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消遣 >> 消遣资源 >> 正文 >> 正文

许佳专栏为什么孩子爱读书,却写不好也许你

来源:消遣 时间:2022/7/11

常有家长问我:为什么孩子读书很多,也喜欢读书,到写作文的时候却什么都写不出来?读书跟写作究竟是不是正向输出的关系?

毋庸置疑,阅读是有用的。我知道哪怕是这么问的家长,其实心里也不会真认为阅读没用。可是,为什么喜欢阅读的孩子不一定喜欢写作呢?难道这两者无法打通吗?家长很希望找到公式,比如:读书到什么程度的孩子可以写好文章了?用什么方法读书,可以有效地影响写作?

家长焦急的心情可以理解。不过,我要诚实地说一句:认为“阅读是为了帮助写作”、“多读书就是为了作文写得好”,这是错误的阅读动机,是把阅读行为狭隘化了。事实上,焦虑的心情正缘于功利化的阅读目的。

阅读是一切的基础

阅读永远应该在写作之先。阅读是一切的基础,学语言、学知识、学思考、学表达,基础都是阅读。阅读不但扩充孩子的文字储备,还能促进孩子的心智发展,而心智的成长对一个人的表达力、感受力都有很重要的影响。如果没有阅读做基础的话,一个人的写作可能会一直停留在低阶。他可能始终觉得没什么好写的。

对于爱阅读的孩子,即便他一时写得不好,也不要太担心。表达不是一个单一的行为,人需要先接受信息,在大脑中进行处理,转化成自己的想法,再表达出来。而表达也不只局限于受教育的这十几年,它是一个持续终生的过程。孩提时代一点一滴的积累,都会作用于以后漫长的几十年。对一个喜欢读书、对世界有好奇心、勤于思考的孩子,不用太担心他总是写不好。写不好,只是在目前心智还比较幼小的状态下,不能按照作文的规矩来写而已。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家长觉得,怎么你编故事就这么会编,胡说八道这么擅长,到写作文就不行了?因为他还不能消化一种固定文体所要求的种种范式。更不要为了让他赶紧适应这种范式,就扼杀了他自由表达的兴趣。

但是,家长要说:我不能等到他长大啊,他现在做作业、升学,就需要写作文嘛。没错。但你的孩子也不需要你等到他长大那么久。他需要的只是再等一段时间——在适当的条件下,每个孩子需要的时间不一样,有的是一两年,有的是几个月。这就像幼儿开口说话的时间有早有晚一样。当他还不会说话时,你老是想教给他拼音、语法、交谈礼仪,这对他也没有任何帮助,反而会让他更迷惑,让他开口更晚。

阅读不是为了写作

我不太喜欢用现在很流行的说法,用输入和输出这样的词来指代孩子的阅读和写作。人并不是机器,人的表达行为也不是输入输出那么简单明了。

阅读是不是有利于写作?有。但阅读是不是为了写作呢?不是的。作为教育者,只有正视阅读的娱乐功能,我们才能在阅读这件事上跟孩子站在一起。事实上,回想一下我们自己小时候读的书,怎么不是为了娱乐呢?就是为了娱乐。不可能说为了作文写得好,所以我去读书。阅读和写作之间,不是这样发生化学效应的。

那是不是阅读几本书就能给写作加多少筹码呢?读一百本就能多写字?肯定不是这样的,因为每一个人阅读的注意点是不一样的。同一本书读好几次,你的注意点都不尽相同。很多家长提出来,我的孩子读书时只关心故事情节,里面的好词好句都不管,这样好不好?我觉得也没什么不好,因为这是孩子阅读的一个必经阶段,关心故事情节也是读书。

我大概小学四五年级开始读《呼啸山庄》、《傲慢与偏见》,后来读《战争与和平》,当时也是跳着读的,只挑自己感兴趣的、能明白的读。那时候《战争与和平》对我来说就是一个爱情故事。等长大后回想起来,再把这本书重拾起来,我才发现了《战争与和平》的复杂和伟大之处。成年人喜欢复杂,小孩子更喜欢明快。真正的经典,复杂和明快都能给你。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这本书中讲到:青少年时期的阅读,具有形成性格的实际作用,经典所提供的经验模式,日后会持续在青少年身上起作用,天长日久,会沉淀为其内部的一种机制。作品可能被忘记,但种子却留在了身上,留在了其精神地图中。

阅读的积累是方方面面的,它一定在以某种方式滋养孩子,也以某种方式(可能不那么明显)滋养孩子的写作,请不要怀疑这一点。

为孩子选书,家长应该怎么做?

