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试卷,每年都会出现一些变化,但毫无疑问,以今年(年)为甚。纵观近年试卷,未见跨度如此之大者,今日初睹,令人瞠目许久。在此,撇开试卷体现出来的时代文化、青年使命、科学精神、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宏观课题,站在一个一线语文老师的角度上,以全国乙卷为例,就微观方面做一番浅薄的考查。
仍是22道题,其中一个最为显眼的变化,就是“语言文字与运用”部分将近年惯常出现的三道选择题直接取消,变成了形式不一的简答,由此,沿袭几年的整张试卷的13道选择变为10道。有人曾将这一部分视作是高考试题的试验田、晴雨表,那么,我们就先来分析一下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又意味着什么。
17题,以往一般以选词填空的形式出现(其中年没有“独立”设置此题,而采取了将词语理解与病句结合考查的方式),但今年一改前辙,变成根据语境填写成语(3分,一个1分)。同样是3分的题,但却由结合语境从两个词语中选择一个变为“从考生的词汇库中搜寻一个”,难度大大提高。它昭示着什么?耗费更多的时间思考是肯定的,隐性考查逻辑思维的能力照旧,却又直指考生的积累——丰富的、广泛的积累。
18题以往考语句衔接(其中年序号为17),而今年却以一种可能会让许多人大跌眼镜的面目出现:“文中画横线的两处,都由三句话并列而成,但第一处主语‘我’只出现一次,第二处主语‘你’再三出现,二者的表达效果有什么差别?请简要说明。”我颇为怀疑这是哪个中文系教授出的题,此题将以前出现在文学类文本(小说、散文)的题型挪移到了这里,考查的,仍然是考生文学鉴赏的能力。估计一些有识之士,会将这道题看作是一道失败的题,因为它违背了近些年高考改革的精神(为什么?这里暂不讨论),但预想中的这种观点显然有失偏颇,归根结底,它考查的,是考生“就此语境”的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支撑这一点的,是考生的“阅读史与领悟力”,——这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稍具常识的人都会知道,相比原先那个考到同样能力的选择题,难度根本不在一个层面上。
被众多学生称作“补空题”的19题几乎没有什么变化,要求与近三年的同类题也基本一致,自然考查逻辑、推断能力的初衷仍然未变。这道题,19年、20年是独立设题,21年却虽是一个语段,除此而外,还另设了21题(今年亦如是,不过题号是20)。这种变化又意味着什么?首先就是语段加长,阅读量增加;其次,随之而来的,便是为了再设一题而加大了信息量。
与去年简述文本内容也就是紧扣文本出题不同,今年的20题最具特色。“‘眼中风’因和脑血管疾病‘中风’有诸多相似而得名。与此类似,‘打笔仗’源自‘打仗’。请简述‘打笔仗’的含义并分析它得名的缘由。”这道题简直让人不知说什么好,可思来想去,脑海里却没有冒出一个贬义词。出得好啊,出得妙,出得呱呱叫。相信看到此题后欲哭无泪的大有人在。它在考什么?首先,就这么一个问题——它足够长,也考查到你的阅读与理解能力;其次,你得借助你的阅读和生活要知道什么是“打笔仗”,如果你不知道,你也得会根据这个“笔”与“打仗”的关系来推断;再次,它有意地为考生降低了答题难度,“与此类似”的另一层暗示,就是提醒考生依照文本相关内容进行仿写,于是,最大的问题必然出现——对不起,我没看来,没想来。我们中间的许多人,总是随着惯性思维,将一道题简单地理解为一道题,而没有意识到支撑这道题的原理是什么。就此题而言,阅读积累是一方面,推理判断是一方面,学会表达是一方面,还有一方面,就是我们常说的“严格审题”。那么,“严格审题”又意味着什么?为什么我们的学生越来越不会审题?其实,一言以蔽之,我们在教育学生“严格审题”,也便是在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你会捕捉信息吗?你会字斟句酌吗?你会瞻前顾后吗?你会联想想象吗?在这个浮躁之极的社会你有随时能够静下心来思索的品质吗?……基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以此题为代表,惯于浅阅读、贪玩手机的学生注定与高分无缘!
