叹,而孔乙己身边的冷漠看客更加可恶可恨,他们将自己对于生活中遭受到的所有不如意,统统宣泄给一个可怜的落魄读书人,从中寻找一点乐子,人性中的凉薄显露无疑。

《孔乙己》被鲁迅先生收录到了《呐喊》文集中,所以我们可以透过字里行间看到鲁迅先生的呐喊:给世间多一点温情。

①究竟是人之初性本善,还是人之初性本恶?

《孔乙己》中对于“我”的描述,“我”是店中伙计,因为样子太傻所以掌柜安排我在柜台前打杂,在小说中“我”是唯一没有讽刺嘲笑孔乙己的人,是小说中难得的良知尚未泯灭的旁观者,所以孔乙己对“我”表现出几分好感,教我写字,可是却遭到了无情的漠视。小说中还着重描述了那帮早已失去了纯良的孩童,他们对于孔乙己无丝毫的善意。

我不禁在想究竟是“人之初性本善”,还是“人之初性本恶”?

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因为人天生就有恻隐之心。而荀子则认为人性是恶的,人类就是个自私自利争夺资源的动物,是为了生存的本能。

几百年以来对于“人之初性本善”还是“人之初性本恶”?一直争论不下。其实在我看来善和恶存在每个人的心中,是人的正反两面,只是人在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中受到不同的熏陶后,善与恶交锋的结果。

所以鲁迅先生会发出呐喊声:救救孩子!因为成人世界的不健康的世界观已经侵蚀到了孩童世界,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由于成人世界的错误世界观,孩子的世界观也出现了偏差,现在的校园暴力频频发生,以及未成年人犯罪的屡屡发生,都与他们错误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由此看来这对于如今的我们依然有着现实意义,我们成人世界的价值观对于孩子的世界观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孩子不仅是家庭的未来和希望,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

②不要做麻木的看客,沦为乌合之众,坚守自己的做人底线

孔乙己在冷漠、无情的精神围剿中,最终孤独死去。

在读小说《孔乙己》时,我不禁在想:那些短衣帮以及小店伙计,他们都是底层老百姓,他们之中应该也不乏有善良之辈,为何就没有一个人能够给予孔乙己这个落魄之人一点温暖呢?毕竟孔乙己虽然迂腐,但是不是那种大恶大奸之人,其实他也想融入群体之中,可是却被众人排挤。

法国作家勒庞的《乌合之众》中这么写道:

只有身处群体之中,这些傻瓜,低能儿和心怀嫉妒的人才能够摆脱自己卑微无能的感觉。只有身处群体之中,他们才会感觉到一种残忍,短暂但有巨大的力量。

人性往往通过鉴赏他人痛苦,来忘记自我命运的卑微与低贱,以此来达到虚妄的满足。

其实如今社会中的网络暴力就是一种新时代的乌合之众,曾经看过一个报道:一个女医生去游泳池游泳的时候,遭到一个十三岁男孩摸屁股等不雅动作的骚扰,她丈夫上前去打了小男孩两巴掌。少年的母亲随即叫人女医生围在浴室里面殴打,后来在警察也协调了此事。可是男孩的家长却依旧不罢休,他们不仅到女医生的单位去闹,还在网络中散布不实言论,引起网民人肉搜索,最后女医生终于顶不住压力,选择了轻生!

有时候我们在网络的煽动下,失去了基本判断能力,成为了冷漠的看客,合力扼杀了一条条鲜活的生命,但愿悲剧不要重演。

结语:

但愿我们从《孔乙己》看到些什么,也许我们可以从那些刺耳的笑声中感悟到什么,但愿我们不要成为孔乙己那样的人,更不要成为那些冷漠无情的看客。因为这个世界之所以让我们留恋,因为它还有一丝温情和善良。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22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