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妈育儿“我要去找奶奶,上一个台阶,再上一个台阶,让奶奶给我吃蛋糕……”孩子自言自语碎碎念,边做事,嘴里边念叨自己要做的事情,很多父母应该都见过。除了这种情况呢,还有一种情况是孩子一个人,自己跟自己玩耍,抱着个洋娃娃说:“给我喂奶,哎呀,衣服脏了,给你换衣服”、“我们一起打败这个怪兽!”。出现这种情况,父母有时候能判断孩子是在玩,但是有时候孩子一个人没有在玩的时候,还在碎碎念,这就让父母有点担心了:孩子会不会有什么问题?其实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在2岁多、3岁多,甚至4、5岁的时候碎碎念、自言自语都是一个正常的状态。1在孩子2岁多的时候,语言能力正处在一个爆发期。蒙台梭利在《3岁决定孩子一生》这本书中提到:“科学家认为,孩子学习语言不是慢慢的一字一句地学习,而是存在突然的’语言爆发期’现象。”在爆发期,孩子会突然很容易的掌握各种很复杂的表达,语言形式也从无意识状态过渡到有意识的状态。这让父母感觉不可思议:在不经意间,孩子怎么学会了这么多词汇?在2岁多的时候,孩子的语言发展是迅速的,常常在父母的预料之外的。孩子的碎碎念是他模仿父母发音,模仿日常父母跟他说过的话的语气和情景。尽管这时候他们的发音有时会含混不清,但是却是他们在表达自己想法的一个过程,甚至自我消遣的一种方式。孩子对说话也充满了迫不及待的心理,想要把自己懂的、会的词汇说出来。其实,孩子的语言爆发期,离不开孩子的“日常积累”,也就是上面提到的碎碎念。2我们知道,在背课文的时候,老师常常要求孩子大声念出来,这个念出声的过程有助于孩子去理解和记忆。孩子在2岁多,在念叨自己做事过程的时候,也有这样的作用:穿外套,先穿一个胳膊,再穿一个胳膊,扣上扣子。甚至父母在引导孩子穿衣服、穿鞋或其他孩子力所能及的一些事情时,可以引导孩子念出步骤,这样可以帮助孩子梳理这个过程。在孩子念叨做事步骤,或自我消遣、自我娱乐的时候,虽然孩子念出来,但是却是孩子自身内部消化理解的一种方式。孩子6岁之前,还不能完全用大脑进行思考,而语言就是孩子进行思考的一个辅助工具,通过语言慢慢从需要语言进化成完全的大脑思考,这也就是孩子从外部语言向内部语言进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不需要去制止孩子或打断孩子,不要认为孩子是太寂寞导致的,孩子能够独处、自我娱乐也是一种能力。3除了上面提到的,孩子的自言自语、碎碎念是语言爆发的一种形式,对自我的引导、控制和消遣的方式外,还有一种情况:孩子有一个虚拟的朋友。在《爱情公寓》里,关谷神奇有一个虚拟朋友,叫马里奥,一直陪伴他到成年。很多人在小时候都曾经有过虚拟朋友。耶鲁大学医学院的杰尔姆·辛格教授做过相关调查,得出这样的揭露:在调查数据中,有65%的人,在童年时期有过假想伙伴。假想伙伴陪孩子一起度过开心、难过的时刻,也跟孩子一起玩耍。这时候父母可能又该觉得:孩子是不是太寂寞了,是不是给他再生一个弟弟妹妹比较好?其实不然。美国俄勒冈大学心理学系教授玛乔丽·泰勒研究发现,有假想同伴的儿童更懂人心,也就是更善于猜测别人的心思、感受和行为。也就是说假想出同伴的孩子社会化程度反而很高,更容易融入社会。孩子能够假想出一个同伴,对成年人来说是十分困难的事情,孩子不仅能假想出同伴,还能假想出同伴的性格、对方在想什么、什么事情会让同伴不开心等。这个假想出的同伴可能是虚无的,也可能是某种物品,比如说玩偶。当父母去拿玩偶的时候,孩子可能会说:“你弄疼他了!”出现这种情况,跟孩子“泛灵心理”分不开。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将孩子的认知分为4个阶段,而第二个阶段,孩子2—7岁的时候,认知特点为“万物皆有灵”。也就是说,孩子认为所有东西都是有灵魂,可以对话的,比如说枕头、桌子。还会给桌子穿袜子、给树枝戴手套等行为。这是一种正常现象,而不是父母想当然的以为:孩子有问题、孩子太孤单。不管是孩子在自娱自乐,还是自我梳理,或者是在跟假想朋友交谈,都是孩子锻炼语言能力、丰富词汇的一种方式。这时候父母要看情况对孩子进行引导:当孩子沉浸在自己世界中的时候,父母最好不要打扰;当孩子在跟假想朋友交谈的时候,父母也可以试着加入交谈,问一下孩子“你的朋友叫什么,喜欢什么”,还可以跟孩子一起玩角色扮演。这样可以更好的给孩子语言方面的锻炼,也可以给孩子更自由的成长空间。不过呢,如果孩子平时不怎么跟人说话,总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叫他也不理人,还总自言自语,这时候父母就要警惕起来,带孩子去做一下检查。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75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