21题修改病句,往年病句题都以选择形式出现,今年可好,变成了直接修改,你说难度增大了没有?虽然以往我们习惯运用的法宝到得此处已经部分失效,不过还是有章可循,估计下一届高三复习语文老师对这一块会“情有独钟”——以往的复习经验大都靠不住了,这一块给我们留下了轻松呼吸的空间。
论述类文本从各方面看都变化不大,还是三道选择,分别从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文章的思想和观点的角度设题。关于此题,有一个无法考证的说法:中学老师反对出这个题,大学老师坚持出这个题,事实证明大学老师就是比中学老师厉害,所以这个题若干年来一直存在,而且在过去的某一年(懒得查具体是哪一年)取代了其他选择题而堂而皇之地成为高考所有科目的第一科的第一题,试问原因何在?它至少一直在昭示这么一点:这是选拔考试,不是达标测验,我们所需要的大学生,就必须具备这道题所反映出来的思维方式。那么,做这道题需要什么思维?怎样才能具备相关思维?而且倘若我们看看新高考试卷,以三道选择题出现的情况大概很快就会结束了,以后怎么考?别的不说,简答题是定然有的。
实用类文本的变化其实也在意料之中,不过没想到这种变化会提前到来。某种意义上,它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实用类”了。传统意义上的“实用类”是什么概念?翻翻前三年的高考题,19年,武汉长江大桥和港珠澳大桥为代表显示出的中国桥梁方面的成就;20年,以贵州和云南两省的部分地区为典型的脱贫攻坚;21年,以山东和江西两省的部分地区为范例的农业(农田建设、粮食安全等)问题。今年呢?看看选文出自哪里就知道考的是什么:杨振宁《对称与物理》、尹传红《由雪引发的科学实验》、肯尼思·利布雷希特《冰的形态发生:雪晶中的物理学》。它基本上相当于一组应该属于论述类文章的“群文阅读”。这应该是一种温情脉脉的过渡。因为新高考试卷已经取消了这一块而加大了论述类文本或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分量,今年不好直接取消,那就先从题材上予以改变。显然的一个事实是,这样的题材更缜密,更严谨,更富于逻辑性,对于诸多天真浪漫的考生,文字显得更冰冷,更理性。没办法,科学思维的本质就是这样,——在有意无意地抛开那些大师的幽默感后。仍然是两道选择加一道简答,内容都变了,当然考查的角度也会随之而变。
文学类文本选取的是萧红的《“九一八”致弟弟书》,大体内容,一看题目就明白。但我们要知道,将什么文章纳入高考试卷,那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出题之人会做方方面面的考虑。前三年是莫泊桑的《小步舞》(一个思想一直停留在过去时代的老舞蹈师),葛亮的《书匠》(一个恪守职业道德的修书匠),谈歌的《秦琼卖马》(一个落魄不堪的老生卖瓷盘),今年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女性作家里最富天才的萧红。萧红的文章有什么特点?第一,与当代流行的语言表达习惯还是有区别的;第二,情节有点如春在花、如盐在水的感觉;第三,那种信手拈来的诗意以一种空灵中带着悲感的形态不时显现。近年来语文高考的第一要素再一次“完美”体现:首先看你能不能读懂。选择题出题角度没变,还是关于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的。而两道简答则在进一步地提醒老师与考生:不要再寻求捷径了,不要再追求套路了。完完全全地紧扣文本,哪怕你不会答,你也会心服口服:不好意思,是我水平不行,看不懂,想不来,写不出。
文言文应该满足了几乎所有人的预料,不再考纯粹的史传文了。今年选择的,是刘向的《说苑·贵德》,也让再一次瞅准《通鉴纪事本末》的人们大失所望。选文看似由四个小故事组成,但那哪是故事啊,分明就是中国古典式的政论文(此题一出,估计《说苑》一书会销售一空,也好)。难度在去年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不按套路出牌”将成为常态。然而,变化中蕴含着不变,概而言之就一句话:就看你的阅读理解能力。且看翻译,两句:“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论而供秩焉。”还是涉及到一些重点字词难以理解的问题。而本来作为文化常识出现的第二道,则成为这种模样: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饥者则食之”与“食野之苹”(《短歌行》)两句中的“食”字含义相同。
B.“而汤放之”与“是以见放”(《屈原列传》)两句中的“放”字含义相同。
C.“靡使有余”与“望其旗靡”(《曹刿论战》)两句中的“靡”字含义不同。
D.“公悲之”与“心中常苦悲”(《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悲”字含义不同。
