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观点,别处看不到
朋友。
世界读书日前夕推送本文,颇有点踢馆子的嫌疑。但我嗜书成瘾,这一篇,诚为自黑。
如果你不爱看书,又为此焦虑,指不定,本文就给了你一个不读书的理由、一剂抚慰焦虑的良药;
如果你与我一样犯了“读瘾”,那咱就有难同当,独苦不如众苦。
你瞧,读瘾两字我都用上了,这可不是博人眼球。如果用人工智能就“毒瘾”与“读瘾”的后果——尤其是“关键特征”进行识别,“读瘾”说不定也会被判为“违法”。
不信,咱逐一对比下两者的关键特征:
毒瘾,有害身心。
读瘾,同样有害。肩颈椎炎、社交障碍、近视加深……
毒品,让人成瘾。
读书,同样可以成瘾。
“三日不读书,则面目可憎”,真以为是读书人编出来装清高的?我的读瘾虽远不及古今大家,但你要禁止我看书一周,不用三天,内心烦躁、寝食难安、焦虑恐惧,各种成瘾状态就会争先恐后挤出来。
如果你未曾体验过读书上瘾,哎,我还真不知该说“恭喜”还是“遗憾”。也许取决于你读完本文的感受吧。
吸毒,会让人变贪婪,间歇性对毒品产生渴望。
不过跟读书的贪欲比起来,毒瘾真是小儿科。
你看一看(指向图书馆),这是个多么奇妙的地方,只要你想看、愿意思考,这扇窥探世界一切奥秘的大门就始终向你敞开,更关键的是,这一切还免费!
读书人的贪婪,就是这么赤裸。穷尽天下知识,揭穿万物奥秘。这不,连老子都看不下去了,忍不住在《道德经》中恐吓读书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您自个儿看着办。
当然,吸毒被定义为犯罪,并不是因为它伤害吸食者,而是因为具有潜在的、不可控的社会危害性。
然而……说个冒天下之大不韪的观点,论社会危害性,读书人搞出的幺蛾子还少么?
西汉王莽、北宋王安石,皆是一代大家,知识人品一等一,但这两位“为生民立命”的变法,反倒弄得神州大地一地鸡毛、民不聊生……论社会危害,毒瘾真是小弟了。
况且,吸毒者至少不会像新冠病毒一样传染他人,但读书人,传播思想的能力可比病毒强多了——比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如此不“适者生存”的观点,竟能传播上千年而不衰……
可见,读瘾比起毒瘾,有过之无不及。
还等什么?趁着读书被法律禁止前,赶紧行动啊。
好吧,玩笑到此为止。上述嘲讽读书的观点多数藏着逻辑漏洞、甚至强词夺理。不管你看没看得出——就结论而言,我是向世界读书日致敬了。
但你要说我标题党,倒也冤枉。
读书,得确会让你失去很多。只不过这些“失去”,是你恨不得赶紧丢了的那一部分。
没有失去,如何得到?不尽快摆脱渣男渣女,如何遇上若彩虹的斯人,邂逅灵魂的终身伴侣?
以猎奇型的低俗消遣为例——我没想着扭转你的观点,你只需尝试着学习基本的经济学通识,我敢保证你会深刻意识到,消遣式娱乐的本质就是被平台“劫财”。
经济学思想,潜移默化的越多,你对“时间”的“开销”就会变得愈发抠搜,并将很快开始失去——那些恨不能早失去的损友——没有追求、被异化、找你打发无聊时间的人。
拜托,跟书本上能够“结交”的大家相比,我们干嘛要把倒计时的生命用在这等人身上?
这正是读书最妙不可言的地方。尽管多数伟大书籍的作者早已作古,但他们思维的产物却留下来了。
阅读,就是召唤一道门,直通你脑海中的会客厅,与大师们的思维进行私密“对话”,这里是你的私享时空,沙发舒适,音乐柔和,茶饮任喝,最重要的是,“对话”节奏任你掌控。
你看看你正在读的这篇文章,大脑可不是正响着作者(也就是我)“声音”么?这就是对话。
而且,我相信,跟著作聊天会比跟大师本人聊天有趣多了。他们的文本都是精心打磨、修订无数次的精髓,比跟他们当面聊天的“含金量”可高多了。
所以,热爱读书,失去损友,你孤独么?
古往今来的大师们,随时随地允许你访问他们,还不用预约,天啊,何等福利。渺小如我,也可以与大师们席地而谈,何其大幸。有一天,你发现自己竟能和大师们对等交流,甚至能跟他们产生共鸣了,哎哟……
当然了,多数作者不是你的偶像,访问他们意义何在?
或者我知道你想问的更直接点,读书会让你得到什么?
