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正有这样的一些人,他们最怕的就是独处,让他们和自己呆一会儿,对于他们简直是一种酷刑。只要闲了下来,他们就必须找个地方去消遣。他们表面开心热闹,实际内心极其空虚。
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想方设法避免面对面看见自己。对此我只能有一个解释,就是连他们自己也感觉到了自己的贫乏,和这样贫乏的自己呆在一起是很没有意思的,再无聊的消遣也比这有趣得多。这样做的结果是他们变得越来越贫乏,越来越没有了自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独处是一种检验
独处测出一个人的灵魂的深度,对一个人来说,不厌烦自己是一个起码要求。
一个连自己也不爱的人,他不可能有高质量的社会交往。他跑到别人那里去,对于别人只是一个打扰,一种侵犯。一切交往的质量都取决于交往者本身的质量。唯有在两个灵魂充实丰富的人之间,才可能有真正动人的爱情和友谊。
对于一个人来说,独处和交往均属必需。但是,独处更本质,因为在独处时,人是直接面对世界的整体、万物之源的。
相反,在交往时,人却只是面对部分,面对过程的片断。人群聚集之处,只有凡人琐事,过眼烟云,没有上帝和永恒。也许可以说,独处是时间性的,交往是空间性的。
让孩子先学会独处,他才能够思考更多
学会独处才能思考,很多德国人都如此认为。因为有空白,才能思考更多的未来和方向。
当然也有脑袋空空啥都不想的孩子,但是也因为他们什么都不想,所以做起事来格外专注,有时为了完成一件小小的作品,他们可以几个小时都在做同一件事。
在学校的游戏室里,总是堆满各式各样的益智玩具,成堆的积木,还有魁儡偶戏(Puppen),可以让孩子在课后的时间,不在外面活动的日子里,做些动动脑筋的事儿。
英国知名畅销书作家理察·田普勒(RichardTemplar)就曾在他的书中写道:
“你认识那些生活中塞满一长串课程、训练、课外活动的孩子吗?……如果让他们到那些美丽恬静的地方,例如:山际、海滨、乡野间度几天假,他们将会不知所措。
他们不知道该如何享受自我,因为他们从来没有时间学习独处,这会让他们难以面对成年后的生活。他们无法放松自己,因为从来没有人教他们该如何轻松度日。”
忙碌的社会中,孩子也变得十分忙碌:英文课、才艺课……填满了下课以后的生活。一旦停下来,许多孩子反而会慌了手脚,直呼无聊,不知该做些什么。其实一些适度的课外活动可以让孩子有所收获,但也需要有一些孩子自己可以安排的“空白时间”。
空白,有时也可以让孩子获益良多。
前几年在台湾有人提倡“慢活”,这是个好的想法,但是从小就没有习惯享受偶尔空白的生命,如何慢得下来呢?
在德国我看到的是:每个孩子感觉起来都“无聊至极”,但是他们却可以认真而且没有目的地去完成一件在我们大人眼中完全无意义,但他们却感到很重要的事。
例如,在社区的马路上,独自一人把整条社区道路用粉笔画成七彩颜色,完成后还签上名字,告诉你这是谁的“大作”,真是有意思。
引导孩子去面对独处
现在的孩子,尤其是城里的独生子女,生来就注定要承受孤独。所以,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是指导孩子怎样面对孤独,学会孤独,以及善于在孤独中寻找生活的乐趣。
家长应该有意识地为他们多创造安全独处的机会,多安排他进行一些需要单独完成的活动,例如做作业,写字、画画、演算等,并为他设定任务,要求他在特定时间内完成。
在任务之下,使他在心理上产生一种目标感,这种目标感可有效地集中他的注意力,从而迫使他没有空闲考虑个人处境,由此回避他心理上的孤独感。随着独处体验的逐渐增多,就会自然而然地建立起独处的能力。要特别强调的是,每当孩子完成任务后,不管结果优劣,都要进行有针对性的鼓励和表扬,并结合一些肢体语言,例如拥抱、亲吻、竖起大拇指等方式对孩子表示热烈的肯定和奖励。
这种肯定可有效强化他刚刚完成的孤独体念,同时让他内心产生强烈的成就感。随着成就感的累积,促使他逐渐建立强烈的自信心。要知道,自信心也是颠覆胆怯和恐惧心理的重要法宝。
很多时候,父母不是做得太少了,而是太多。
我们能为孩子做些什么?
把这个家变得尽可能温暖,让它成为孩子真正的庇护所和港湾。
然后一日日地目送孩子远去的背影,
克制住自己指点孩子人生的冲动,
并假装淡然和洒脱地叮嘱一句:
任何时候,只要需要,记得回家来。
#扫码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2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