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意义
来源:《新湘评论》
作者:赵启正
图片来源:人大附中新闻中心孙江波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人生的黄金时期在青年。青年时期学识基础厚实不厚实,影响甚至决定着自己的一生。”因此爱上阅读,并以书为媒,与具有穿越时空魅力的科学家、思想家、政治家、艺术家等进行精神的交往,灵魂的对话,将特别有助于青年朋友在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汲取智慧的养分,滋养浩然之气。
在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让我们跟随国务院新闻办原主任,被外界称为中国“第一新闻官”的赵启正先生的步伐,去追寻读书的意义。
他职业生涯横跨核物理、政治、外交、教育等多个领域,并均有建树。他致力于“向世界说明中国",开展文化对话,"讲好中国故事”。本文深入浅出地展示了,在这样一位具有全球眼光的前辈眼中,读书之于个人、社会、国家的意义到底是什么。虽然此文发表时间已久,但是读起来依旧散发醇香。希望每一个恰好阅读此文的人,都能有自己的收获。
为什么要推动全民读书,理由也许有一百个,但是“让”全民有读书的习惯并不容易。没有主动的文化自觉,人们难以养成读书习惯。我们需要“养成教育”,从幼儿园开始进行养成读书好习惯的教育。
我曾在几个大学说过:“30岁的人如果具有40岁的智慧,他的一生很可能是成功的;如果他只有20岁的智慧,则可能是失败的;但是多数30岁的人具有30岁的智慧。”学生问,何以具有超前年龄的智慧?我答:多与睿智的长者交流;多读好书。
与睿智的长者交,是忘年交,可遇,未必可得,全在缘分。面对面的交往可以请教,是双向的对话。周恩来曾经说过:“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而多读好书,不需缘分,全在自己。读书是投入产出比最大的进步的捷径,一本好书是作者多年研究的结晶或是作者多年、甚至一生的体验,你用几天或几周去分享,去吸收其精华,是多么愉快的事情!
为什么要读书?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不可胜数,知道这些名言也未必就能受到感动,就去读书。我们深想这些名言成立的最基础的原理是什么?我们不妨从人类的进化与动物进化的比较来看看。人类有了语言,特别是有了文字之后人类的历史进程大变,这是因为人类每一代不必再从零开始,而是后代有了前辈的文化遗产。最重要的文化遗产是以文字之书为载体的。而动物只能按达尔文的规则慢慢进化,人类有文字以后的进化或进步则突飞猛进。
哪个民族重视教育,重视读书,就能有利于充分继承先辈的文化高度而更善于生活,更善于创新。
民族或国家的阅读是由个人的阅读构成的。当前我们的国民年平均读书的数量太低,每年每人仅4.5本,一年中连一本书都不读的超过50%,阅读在很多人心目中不是一件要紧的事,绝非生活之必需;有人统计,我国国民中有读书习惯的人大概只占到5%左右,这真令人堪忧!相比较,犹太人每人每年读书64本,法国人每人每年读书11本。犹太人有万,占世界人口0.22%,迄今,获诺奖占总数的20%,物理诺奖的45%;法国则获32个诺奖。获得诺奖多的原因很多,读书多总是可能的原因之一吧!
读书通常有多种目的:应付考试;学习专业知识;为了就业;为了消遣;为了修养。这都不错,但也都不是完全的和能终其一生的动力。例如,中国一向还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价值观,单独理解这句话,也许还可勉强正面解释,但是把前一句“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连起来就是“学而优则仕”了。如今在多元化社会中,追求仕途不是唯一的。十年寒窗苦读的动力不足了。但是上大学,读博士,追求高级职业的动力上升了。这些都是有功利因素的。一旦达到目标,读书动力便骤然下降,有的学生一旦考上大学,就不用功读书了,即为此种表现之一。
读书增加知识、开阔眼界、提高个人品位和修养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毋庸置疑。人们的阅读成为习惯,还是得认定阅读是培育人的全面素质的,阅读与水、空气和粮食一样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孙中山说过:“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外,只有好读书,我一天不读书,便不能生活。”培根说过:“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英国有一句谚语说得更简练、更概括——读书在于造成完全的人格。
由于“增加知识、开阔眼界”和“消遣娱乐”的功能并不是图书所独有的,在今后,各种新媒体将以各自的优势进一步分散人们的精力,分割人们有限的时间,人们如果仍然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推动力,我国国民的读书率可能会进一步降低。
读书节是每年一次的提醒人们读书的兴奋时刻,办读书节是推动全民读书的一件大事。最近,温家宝总理在不同的场合谈读书,令人深思。总理说:“书籍本身不可能改变世界,但是读书可以改变人生,人可以改变世界。读书关系到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和修养,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素质,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一个不读书的人是没有前途的,一个不读书的民族也是没有前途的。”
推动全民读书应当是国家战略,还应当有许多的战术配合。比如,如何经常地向不同类型的读者推介好书,中国的图书评论力量还显得太弱。又如,在提高本国阅读率的同时,如何进一步加强中国图书对外推广,也是必需同时进行的。当我们说起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不再因为只是分享祖先的光荣而惭愧之时,就是我们的文化事业(不仅是读书)的兴旺之日。
编辑:李逸飞
审核:孙江波老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