这么功利的问题,我就功利的回答吧。答案太多,我仅列举三两个,剩下的惊喜留待你自己去挖。
读书,实质就是合法占用他人的思想、体验、见识,而且是其最精华部分。
你看看武侠小说,一流高手,哪个没有吸收武林前辈的内力?你一个人,穷其一生能经历多少?但吸收其他大师的阅历,就好像很多人替你去“经历”,积累多了,你世界的画卷就会变得宽广、立体、多维……
就结果而言,这相当于赋予我们「复眼」,获得「多视角」看事物的能力。
这能力有什么用?
对内,你能切换视角,自主调节外部事件对你的冲击力度。
比如,新人做错了事,领导一顿痛批,有些人就会感到晴天霹雳,“被炒鱿鱼”的恐惧,耗尽了大脑CPU。
但一个会切换视角的人,他能跳脱“第一人称状态”,面对领导的暴怒,就像看着远方山谷的响雷,虽然脸上还是要显得严肃,但内心却游刃有余,把领导的痛批当做「进步的反馈」,或是思考当下处境的最佳对策。
我们说有些人情商高、逆商高,实际上就是他擅于切换视角(也许他本人也没意识到)。
对外,切换视角能让我们更容易与特定对象达成共识。
我初入职场时,做信息系统咨询,客户多是大企业的老总。我人生的第一份方案就俘获了双方领导的心,自此打开了职场的顺风局。
亮点在哪?我能切换到领导视角写。那时技术出身的人普遍不具备。我的高层视野源自哪里?大学时阅读了很多政商名流的自传,跟大咖们“对话”多了,自然知道他们在乎什么。
切换视角还有助于我们解决棘手的复杂问题,或者至少启发我们获得关键灵感。要知道,能否解决复杂问题可是评估一个人能力高低的关键。
比如,生物的体积、寿命,企业的生命,城市的规模,这些宏大命题每一个都很复杂,看似毫无关联。但是,科学家杰弗里韦斯特就能用“物理之眼”,从这些缠满死结的线团中,找到一条解开混乱的线索。
如果你觉得这些高级运用离普通人太远太难(其实也没那么难),那么婚恋这些“俗事”呢?国内单身率居高不小,很多职场精英都还单身,为什么就没想过用项目管理、市场营销的视角来看待婚恋,从而解决终身大事?
这些都还仅仅是浅层功利的价值。
最后,我还想谈下读书赋予我们的另一种视觉能力,我戏称为「挖矿之眼」。
这几年很流行盲盒,从女孩的手办、男孩的奥特曼,延伸到各行各业。盲盒的体验价值,实际就是“随机惊喜”。跟网瘾类似,也是商家们利用人类的动物本能赚钱的商业模式。
但跟读书挖到知识金矿的乐趣相比,它可乏味多了。
首先,读书几乎不用花钱(这也很重要)。其次,盲盒的乐趣,在打开的那一刹,消弭了大半。
而知识金矿,你探测到时会感到惊喜,挖掘时能享受顿悟的狂喜,挖掘完之后,你还能把矿石打包回家,塞进大脑——这个最接近哆啦A梦的百宝袋里。任你随时取用,或是赏玩,或是跟其他矿石一起打磨成利刃。
我很想举几个例子。尝试了一番,发现很难做到。
一来“矿眼”是主观的存在,二来“金矿”得放在语境,也就是书本的上下文中才能彰显它的美丽。
所以,如果你想体验其中的乐趣,还得自个儿去书海里挖。
所以你为什么不喜欢看书?
或者我是不是应该问,你到底在恐惧什么?
有个事例,让我触动很大。一个女硕士,嫁给了上进的富二代,婚后生了病,离职在家修养,啥活不用做,婆家理解,丈夫关爱。够让人羡慕的吧?结果呢,这个女硕士除了刷剧、游戏、购物外,终日茫然,没多久就陷入中度抑郁。
不少人以为她在凡尔赛,但事实上,她只是染上了现代社会多数人都有的病——意义感缺席——她只不过很“幸运”,或者说“很不幸”,恰好具备足够的物质条件来给病症发作罢了。
所以,从这一暗黑视角来看,对很多人的确是“福报”,通过扼杀你的闲暇来阻止空虚病发作。
我们这代人的悲剧,在于成长被安排的太有秩序了,我们很少被鼓励去思考「意义」。
大家都说「自由」好,但自由究竟为何物,没人去深究。人们并不知道,一个人在真正“享受”自由之前,必须背负的重量——间歇性的否定过去的自我,在混沌中独自探索,被迫思考「意义」。
对于长久活在黑暗中的人,会对突然闯入生命中的光束倍感恐惧。
对于未曾真正背负过自由的人,蓦然而至的自由,实在太过刺眼。
所以为什么很多人害怕阅读?归根结底,只是害怕突然被赋予了自由思考的权利。
马上是世界读书日了,这个除了书商没多少人在意的节日,我向你致敬。
关联专题:
如何择书,如何判断知识优劣?
一辈子的有效阅读量
如何找到意义感?
榜样的力量都被忽视了
拉多几个读者,就是最好的催更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21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