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媒介发达,娱乐严重。常态化的娱乐充斥在我们生活中的每个角落,有些人的生活早就中了它的毒,面目全非;有些人认为它徒有虚表,华而不实,隔离孤立它。
百态众生之下,媒介之余我们,意义何在?
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说:“简言之,媒介可以定义现实世界。”
他在《娱乐至死》对媒介或是批判,或是肯定。他担心赫胥黎的预言成真,“人们会渐渐爱上工业技术带来的娱乐和文化,不再思考。”
一、印刷时代,人人都在阅读与思考
铅字时代的兴起加速了人类学习的步伐,尼尔波兹曼在书中写到“这个时期的美国是一个由知识分子建立的国家,这在历史上是罕见的。”印刷技术给人类带来了很多正面影响,印刷物品提高了人类学习的效率,提升了知识传播的速度,塑造了阅读与思考的社会文化。
这个时代下的美国,没有各种各样、让人眼花缭乱的娱乐方式,铅字是大家共同认可的“消遣”方式,阅读、演讲是生活常态。这个时代踊跃出无数个有影响力的专家、辩论大师,比如林肯、道格拉斯。
这些大师们的辩论赛并不需要高大上的场所、昂贵的门票,他们在乡村的教堂里就可以侃侃而谈、高谈阔论。他们的听众也并非那些上层人士,随随处可见的是普通的百姓,他们不分阶层、不分职业,但他们都具备着非凡的理解力。
这些对知识渴望与追求的景象在《富兰克林自传》中也曾出现,富兰克林在书中提到的两件事正好印证了尼尔波兹曼笔下的盛况。
富兰克林说他和一些志同道合的伙伴们常常沉醉于阅读历史典故、科学哲学等各类学科书籍。经常组织辩论,阐述自己的观点。在辩论中,他们不用取悦任何人,他们唯一需要做的就是深度思考。
富兰克林在评价马萨诸塞州第一间公共图书馆时,毫不谦虚的说到:“这些图书馆大大改进了美洲人的谈吐,使普通人的商人和农民就像别处来的绅士那样聪明;也许在某种程度上,为殖民地人民奋起反抗,保卫自己的权利做出了贡献。”
可以说铅字时代赋予了人类正能量,阅读让人们变得学识丰富,辩论激发人们善于思考;知识与思考促使这个时代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催生了无数新技术,其中电视机就是一个。
二、电视时代,娱乐成为主体
电视时代打开了人类的娱乐业,并快速挤掉了铅字的市场。
电视凭借着图文并茂、生动形象、传播速度快等优势很快吸引了人们的眼球与注意力,相比阅读的生涩与枯燥,电视节目看起来更简单热闹。
而电视节目的制作者们,为了吸引更多的观众,他们不再满足简单的播新闻、放剧目,他们将人们所关关心的题都搬到荧屏上。
人们开始花越来越多的时间看电视消遣娱乐,而不再注重阅读与辩论。他们的视觉能力被电视训练的异常敏感刁钻,但他们的理解、思考能力却不断退化。人一旦肥皂剧看多了,就会变得肤浅,慢慢丧失掉辨别能力。
人们对事物的评价此时依靠的是视觉与心理的快感,而不再是思考力、判断力。
当宗教开始借用电视媒介来宣传时,宗教不再严肃,甚至开始无关信仰。传教士们不再像以前一样坚定、有力量,他们有时不得不施展些哗众取宠的行为,来讨好受众,来抢占市场占有率。
当政治被搬上屏幕时,政治也被设置了另一种属性,候选人如产品一样,被广告,被推销,被包装。人们的注意力更多是追随这些眼花缭乱的画面,而忽视了对候选人个人能力的考察与思考。此时,选举在电视的催化下变得不再公正诚实、一目了然。
当人类开始运用电视来尝试教育时,教育的本意与深度不得不被隐匿掉。电视能够传播知识表面的常识,但没有办法深度传递。操纵媒介的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24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