多少年了,没有考过词语解释,偏偏今年出现了,而且是以如此“怪异”的面目,不但要懂得选文中这个字的意思,还要知道至少是看来课文中这句话中这个字的意思。这意味着什么?再看看诗歌鉴赏的简答题就明白了:“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典型的关联教材的题型。简单点说,就是把课本更加充分地利用起来;进一步说,还是看考生的积累。
名篇名句默写分别考查《琵琶行》《锦瑟》《己亥杂诗》中的语句,一首歌行体,一首律诗,一首绝句,设置的问题也极好理解,若干年来哪曾这样简单过?就此题恭贺今年考生,你们的学弟学妹恐怕难以有此好运了,尤其从今年的新高一开始。前几天还听到有人“诉衷情”:“阿姊闻背诵,举身赴清池;小弟闻背诵,自挂东南枝。” 作文在这里不予赘述,讨论此话题的人已经多得如山如水了。只想说两点。第一点,每年高考只要7日上午的语文考试一结束,所有的作文材料便马上露出庐山真面,处处轰传,一时之间,成为最热门的话题。这种现象极不正常。它说明,本来不具备如此之高的地位的高考已经成为一种“信仰”(之所以拿作文说事,原因比较复杂,这里权且不谈)。泱泱大国,巍巍华夏,万众注目一次与数不胜数的宏大叙事相比显得平常不过的考试,这不是好现象。就此而言,我们的教育,需要更智慧、更深入的改革。第二点,每年作文题露面后,紧随而来的,就是某些人、某些杂志报纸开始宣告押准题了,并且有题为证,我们先不说什么才算真正的押准题,也不说押准了又能如何,仅就这种行为而论,它属于典型的投机,本质上与考前有的家长与学生烧香拜佛、考场外烧纸祈祷没有两样,缺乏的,就是堂堂正正的王者之师应该拥有的气魄与风范,有那个工夫,莫若静下心来,实实在在地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才是王道!
那么,面对这样的试卷,我们应该如何去做?
先说几句闲话,每年看到高考试卷,不论别人怎么认为,我都觉得难。这里丝毫没有矫情的成分,是真的发自内心地这样认为。因为我会不由自主地考虑以下问题:考了什么题?对学生提出了怎样的要求?学生具备不具备相关能力?作为一位老师应该怎样做?越思索,越感觉任重而道远;越琢磨,越感觉心力都存在不足。于是压力倍增,真有如履薄冰、负重前行之感。今天粗略地阅读了一番今年的试卷,这种感觉更是前所未有的强烈。综合来看,有着如下的感受:
1.学生的那笔字显得越来越重要。有关这个话题,曾经多次讨论过,最近也在准备写一篇关于怎样将字写好的文章,在这里不再详述。只根据试卷结构做一个提醒:简答题增多,意味着书写增多;书写增多,意味着对字体的要求提高。
2.阅读,阅读,阅读!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从接受教育伊始,就将其视作是最重要的学习手段,毫不懈怠,一直坚持。
3.研读课本,再不要将其看作是可有可无的东西。我们的老师,再也不能一味填鸭式地灌输了,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关键是学,而不是教。
4.复习和刷题的效果根本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有效,建立在积累基础上的感悟尤其重要,语文,最终考查的,是长期的一点一滴蕴蓄的功夫。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年级越低,越不能紧盯着当下的成绩不放了,要站在孩子长远发展的角度看问题。
5.“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语文学习,最需要的,就是这种“定”“静”“安”“虑”的品质,在这样一个喧嚣噪杂的时代,孩子如果想学好语文,还必须具备与这种风气相对抗的能力。所有人,都请静下来。
6.尽可能地使孩子与自然多加接触,不要从早到晚将他按在那张桌子上了,要积极地引导孩子学会观察,参加劳动,一个对细节和变化麻木的人,不但学不好语文,而且生命质量也将大打折扣。
7.我们的老师,不要再收集然后强迫学生背诵那些答题套路了,我们工作的重心,仍然是坚定不移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
最后,附带几个问题:
为什么我们的语文考试题考查到的思维越来越接近数学、物理?命题人这样出题应和了我们国家对当前、未来人才必须具备哪些方面的素质的需求?
如果说我们在脚踏实地的搞应试教育,那么,我们的哪些行为导致诸多学生连应试的能力都不具备了?试题在改变,我们还能满怀信心地坚持一直以来的教法、学法吗?
我们采取把初中和高中分开办学的教育模式,真的就那么合理吗?如果认可高考是教育教学的指挥棒的说法,那么,它对小学和初中提出了怎样的要求?
为什么许多高考各科都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阅读的是柏拉图、尼采、罗素、勒庞、梭罗、冯友兰、李泽厚?为什么他们哪怕是消遣也阅读的是爱伦坡、柯南道尔、克莱斯蒂甚至东野圭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