我们都愿意看到孩子多读经典作品,因为经典作品的好处真是数不过来。但孩子在很多情况下都愿意选择通俗好懂的书籍。很多家长就会抱怨:你为什么一直读这种类型的书?这种书对你写作文没多少帮助。

建议家长不要做这样刻意的干涉,尤其不要让孩子把“大人要求阅读的书”和他自己“喜欢读的书”强行分割开来,造成一种先入为主的厌恶情绪。每个人都需要消遣,我们自己也要读一些消遣的书,更何况孩子呢?

在我们的图书馆,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选书标准。有些孩子的标准很奇特:他一定先看看封面、封底、扉页上有没有写“获奖作品”或“经典作品”之类的字眼,如果有,他就不读了,他认为这种书都是很难看的。他心里已经做了一个切割:这种书都是爸爸妈妈叫我看的所谓对我有帮助的书,很无聊,我不要看。

首先,我们要相信开卷有益。当然,身为父母和教育者,我们肯定也希望孩子们能读一些有营养的、值得细读的经典作品,不能一直读《马小跳》、《米小圈》,那么,怎样指导孩子阅读和细读?怎样引导他从写作的角度去读呢?我有几个建议:

第一,给孩子增加阅读的门类。在少年三明治,针对长期会员,我们有一个“40本书计划”,希望大家能在一年中读满40本不同门类的书,每种门类的书籍数量都有定额——比如说幻想文学读多少本,写实文学读多少本,自然博物类、诗歌、传记等分别要读多少本……在这样的“干涉”下,鼓励孩子扩充自己的阅读门类。有很多家长会要求开书单。我一直觉得,一张书单不能适应所有孩子。与其开书单,还不如给孩子一个库藏充盈的图书馆或书店,给他选书的要求,让他自己在不同门类里进行选择。

第二,跟孩子做一点交易。他有喜欢读的书,也有不大想碰的书,家长可以跟他约定:读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再读一本家长推荐的书。家长可以多给他一些选择,让他有个余地。用这种方式,在一定的干涉下达到扩充他阅读面的目的。同时,通过观察他的选择,家长也能越来越了解他的兴趣趋向哪里。

第三,跟孩子共读。他读什么,你也读什么,或你读什么,也建议他读一读。现在很多家长愿意这样做。我建议在共读之后,可以进行一些轻松的讨论。这讨论不是叫孩子写一篇读后感,而是在饭桌上、在散步的时候进行轻松的聊天,各自讲讲情节,讲讲喜欢的人物,讲讲阅读时的情绪起伏。想想你跟同事、朋友聊热剧时是怎么聊的,也这样跟孩子聊读书。

反过来用写作去影响阅读

我们总是谈论如何阅读来影响写作,其实也可以反过来用写作去影响阅读。如果一个人没有做过菜,只是看食谱的话,这个人很难成为大厨。《天龙八部》里的王语嫣读过那么多武学书籍,但她自己不练,就不会武功。只有习武的人学习武功秘籍,才能真正在功夫上有所进益。只有会做菜的人看食谱,才能把菜做得更好,他阅读食谱的时候,也能更有目的,知道怎么去寻找重点。

化学反应就是这样产生的,孩子多写,在阅读时候自然会去留意书里面的遣词造句,再尝试在写作中去使用。不过,前提是写作量累积到一定程度,同时孩子对写作葆有兴趣。所以说,读书和写作的自由度,一定不能剥夺。

阅读和写作是互相影响的,但不是绝对的因果。我们不要把阅读和写作捆得这么紧,跟孩子说你读书之后一定要写读后感;也不用要求读了多少本书,写作就一定要进步到什么程度。阅读和写作的进度不一定一致,但是家长要相信,多读多写,肯定有用,只不过有时候,连当事人自己都意识不到。

许佳

作家、资深媒体人

少年三明治中文课程总监

16岁开始长篇小说创作,18岁加入上海作家协会,著有《我爱阳光》、《租一条船漫游江南》、《最有意义的生活》、《我的魔法时刻》等作品。

年初,许佳担任少年三明治中文课程总监,致力于帮助孩子养成持续的中文阅读习惯和自发的中文表达习惯。她已陪伴多名孩子在中文工作坊完成了近1篇文章。

点击

《先别急着说孩子不会写作文,有时问题不在“写”上》

查看许佳关于孩子阅读和写作的其他专栏

将本文分享朋友圈,截屏后在留言区回复给我们,就可以获得文中提到的少年三明治“40本书阅读计划”图书馆分类表。

由修睿馆长、许佳老师、晗倩老师共同研发的这份图书馆分类表,可以帮助家长和孩子制定一年的阅读计划,使孩子在阅读范围、阅读深度、阅读趣味等各方面得到提升。

40本书阅读计划

如果你也有孩子阅读与写作方面的困惑,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76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