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刑罚非常严酷,不像现在的法制公平、公正。另外,古代不单单是法制有可能会有弊端,就连无辜之人都很有可能遭遇株连。
比如连坐的事件,轻则流放抄家,还算是留得一条性命能够日后再起,重则直接惹来杀身之祸,灭宗灭族都不是不可能的,历朝历代均会有连坐之事的发生。
不过,要说最突出的朝代,明朝时期最多。在朱元璋的个人生涯中,由于贪官污吏对他幼年时的伤害,使得朱元璋对贪官污吏恨之入骨,发现一个即灭一个绝不留情。
明初时期,朱元璋发起的明初四大案中,胡惟庸蓝玉两案中涉及被株连的官员一度超过了八万人,占据了整个四大案中遭遇处决的官民数字的半数以上。
四大案不可谓不血腥,就算其中充斥着一些冤假错案,为了君王颜面,朱元璋也毫不犹豫地挥动了自己手中的刀,将一些无辜之人斩杀,在蓝玉案时就有一件像这样的事。
当然,极为看重君王颜面的朱元璋就算知道自己错了,也不能公开承认,只好找个替死鬼一并处斩以表示自己的态度。就这么着,一位狱卒也惹下了杀身之祸。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这其中的故事。
孙蕡是何许人也
元末明初之时,不仅仅是英豪辈出,文人墨客亦是人才济济,孙蕡便是其中之一,他也就是今天我们的主人公。身为才子,孙蕡生的面如傅粉,非常有文人才气。
作为墨客,他与王佐、赵介等人并称为“南园五子”声名远播。话说,孙蕡年轻时候就做了举人,之后又连中进士,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
当时,他先是在工部为染织使,之后工作认真、才气横溢的他,又被调入翰林院中,担任翰林典籍。虽然身为翰林,孙蕡的才华能力得到了认可,但是在升任翰林典籍之前,他的仕途却并不如意。
作为才子墨客的孙蕡,为人本就有一些心高气傲,面对官场的黑幕他实在无法接受,性格刚直的他,从来不会对这些官场黑暗抱持忍让态度。
就这样,孙蕡因为自己的耿直,多次因为官场黑暗与自己的上级领导发生冲突,以至于自己的名声非常不好。对他“持敬而远之态度的”上级领导,自然不会给孙蕡什么好脸色,时不时还会设下一些绊子给他让他陷入危险境地。
很快,对孙蕡不满的上级便给他穿小鞋,找了个由头安排他去修补城墙。孙蕡抱着认真负责的原则,接受了这份差事,可谁想,修补城墙也为自己招来了祸端。
主管的官员因为贪腐造成了失职,被捕入狱,顺带连累了一批人,孙蕡也在其中并身陷囹圄。幸运的是,朱元璋得知了这个可怜之人的遭遇,认为孙蕡素有才华,只是自己的下属过于愚蠢,连才尽其用都不会。
另外,怀才不遇的孙蕡又遭逢牢狱之灾实属可怜。出于爱才之心,朱元璋还是随便找了个借口打发他去苏州历练,想要在“镀金”之后提拔、重用他。
奈何,孙蕡的傲骨有些“过分”,他在苏州任上又一次得罪了上级。无奈之下,朱元璋只得把他扔到辽东去戍边,希望能够借此机会好好历练历练他。
画卷带来的腥风血雨
几年之后,孙蕡戍边时期已满,朱元璋将他召回京城。根据孙蕡的才俊,朱皇帝特意将他安排在翰林院中,做翰林典籍、掌管诗书等编纂工作,也算是知人善任。
孙蕡将这份工作做得游刃有余,因为这些事情对他来说易如反掌,闲暇之时,品读翰林院中的收藏就成为了他消遣时间的乐趣,也验证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
在一次偶然之下,孙蕡得到了一幅蓝玉的画像,蓝玉何等功劳盖世,又何等英雄,地位显贵的他,可以说是一像难求。孙蕡见到人如此难得的画作自然很是高兴,又因为这幅画像的工笔不错,高兴之下也就为这幅画题下了一首诗词。
此事过后,他就再也没有管过这幅画了。时间一长,孙蕡也就把这件事给淡忘了,连他自己都记不得这幅画像。殊不知,这幅画像在日后为他带来了杀身之祸。
众所周知,在朱元璋的晚年,作为王朝中众望所归、拥有极高声望的太子朱标英年早逝。朱元璋在自己的晚年,体验了一次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但丧子之痛并没有打垮他。
作为开国君主,他深知自己不能倒下,于是擦干眼泪继续治理天下。期间,作为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与其父一样有着温和的个性、怀柔天下的心。
出于对朱标的愧疚,再加上朱允炆也仁义,朱元璋最终决定力排众议,选择朱允炆作为继承人。朱允炆年幼性格也像朱标一样温和谦逊,若是继承皇位,自己从前的功臣、现在的骄兵悍将自然是无法掌控。
城府极深的朱元璋自然不会容忍这种事情的发生,为了能给朱允炆一个安静的朝堂,朱元璋开始了一场血腥的屠戮,蓝玉案便在这样的情况下发生了。
身逢冤陷,含冤而死
起初,朱元璋也只是找茬,将一些原本有罪的旧臣处置了,朝堂之上的大臣们也没有觉察到他的真正目的。可是后来,朱元璋的“野心”昭然若揭,杀意也直接爆发出来。
对于一些位高权重的淮西勋贵大臣,他开始选择性地安插谋逆罪名,来进行自己的清洗计划。此后,蓝玉案彻底爆发,一波血腥的抄家灭门,将蓝玉一家老少满门诛戮。
同时,朱皇帝又将蓝玉的所谓“党羽”、亲朋好友、心腹全数逮捕入狱,孙蕡也不幸成为了其中的一人。由于案件波及人数实在太多,根本就没有办法做到审清具结,很多无辜之人就这样申冤无门含冤而逝。
孙蕡面对审问一脸茫然,自己只是个翰林文官,又怎么会和蓝玉扯上关系,可他忘记了先前自己提留诗句的那副画,在搜查中它落入了刑部官员的手中。就因此,他也被坐实了死罪一条。
得知自己将要成为冤死之人的时候,孙蕡气愤难挡,在行刑之前,在狱中那间关押自己的囚室的墙壁上留下了自己的绝笔:箫鼓三声尽,西山又日斜。黄泉无客栈,今夜宿谁家。
其中的凄凉之意令每一个读者无不流泪,就这样孙蕡也做了冤死鬼,成了蓝玉一案的牺牲品。然而,此事到此还没有结束,狱中题诗的事情很快就传到了朱元璋的耳朵中。
孙蕡其人他也记得,连忙来到那间囚室中,品读完此诗之后,朱元璋强压下心中的悲痛。他深知自己冤死了孙蕡,但是一来人即已死、后悔也无用,二来如果自己承认了冤死他的事情,自己的颜面何存?
可是,不抚恤也说不过去。于是,朱元璋采取了一个阴招,一来积极抚恤孙蕡的家人,二来招来狱卒,严厉斥问他为何不上报此事,狱卒被吓怕了,直言自己一时疏忽忘了此事。
结果,这个回答正中朱元璋下怀,他厉声斥责狱卒,怒骂他将一个人才断送了:“去给孙蕡赔罪去吧!”。就这样,这个倒霉的狱卒不明不白的就做了刀下亡魂,断送了自己的性命。
从这件事情也能够看出,朱元璋有着曹操一样的野心与手段,甚至还有过之而无不及。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34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